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探讨
2016-06-15李智涛
李智涛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探讨
李智涛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9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0%,对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中的优势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腹腔镜;小切口手术;原发性小肠肿瘤
原发性小肠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梗阻、出血、腹部包块以及腹痛等[1]。其需要给予手术治疗,常规开腹治疗具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大以及切口较长等缺点,不能满足患者需求[2]。因此,本研究探讨了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中的优势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1月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接诊的96例原发性小肠肿瘤患者,整个研究均在患者的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所有研究患者均经过胶囊内镜、CT、上消化道钡餐、腹部超声、血管造影、穿刺活检、手术探查等确诊为原发性小肠肿瘤。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便血、黑便以及停止排气排便、呕吐、腹胀等肠梗阻。观察组48例患者,男26例、女22例,年龄25~79岁,病程(1.32±0.54)年。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8例患者,男25例、女23例,年龄22~80岁,病程(1.29±0.64)年。2组患者在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所有患者都给予普通尿管、胃管插管以及全身麻醉,取头高足低位。对照组根据术前的病变位置选取切口位置,采取逐层入腹方式,给予常规探查后,在患者游离病变处给予相应的肠切除吻合术。观察组在脐右侧缘给予10 mm的弧形切口,然后用10 mm穿刺器套管,形成人工二氧化碳气腹,保持12~14 mmHg的压力。经套管插入腹腔镜镜头,操作孔设在右侧锁骨的中线处,置入无损伤肠钳2把。先给予全面腹腔探查,在从回盲部到空肠Treitz韧带进行逐段探查,若需要给予粘连松解使术野暴露。在发现肿瘤的病变位置后,进行病变肠管游离,通过无损伤肠钳给予固定,在病变处腹壁或者行腹腔镜穿刺处进行切口(4~5 cm),把病变的肠管移出腹腔,在距肿瘤远近端8cm左右处做切除线进行肠管切除及系膜,给予肠切除肠吻合术,在吻合口保持通畅后进行腹腔还纳。使气腹重新建立,最后确保无肠系膜扭转以及出血。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 18.0进行数据统计,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的各项指标分析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住院费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的各项指标分析比较(s)
表1 2组患者治疗的各项指标分析比较(s)
组别例数手术时间(h)切口长度(cm)术中出血量(mL)术后排气时间(h)住院时间(d)住院费用(元)观察组481.49±0.244.27±0.5840.65±7.721.59±0.746.18±0.767594.69±602.75对照组481.64±0.178.59±1.0767.25±13.962.42±0.699.06±1.547524.73±486.96
2.2 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统计分析 对照组切口感染6例(12.50%),给予引流换药后恢复;粘连性肠梗阻4例(8.33%),给予保守治疗后恢复,总并发症为10例(20.83%)。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发病较为隐匿,在临床中的发病率很低缺乏特异体征以及临床症状,一般的辅助检查方法很难查出小肠的病变,并且没有特异的检查方法,所以术前诊断率很低。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小肠镜与胶囊内镜技术的成熟[3]。目前,胶囊内镜的确诊率提高到了42%~55%左右,小肠肿瘤确诊率得到大幅提高。临床中一般通过手术方法给予治疗[4]。
相关研究表明,常规的开腹手术手术时间很长,需要较长的手术切口长度,且术中出血量也得不到控制,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长,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高[5]。本院的研究结果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以“尽可能小而少的损伤”保证患者自身机体的稳定,避免或者减少患者并发症,是外科医生永恒不断的追求。以此,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本院引进了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
采用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方法为,通过腹腔镜对病并小肠进行下探,给予适当的游离之后通过肠钳固定,最后从穿刺位置或取腹壁最近处作为切口提出腹腔外给予肠切除肠吻合术,进而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创伤以及对腹腔肠管的干扰等,有效减轻手术的炎症反应,进而使术后并发症得以降低。有学者研究显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低[6]。本院研究结果表明,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手术时间短、切口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尽早排气,因此住院时间短。有效的降低或控制了治疗的各项临床指标,减小对患者的伤害,疗效显著。
本研究显示,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与常规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以及恢复快等优点,对术后并发症有较好的控制。
综上所述,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在原发性小肠肿瘤治疗中的优势明显,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 张占学,董明亮,林林,等.腹腔镜辅助与开腹手术治疗原发性小肠肿瘤的对比分析[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电子版),2012,5(4):40-43.
[2] 刘志勇.多层螺旋CT诊断小肠肿瘤的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3,19(26):69.
[3] 张红亮,朱利伟,胡敦蓉,等.腹腔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附26例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32(18):162-163.
[4] 李璇,戈之铮.胶囊内镜和器械辅助式小肠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应用的系统评价[J].胃肠病学,2013,18(7):396-401.
[5] 唐镇,初兆毅,韩英,等.原发性小肠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6,21(4):299.
[6] 万苹,周雁,范红,等.双气囊内镜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作用评估[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2,37(4):338-340.
10.3969/j.issn.1009-4393.2016.2.026
辽宁 115100 辽宁省大石桥市中心医院 (李智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