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近现代漫画中的媒介批评及其表达*

2016-06-15胡正强

中国出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漫画媒介

□文│胡正强



论中国近现代漫画中的媒介批评及其表达*

□文│胡正强

[摘要]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漫画形态的媒介批评文本一直大量地存在着。对媒介社会功能进行形象化的定义、对传播中恶俗趣味的无情嘲讽、对钳制新闻自由恶行的大力抨击,是漫画中媒介批评表达的中心主题。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文本在话语形态上给人以直观、一目了然的感觉,读者容易接受其传播的观念意义,但又具有碎片化的特征,难以进行系统性的理论阐释。

[关键词]漫画媒介批评观点表达

*本文系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史(1815—1949)”(14BXW0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新闻传播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理论鉴别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上是一种意见生产和表达方式,是社会评价和政治、文化冲突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表现。在人类的叙事手段中,语词与图像都是表情达意、传播信息的有效媒介,都是不可或缺的叙事工具。尽管从现实的情况看,图像与文字相比总是处于边缘性的地位,文字无疑是媒介批评最为惯常的文本构成形态,但在媒介批评的具体实践中,图画尤其是漫画有时比话语或想法更概括、更复杂,即“图画在内容上比话语更为丰富——话语‘容易安排’,但也容易出偏差。”[1]正因如此,在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漫画形态的批评文本一直存在,以其特有的方式显示着自己的价值,但这种文本在媒介批评史的研究中却一直未受到人们应有的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相关漫画形态媒介批评文本的基础上,对其批评的主题和表达方式作一初步探讨。

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形象定义

定义是认识主体使用判断或命题的逻辑形式,确定一个认识对象在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和界限,使之从中彰显出来的认识行为。定义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本质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既是认识的结果,又是认识的起始。定义一方面是人们对事物社会功能的一种实然描述和理解,另一方面又包含着人们对其社会功能的一种应然期待和追求。所以,人们对事物的定义既构成了事物存在的外在环境,又提供了事物变化的内在动力,成为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制性力量。漫画是通过虚构、夸饰、写实、比喻、象征、假借等不同手法,描绘图画来述事达意的一种视觉艺术形式,漫画对新闻传播的描述显然是人们对媒介社会功能的一种定义,体现着人们对媒介及其社会功能的认识,它以图画的方式形象直观地回答什么是媒介、媒介应该如何等一系列新闻传播的基本理论问题。

媒介是什么?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或许有不同的理解,但媒介作为信息工具,理应成为社会环境的瞭望者和监督者,则是人们对媒介的一般认知和认同。1910年,由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主持的《神州日报》刊登了一幅题为《唤醒睡狮》 (图1)的漫画。这既是该报的一种自我定位,又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新闻传媒社会功能的期许。在这幅漫画的画面上,是一只闭眼沉睡的狮子。在这头睡狮身上,很多苍蝇正在骚扰和欺侮它。而在周围,更多的苍蝇正蜂拥而来,都企图在这只睡狮身上分取一杯羹。画面右上方,一个人手持《神州日报》报册拍打,一方面在驱赶可恶的苍蝇,另一方面也是在唤醒这只沉睡的狮子:快醒来吧!

1816年,拿破仑大帝对出使中国的阿美士德勋爵说:“中国是东方沉睡的雄狮,当他醒来时世界会为之震撼。”从此,“东方睡狮”就成为中国的代称。近代以降,在西方各国渐次进入相对文明的资本主义社会之时,原本处于世界先进行列的中国抱残守缺,渐渐成了愚昧落后的老大帝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对象。让睡狮醒来重振雄风,成为其时无数中国爱国先进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标。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列强为了抢占广阔的中国市场,在中国创办了大量报刊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以配合其军事和经济侵略。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开始尝试创办自己的民族报业,以掌握在对外交往中的话语权,并进行知识和思想的传播。随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报刊的启蒙作用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唤醒睡狮》漫画就体现了人们对报刊社会启蒙的角色的认识和定位。

