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作用
2016-06-15覃德巨
覃德巨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作用
覃德巨
目的 分析并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验在糖尿病(DM)诊治中的作用,评价其价值。方法 选取80例DM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比色法检测HbAlc,采用已糖激酶(HK)法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给予观察组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分析DM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患者治疗后第1周的HbA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4、6、10周的HbA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lc>10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6<HbAlc<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HbAlc检验DM患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利于疗效、预后判定,值得推广。
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检验;诊治效果
糖尿病(diabetic mellitus,DM)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疾病,主要由于相对或绝对胰岛素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导致水电解质、脂肪、蛋白质、糖等一系列代谢紊乱[1]。糖尿病其发病率较高,多见于老年群体,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HbAlc是糖尿病一项稳定性较好、数字较客观、说服力强的生化检查指标,临床常将其应用于DM的疗效考核和流行病学研究[2]。有学者通过试验发现[3],HbAlc高表达易引起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因此,临床治疗DM时,应以降低HbAlc水平、控制血糖为首要目标。本研究选取80例DM患者,通过检测HbAl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为临床制定DM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使患者早日康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诊治的DM患者80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60例,女20例;年龄61~77岁,平均年龄(68.2±2.7)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4.3±1.5)年;排除伴有严重创伤、手术、感染等应激状况停止使用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者及合并有严重肝、肾、心、肺疾病者,缺氧性疾病、营养不良、消耗性疾病者,妊娠期妇女,DM酮症者,酮症酸中毒者。另取同期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63例,女17例,年龄62~80岁,平均年龄(69.3±2.6)岁。2组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整理2组的临床资料,清晨空腹抽取2mL静脉血,离心处理,分离血清,检测空腹血糖(采用已糖激酶(HK)法),以4.16~5.83mmol/L为正常范围。采集HbAlc检测标本(使用EDTA-2管),提取红细胞并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HbAlc(采用酶比色法),以4%~6%为正常范围。上述所有操作流程及方法均严格遵守说明书要求进行,同时选择相配套的试剂。给予观察组常规降糖药物治疗,如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等。治疗结束后,再检测HbAlc。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水平及DM患者治疗前后第1、4、6、10周的HbAlc检测情况、不同HbAlc水平的并发症发生率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水平对比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水平对比(x±s)
2.2 DM患者治疗前后第1、4、6、10周的HbAlc水平检测情况对比 DM患者治疗后第1周的HbA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4、6、10周的HbA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患者经治疗后,逐渐降低HbAlc水平,治疗第1周的HbAlc下降较小,但治疗第4、6周的HbAlc下降明显,第10周接近正常HbAlc水平。见表2。
表2 DM患者治疗前后各时段的HbAlc水平对比(x±s)
2.3 DM患者不同HbAlc水平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HbAlc>10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6<HbAlc<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HbAlc水平升高,增加DM并发症发生率。见表3。
表3 DM患者不同HbAlc水平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4],目前我国DM患者约4千万,其中2型DM患者占90%,且逐渐趋向低龄化。有学者认为[5]2型DM的发生、发展主要分为4个阶段:遗传易感性;高胰岛素血症或胰岛素抵抗;糖耐量减低;每年约1%~5%的临床DM因糖耐量减低进展为2型DM。当胰岛素敏感性和分泌量中度不足时,可升高空腹血糖。一些2型DM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常出现各种并发症才能确诊,故掌握DM慢性、急性DM的意义重大[6]。DM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包括:感染;关节、肌肉、皮肤、神经、眼部病变;DM足;DM性肾脏、血管病变及心脏病等。DM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点,伴随因胰岛素作用无效或分泌不足造成蛋白质、脂肪、糖代谢紊乱,引起脏器不同程度的衰竭、损伤、功能障碍。因此,临床应及时诊治DM患者。HbAlc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与血中葡萄糖经过非酶缩合所产生、形成。其合成过程缓慢,且相对不可逆[7]。机体红细胞存活约120d,细胞死亡前,HbA1c含量会在血液中保持相对稳定。当血液中有较高的葡萄糖浓度时,机体的HbA1c含量相对较高。因此,HbA1c能够对近60d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反映,其检测与患者是否使用胰岛素、是否空腹及抽血时间等因素无关,可作为判定DM诊治效果的良好指标[8]。
HbA1c是由空腹、餐后血糖共同决定。当HbA1c处于7.3%~8.4%之间时,空腹、餐后血糖功效差异较小;当HbA1c<7.3%时,餐后血糖影响较大;当HbA1c>8.5%时,空腹血糖的影响更大[9]。对于HbA1c<8%者,临床用药应着重改善餐后血糖;HbA1c>8%者,临床用药应兼顾空腹、餐后血糖。由此可见,检测HbA1c可判断DM的合理治疗方法[10]。HbA1c能够作为隐形、2型、轻症DM的诊断指标,是健康检查和DM普查的项目[11]。临床诊断DM应将血糖浓度与HbA1c相结合。对于病因复杂的正在输液(葡萄糖)或昏迷的DM抢救者,HbA1c急查可鉴别诊断[12]。临床医生是否了解DM患者HbA1c控制水平的影响不同。我们从临床工作经验总结出,若医生了解HbA1c值,则HbA1c控制水平能够显著下降,反之,则HbA1c无变化。本研究显示,DM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lc水平均较健康体检者高。DM患者治疗后第1周的HbA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4、6、10周的HbA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因红细胞以2个月为半衰期,临床控制DM血糖后,HbAlc含量下降幅度较小,通常在6周左右明显下降,10周接近正常HbAlc水平,利于临床医生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随HbAlc水平升高,增加DM并发症发生率。当6%<HbAlc<10%时,可降低心血管病变率、经系统病变率、肾脏病变率、视网膜病变率;当HbAlc>10%时,可出现白内障、动脉硬化、DM肾病等并发症。控制HbA1c浓度,可使III型肺结核的发生风险下降。因此,临床应高度重视HbA1c较高的DM患者,防止放生急性并发症。
综上所述,应用HbAlc检验DM患者可提高诊断准确性,利于疗效、预后判定,值得推广。
[1] 郭莉,郭慧淑,刘越坚,等.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920-921.
[2] 林伟尚.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及意义[J].吉林医学,2015,23(16):3549-3550.
[3] 王晶,孙伟杰,杨慧霞,等.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合并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10):622-625.
[4] 廉波,秦美灵.糖化血红蛋白和糖耐量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价值[J].中医临床研究,2014,34(23):129-130.
[5] 梁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治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4):108.
[6] 古力娜尔・依明,米那完・吐来克.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7):21-23.
[7] 郭强.对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治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5,27(6):96.
[8] 王洁珣,王平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诊治的应用[J].淮海医药,2014,15(2):169.
[9] 郭建玲.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同时测定在糖尿病诊治过程中的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77-78.
[10] 杨书田.糖化血红蛋白检验在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20(32):213-214.
[11] 王庆霞.浅谈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治中的重要意义[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6):91-92.
[12] 王晶,孙静清,孙伟杰,等.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3,16(3):137-141.
10.3969/j.issn.1009-4393.2016.11.011
广西 537121 贵港市覃塘区人民医院 (覃德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