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骨孔穿刺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中的应用分析

2016-06-15赵榕

当代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基底节引流术病死率

赵榕

两骨孔穿刺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中的应用分析

赵榕

目的 分析两骨孔穿刺在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行直视下两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前后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依次为4例(10%)、8例(20%);对照组依次为16例(40%)、20例(50%)。2组比较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ADL评分(28.22±6.47)低于对照组(34.35±7.27)(P<0.05),观察组平均ESS评分(44.18±14.29)高于对照组(32.82±4.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视下两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两骨孔穿刺;前后锥颅穿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情进展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也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具有发病急骤、病程复杂及预后较差等特点。临床上,予以患者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关键[1]。本研究以8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行颅内两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40~68岁,平均(57.4±4.5)岁。随机将本组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应用两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40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3~68岁,平均(58.5±4.5)岁。出血破入侧脑室10例,合并第Ⅲ、Ⅳ脑室铸型8例。选择前后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4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0~65岁,平均(56.9±4.8)岁。出血破入侧脑室11例,合并第Ⅲ、Ⅳ脑室铸型9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关于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标准[2]。行头颅CT检查作出诊断,并选择血肿量大于40mL的病例。出血量(不包括脑室、脑池内出血)按多田氏的血肿计算公式估算(长轴×短轴×层面×π/6)。治疗组:40~50mL 12例,51~60mL 16例,>60mL 12例。对照组:40~50mL 10例,51~60mL 16例,>60mL 14例。2组病例在性别、年龄、血肿量上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行直视下两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根据CT扫描检查结果,结合头皮划线定位及解剖学原理,于患者易于接近血肿的中心处为穿刺点。完成局麻操作后,确定患者颅骨厚度,用0.5cm直径的颅骨钻进行钻孔,直视下在同一椎体内共钻2个孔,并直接穿透硬脑膜。然后,根据头皮距血肿的距离,用用圆钝导管针予以缓慢穿刺,直至血肿中心处。针芯拔出后,待见血液流出,留置引流管并予以固定。最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夹闭引流管2~3h后,予以开放引流[3]。

对照组患者行前后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即选择患者额前、额后部入路行锥颅血肿穿刺引流术。麻醉方案同观察组,患者行额部入路穿刺后,钻孔引流。

1.3 观察指标

1.3.1 病死率及再出血率 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6个月的追踪随访,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

1.3.2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ADL-R总分越低,提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

1.3.3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采用欧洲脑卒中量表(ESS)分别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l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比较[n(%)]

2.2 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均ADL、E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平均ADL评分低于对照组(t=3.98,P<0.05),平均ESS评分高于对照组(t=4.81,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分析(x±s,分)

3 讨论

临床上,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颅脑内的血肿组织及时清除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最关键原则。而清除血肿组织最理想的手术方法则是以最小的手术创伤取得最佳的手术效果,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6]。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出血量、血肿的形状及出血部位及手术时机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行直视下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前后锥颅穿刺引流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内的病死率及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于对照组(P<0.05)。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微创钻孔引流术具有对患者创伤小,操作简单,不需要全麻和复杂设备,可以在床旁直接手术等优点[7-8]。且本研究结果显示,直视下两微骨孔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明显降低了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及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因此,直视下两微骨孔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但由于本文的病例数较少,故应该扩大病例数进行进一步比较。当然,治疗效果也与病例选择有密切关系。本研究同意李耀华等[9]和龚福科等[10]提出的选择微骨孔穿刺引流术入选标准:(1)发病相对缓慢,发病时间6~7h以上者;(2)出血量较小,在40~60mL之间,伴有脑室系统受压,但中线结构居中或者中线结构移位<1cm者;(3)抽出部分血肿后复查CT占位效应明显减轻者;(4)神志清醒、嗜睡或浅昏迷者;(5)年龄较大不能耐受大手术者。穿刺用的带导芯软硅胶管内径仅3mm,对脑损伤轻微,又能比较彻底地清除血肿,且需条件相对简单,适宜于基层医院开展。但该方法毕竟不能在直视下手术,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存在引流减压缓慢,不能快速清除血肿的缺点。术中、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引流管内的引流情况,一旦出现病情恶化,应及时复查CT,必要时应再行开颅手术。

[1] 高泽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2013,11(1):241-242.

[2] 张国平.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手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28-29.

[3] 李玉庆,商建勋,赵清伟,等.微骨孔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附36例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3):186-187.

[4] 陶治鹤,田少斌,陈劲松.显微镜下锁孔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2(2):243-245.

[5] 张均迈.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6(4):25-27.

[6] 王翀,祁国英,单伟.采用不同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4,23(7):84-85.

[7] 李伟,易殿强,蔡君臣.简易定向钻孔微创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J].安徽医学,2012,35(3):23-24.

[8] 朱云飞,陆显祯,赵璧,等.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探讨[J].中外医疗,2013,38(11):114-115.

[9] 李耀华,李金香,孙许林.立体定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探讨[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9,25(7):625.

[10] 龚福科,张永庆,陈述华,等.微创定向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9,14(8):497-499.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38

湖南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第三医院(赵榕)

猜你喜欢

基底节引流术病死率
全髋翻修术后的病死率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维护服在胆囊穿刺引流术后患者管道维护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在胆汁瘤治疗中的应用
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
保守与微创穿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
呼吸科医生应当为降低人口全因病死率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