《神州日报》1907年4月2日由著名的革命党人、同盟会会员于右任创办,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于右任创办这张报纸,就是以祖宗缔造之艰难和历史遗产之丰实,唤起中华民族之祖国思想,激发潜伏的民族意识。虽然《神州日报》从1907年6月20日起,改由汪彭年等人主持,与同盟会、光复会联系逐渐减少,但因参加编撰的多为革命党人,在辛亥革命时期仍然属于革命派的言论机关,具有相对自觉而强烈的启蒙意识。对报刊的这种功能定位在当时其实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意识,成为媒介发展的一种决定性社会精神和心理力量。

发表在1929年10月5日《上海漫画》第76期的《民众阅报栏》漫画,是著名漫画家黄文农的作品(图2)。漫画的画面上,两名读者一边阅报一边交流、议论,戴着眼镜的读者向长着八字胡的读者问道:“你最要看的是什么新闻?”长着“八字胡”的读者十分认真地说:“我最注意那朱毛的行踪!”所谓“朱毛”,指的是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红军。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组成红四军,以井冈山为依托向四面开展游击战争。为了打破周围湘、赣敌人的封锁和进攻,1929年1月,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向赣南进军,沿途张贴毛泽东亲笔起草的《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宣布红军的革命宗旨,开辟了赣南革命根据地。1929年3月、5月、10月,他们又率领红四军相继三次入闽,开辟了闽西革命根据地,红军的战斗力不断提高,作战规模越来越大,社会影响也日渐增强。《民众阅报栏》这幅漫画既直接反映了当时民众对红军有关情况的关注,也间接地报道了红军转战千里、不断开辟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胜利消息,更重要的是它形象地阐释了新闻媒体只有满足人们的阅读需要才能赢得读者的传播机理,是以漫画形象而含蓄的叙述方法对新闻媒体如何才能赢得读者这个问题给出的回答。

图1 《唤醒睡狮》 《神州日报》 1910年

图2 《民众阅报栏》 1929年10月5日 黄文农

二、对恶俗趣味的无情嘲讽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道德生活则是人类的骄傲。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道德生活几乎是社会生活的全部,人们习惯于以道德的视角来观察和审视社会生活现象。新闻传播是一种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行为,从伦理道德角度对媒介进行评判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媒介批评中的重要内容。媒介与社会风气之间的正相关性,一直是人们构思新闻职能的支点。举凡与社会上风俗人心道德有密切关系之事,人们往往都会归责于媒体。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近现代新闻传播中污浊、黄色、低俗等不健康成分始终未绝,侵蚀着社会健康的机体。对传播恶俗趣味的谴责成为其时媒介批评的主要课题。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的上海,新闻传播事业兴旺发达,尤其是民国政府时期的10年间,上海新闻事业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媒体众多,特别是20年代后半期出现了小报高潮。20年代末30年代初,“短短五六年间,先后出版的小报竟达700多种,几占上海小报史上总量的3/4。”[2]这么多的小报问世,自然泥沙俱下,难分良莠,时人目之为“小报的泛滥”。即便当时的大报,其报道质量也令人堪忧。著名新闻教育家谢六逸先生曾愤怒地批判道:“恶劣的报纸,正如毒物一般,在每天的早晚,残杀最有为的青年,颓唐健全的国民。看报纸的人的头脑浸润在战争、奸杀、盗窃、娼窠、酒饭、冠盖往来、买办暴富里面。一切受苦受难之声音,被虐被榨的实况,国际情势的变迁,近代学术的趋向,是永远和中国的阅报者无缘的。”[3]

