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限制性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2016-06-15王小平

当代医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羟胺性休克限制性

王小平

限制性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

王小平

目的 探讨限制性补液在急诊创伤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限制性补液)和50例对照组(接受非限制性补液)。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及研究组和对照组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结果 对照组和研究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分别为:(1358.4±374.6)mg、(1247.3±362.0)mg、(12.5±3.6)d、18%、16%、22%;(984.2±125.6)mg、(926.4±145.2)mg、(9.4±2.5)d、6%、4%、8%;2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次研究认为发生急诊创伤性休克时,采用限制性补液可以取得较好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限制性补液;急诊;创伤性休克

随着社会交通业的发达,导致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比例不断增高,创伤后患者发生低血容量、酸中毒、DIC等疾病,伤亡率和伤残率很高。研究指出早期补液在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10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探讨限制性补液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月常德第四人民医院诊断为创伤性休克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受伤原因为交通伤、坠落伤、刺伤、爆炸。按住院单双号顺序分为2组,50例研究组(接受限制性补液)和50例对照组(接受非限制性补液)。研究组平均年龄(46.8±8.7)岁,男38例,女1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47.9±9.6)岁,男39例,女11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受伤原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入院时表现为面色苍白、出汗、烦躁不安。

1.2 补液方法

1.2.1 研究组 (1)选择远离受伤部位的静脉血管作为静脉通道,如上腹部以上位置受伤,可选择下肢静脉,如腹部以下受伤,选择上肢静脉。(2)轻、中度休克者予2条静脉通路输液,1条静脉通路在输入平衡盐500~1000mL左右,另1条静脉通路补充高渗盐水4mL/kg,静脉输入晶体液后,再予胶体液。休克缓解后减慢输液速度,若患者仍有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则积极作血型、血交叉,准备输血,维持收缩压大于90mmHg。(3)重度休克者予2条以上通路。增加液体输入量,平衡盐在1000~1500mL,晶胶体液1000mL以上,输入全血。(4)药物治疗多巴胺0.5~1mg/kg,间羟胺0.2~0.5mg/kg。

1.2.2 对照组 补液原则为以较大量补液来维持血压,进行容量复苏。液体补充类型为:晶体液、胶体液、红细胞。治疗目标使患者尿量大于0.5mL/(kg・h),平均动脉压大于60mmHg。治疗中配合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补液速度控制在1000~1500mL/h。

1.3 观察项目 对比(1)研究组和对照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2)研究组和对照组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将资料录入Econometrics Views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使用Student’s 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χ2检验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研究组和对照组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比较(x±s)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比较 研究组和对照组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组和对照组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死亡率比较[n(%)]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发生后,机体面临组织缺血、低体温、DIC、酸碱失衡,需要在早期补充有效的循环血量。以往有学者认为补液复苏要尽快、尽早、足量,目的为恢复患者丢失的有效循环血量,维持心、脑、肾、肝脏等器官的正常灌流[1]。还有学者建议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补液种类要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及血浆,补液量约为失血量的50%~100%[2]。

但是随着研究报道的深入,循证医学提出早期若给予过量的液体复苏,会造成血管张力增加,血管通透性增高,反而加重肺水肿及继发感染的几率。而且在出血尚未停止的时候,即给予大量补液,会造成出血部位血栓脱落,反而导致出血增多[3]。而且有学者对创伤性休克白兔模型进行分析,发现早期大量液体补充后,会导致白兔体内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下降,降低凝血功能[4]。可以看出创伤性休克发生后,大量补液是盲目的。我国学者[5]研究发现输液量与患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而且本次研究中我们同样发现采取限制性补液的研究组在多巴胺使用量、间羟胺使用量、住院时间、DIC发生率、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预后死亡率上明显优于未使用限制性补液的对照组。

限制性补液的定义为在应用手术治疗前,寻求复苏平衡点,通过小心适当地恢复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稳定的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减少内出血的发生[6]。有学者对犬创伤性休克模型进行预后预测,发现接受限制性补液的犬能更好的改善出血症状,提高术后存活率。对于限制性补液的具体使用公式,有学者[7-8]提出利用休克指数(S)来指导输液,即S=脉搏(次/分)/收缩压(kPa)。但S大于2.0时,代表有脏器破损、血管断裂导致严重的的液体损失,使血容量明显不足。S为1~2时代表丢失的血容量为总容量的30%~50%。S=0.5时代表休克基本已经纠正,血容量接近正常[9]。

此外创伤性休克发生后,机体会释放大量炎性细胞,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激活补体和激肽,造成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10]。因此除了在补充液体的同时,还要注意抗炎、纠正酸中毒、观察皮肤、粘膜的出血,预测DIC发生的可能,及早采取对策。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认为发生急诊创伤性休克时,采用限制性补液可以取得较好疗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死亡率。

[1] 钟刚,裴福兴.104例创伤性休克救治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2,22(11):6471.

[2] 吴恒义,杨春华,白涛.创伤性休克患者补液速度的可行性研究-介绍一种调节补液速度的公式[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1,12(2):911.

[3] 黄宗海,孙英刚.创伤性休克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解放军医学杂, 2013,28(8):6751.

[4] 吴恒义,白涛,韩家林,等.创伤严重度综合评定计分法可行性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4,10(3):158-159.

[5] 金德西,曹利平.感染性休克液体复苏策略[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4,23(2):69-70.

[6] 管向东,陈敏英.感染性休克复苏的临床评估[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9(6):396-397.

[7] 袁绍伦.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诊治研究现状[J].临床急诊杂志,2011, 23(2):72-73.

[8] 郑虹,高培阳.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23(1):54-55.

[9] 陈霞.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理及治疗[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 23(2):81-82.

[10] Pollak MN,Schernhammer ES,Hankinson SE.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 and neoplasia[J].Nat RevCancer,2014,4(7):505-518.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20

湖南 415000 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长沙医学院附属医院)(王小平)

猜你喜欢

羟胺性休克限制性
微波辅助羟胺降解全氟辛酸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羟胺阻聚剂的筛选与应用
盐酸羟胺的合成与生产方法
环己酮肟水解法合成硫酸羟胺的反应新工艺
探讨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