这一时期,民众对新闻媒体的关注也逐渐增强,其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具有一定社会舆论属性、属于媒介批评范畴的对媒介及其行为进行审视、评议的活动大量出现,媒介批评活动呈现活跃的局面。以漫画新闻的方式反映社会对媒介及其行为的观感,就是其时媒介批评的一种表现和存在的方式。发表在1929年11月9日《上海漫画》第81期的 《在新闻纸上天天见着的野蛮性暴露》漫画,是一幅典型的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文本,作者鲁少飞是中国漫画会成员。作为对新闻媒体具有相对依赖性的社会艺术群体,漫画会同仁对新闻媒体及其现状多有不满,并通过漫画积极地加以表达。在《上海漫画》上,《新闻记者与自杀者》(第13期)、《大记者声名详谥矣》(第56期)、《读者一致赠给他的奖品》(第89期)等,就从不同的角度对新闻媒体及其行为进行了反讽和批评。

《在新闻纸上天天见着的野蛮性暴露》是漫画视域中的又一媒介批评佳作。从形式上看,这是一篇较为完整的漫画新闻式媒介批评作品,共由10幅漫画新闻图画组成,分别展示了新闻媒体上所常见的8种报道题材:汽车轧死走路人、青年意志薄弱投浦自尽、亲夫持刀捉奸斩死男女二人、营业失败抑药自尽、巡捕追住抢匪、汽车路遇绑票、捉住烟贩、本夫捉住卷逃。第10幅漫画是一个读者坐在椅子上愁眉苦脸地看报,提示文字是:“读报的人只有天天皱着眉头”。漫画的最下方有一行文字,“中国的报纸满纸都是消极的新闻,不知何日可以改良?”明确揭橥作者进行媒介批评的良苦用心(图3)。

图3 《在新闻纸上天天见着的野蛮性暴露》1929年11月9日 鲁少飞

每一种职业都有体现自己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新闻职业也是这样。它是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新闻伦理包括但不局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或职业伦理。无论编辑、记者还是其他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的价值取向、道德表现总是与其所在的新闻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密切相关。换言之,媒体的价值取向、道德功能与伦理规范总是体现在其所属的编辑、记者的行为之中。新闻工作者是传播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媒体的最终雕塑师,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水平、趣味决定了媒体的面貌和质量。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曾这样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在日常生活中,漫画家通常是通过给新闻工作者进行画像来开展媒介批评。《读者一致赠给他的奖品》(图4)就是这样一幅漫画式媒介批评文本。这幅漫画发表在1930年1月4日《上海漫画》的第89期,是漫画家对当时某些新闻工作者的形象描绘。这幅漫画的画面上,一个穿着长袍马褂传统中式服装、戴着眼镜、胸前别着“记者”字条的人,面前堆放着一堆各种各样或大或小的奖杯奖牌,上面分别写着“巧言令色”“畏首畏尾”“借题发挥”“反舌无声”“无中生有”“不自由”等字样,意思是这位“记者”集这些“称号”于一体,堪称新闻记者的“典范”。漫画家以此讽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新闻记者完全背离新闻记者的职业操守,假借新闻记者职业上的某些便利,不但不为民请命,充当人民的耳目与喉舌,反而成为体制权力的同谋者,以谋取个人的私利。《读者一致赠给他的奖品》无异于一篇声讨无良新闻记者恶行的檄文。

三、对新闻自由桎梏的大力抨击

图4 《读者一致赠给他的奖品》 1930年1月4日 黄文农

图5 《?》 1935年11月23日 鲁少飞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事业发端于西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首先是由西方一批传教士创办而来。辛亥革命以后,尤其是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新闻自由思想及实践的意义为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对新闻传媒的控制,相继出台了大量以审查新闻舆论为目的的法令法规。1934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规定一切图书、杂志应于付印前都要将稿本送中央宣传委员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审查。为了加强对新闻出版业的审查体制建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成立了一系列的专门机构。凡是报纸使用的电讯和稿件,均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审查处审理;凡是图书杂志的原稿,便由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来处理;如果是戏剧剧本,则由戏剧审查委员会和图书杂志处共同处理。这些机构都直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并在各省市设有分支机构。但因此,对新闻自由桎梏的抨击,是这一时期媒介批评中最为响亮的声音。

漫画家鲁少飞发表在1935年11月23日《大众生活》第2期的《?》漫画,可谓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之作(图5)。这幅漫画即旨在揭露当时国民党当局“言论自由”的虚伪性及其反动本质。画面上是一位盘腿坐着的文化人,耳上夹着一支笔,手中握着一卷纸,但他的嘴却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大锁紧紧锁住,锁上写着的恰是“言论自由”几个大字。国民党当局表面上也标榜“言论自由”,但其实这只是其一党所有的言论自由,凡是与其思想相左的言论都没有发表自由,不是报馆被查封,就是报人被下狱。如鲁少飞主编的《时代漫画》就曾被迫停刊。这幅漫画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国民党当局文网严密的现实,又深深地表达了广大人民对国民党政府钳制新闻自由的不满和谴责。

而漫画家丁里发表在《论语》1936年4月1日第85期的《大有可观》漫画,则从另一个角度对国民党当局钳制新闻自由的恶行给予了嘲讽和批判(图6)。这幅漫画的画面上,一群人正围在一张展开的对开报纸前看报,但这张报纸上除了报名之外,其余的地方,大部分是稀稀拉拉,要么是大片的空白,要么是文稿被删除后因为不及补充而临时被拉来充数的“□”或者“×”符号。读者阅读报纸,是为了获取消息和知识。从阅读的一般心理上来说,信息丰富是读者对于一张报纸的基本要求。一张信息量匮乏的报纸势必无法获得读者的青睐,新闻工作者对此当然是了然于心,因此,尽量使报纸内容丰富,也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但是由于有新闻检查制度的存在,媒体最后与读者见面的内容无法由新闻工作者来选择决定,很大一部分由新闻检查人员掌控着。新闻检查人员的好恶决定了报纸的内容,而新闻检查人员审查的标准并不是读者的阅读需要,而是政治的需要。由于审查的延宕,常常导致媒体送审的稿件被删除后,因已到截稿时间,而无法替换或补充,媒体只得以留白或以“□”、“×”符号处置。令人可笑的是,1934年6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图书杂志审查办法》中规定审查委员会不仅有权删改稿本,而且删掉的地方不许留下空白。这种严酷的新闻审查制度非但未能帮助其树立政治权威,反而激起了社会舆论的强烈不满。《大有可观》从侧面对国民党当局对新闻自由的钳制进行了抨击。

图6 《大有可观》 1936年4月1日 丁里

中国近现代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从近代漫画产生时就已经产生,它是漫画评议性本质的一种必然表现。漫画介入媒介批评,是新闻传播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艺术范畴的漫画与之交合进而产生跨界的结果。图像和语言基于人类的通感,能在表意上相互联系和转换,但二者的叙事起点不一。漫画是以线条、图形、色彩叙述的视觉艺术,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文本在话语形态、思维线路等方面,一般是通过夸张变形、诙谐幽默和荒诞不经等手段,表达事物的精神实质,传递某种观念。漫画以形象作用读者的眼目,给人以一目了然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共鸣,接受其所传达的批评意义,这是漫画类媒介批评文本得以存在的依据和优势。但是,漫画类批评文本也因此具有了碎片化的特征,无法像语言那样进行逻辑严密的推理论说,一般不能对批评客体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论证和辩驳,观点的表达无法深入而详尽。在读图时代的当下社会中,研究中国近现代漫画视域中的媒介批评及其表达模式,对媒介批评实践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

注释:

[1]龙迪勇.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故事画中的图像与文本[M].叙事丛刊(第二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50

[2]马光仁.上海新闻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696

[3]谢六逸.新闻教育的重要及其设施[M].谢六逸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277

猜你喜欢

漫画媒介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漫画二则
漫画11幅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