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评价
2016-06-14范文斌王海燕张华新杨国强
范文斌,王 娜,王海燕,张华新,杨国强,霍 利
(河北省玉田县医院外二科 064100)
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评价
范文斌,王娜,王海燕,张华新,杨国强,霍利
(河北省玉田县医院外二科064100)
[摘要]目的探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6例患儿分成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采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并发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抽液次数与住院时间分别为(3.2±0.8)次与(9.8±2.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7)次与(12.3±3.2)d(P<0.05)。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9%(P<0.05)。观察组患儿腔隙完全或基本消失率为5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P<0.05)。结论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Ommaya囊;难治性硬膜下积液;小儿;临床疗效
硬膜下积液也称为硬膜下水囊瘤,目前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往往认为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脑脊液容易进入硬膜下腔,而难以回流,最终导致脑脊液的积留,从而引起颅内压的升高[1-2]。硬膜下积液主要见于额顶区,且大约50%的患者均为双侧性的[3]。硬膜下积液也是小儿颅脑常见疾病。以往临床上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钻孔引流术、硬膜下腔积液-腹腔分流术等,但是临床研究表明,使用该方法治疗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且临床症状难以根治,患者易复发[4]。笔者研究了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在治疗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患儿86例,其中男60例,女26例;年龄6个月至13岁,平均(4.1±3.3)岁;病程4~8周,平均(5.1±2.6)周。所有患儿在入组前经过确诊均为难治性硬膜下积液,其中有创伤史的患儿56例,有脑膜炎的患儿13例,剩余17例患儿不存在明显的诱因。86例患儿中,71例患儿为双额积液,8例患儿为双颞顶积液,7例患儿为单侧颞顶积液。将86例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43例,其中男29例,女14例;年龄6个月至12岁,平均(4.0±3.1)岁;病程4~8周,平均(5.2±2.8)周;有创伤史的患儿30例,有脑膜炎的患儿5例,不存在明显诱因的患儿8例;35例患儿为双额积液,4例患儿为双颞顶积液,4例患儿为单侧颞顶积液。对照组患儿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6个月至13岁,平均(4.3±3.4)岁;病程4~8周,平均(5.0±2.5)周;有创伤史的患儿26例,有脑膜炎的患儿8例,不存在明显诱因的患儿9例;36例患儿为双额积液,4例患儿为双颞顶积液,3例患儿为单侧颞顶积液。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疾病诱因、积液位置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43例患儿采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首先根据CT与MRI定位的结果,在积液最深处切开约40 mm的头皮,撑开头皮暴露出颅骨并钻孔,将硬脑膜暴露并对其表面血管进行电灼。随后将帽状腱膜下的疏松结缔组织进行分离并做皮下隧道以安置囊体。囊体的位置距骨孔4 cm左右较为合适,切开硬膜一小孔并将囊管腔置于硬膜下腔内4 cm左右,随后分层缝合头皮。最后将头皮针弯曲成直角,穿刺囊体并接引流管,包扎伤口。若患儿为双侧积液,则在另一侧积液处进行相同的操作。在手术完成后,患儿开始进行持续外引流。在引流的过程中,患儿应取卧位并保持脚高头低。根据患儿的临床实际情况控制引流的时间,一般控制在2~3 d。在引流结束后,对患儿进行密切的观察,若经复查患儿再次出现积液并发生占位效应,则应当再一次进行Ommaya囊置入外引流,同时控制引流的时间为2~3 d。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控制引流的次数。在整个过程中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的要求。
1.2.2对照组对照组43例患儿采用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所有患儿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手术。首先根据CT与MRI定位的结果,在积液最深处切开约40 mm的头皮,撑开头皮暴露出颅骨并钻孔,当有液体流出后,将分流管置入硬膜下,其长度控制在3~4 cm。待引流通畅后,连接分流泵并结扎固定,放置在骨膜与帽状腱膜之下。腹部手术则根据常规的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操作。根据患儿的身高决定分流管在患儿体内的长度,对于年龄小于1岁的患儿,长度应控制在0.5 m,其余患儿可将长度控制在0.6 m。所有患儿在术后应进行密切观察,判断硬脑膜下腔隙缩小的情况以及分流管的情况,以确保分流管的正常分流。经过长期随访,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判断能否拔除引流管。
1.3疗效评价标准(1)研究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2)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疗效分为①治愈:患儿的积液消失,随访没有复发;②好转:患儿的积液减少,未消失但情况稳定,临床症状减轻;③无效:患儿的积液不变甚至增加,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有效包括治愈与好转。(3)对所有患儿随访1年,随访期间使用头颅CT或MRI进行检查,比较研究两组患儿在随访期间腔隙的变化情况。(4)比较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情况结果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儿抽液次数与住院时间分别为(3.2±0.8)次与(9.8±2.4)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5±0.7)次与(12.3±3.2)d(P<0.05)。两组患儿在积液消失时间与累计抽液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情况结果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6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1.9%(P<0.05)。两组患儿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情况比较±s)
表2 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情况比较[n(%)]
2.3两组患儿随访6个月腔隙变化情况对两组患儿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随访。结果如表3所示,观察组患儿腔隙完全或基本消失率为55.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P<0.05)。两组患儿在其他水平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观察组与对照组随访6个月腔隙变化情况比较[n(%)]
2.4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漏液、颅内感染、脑疝、局部脑萎缩等。结果如表4所示,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P<0.05)。
表4 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讨论
硬膜下积液的发病率较高,在临床颅脑损伤中,大约1.16%为硬膜下积液,且在小儿中也较为常见[5]。目前对该疾病的发生机制还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原因是颅内压失平衡、脑渗透压升高、脑脊液吸收不良等[6]。硬膜下积液的患儿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局限性神经受压或颅内压增高,主要分为急性、亚急性以及慢性几种类型。在临床中,由于硬膜下积液的CT表现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较为相似,根据小儿的脑生理特点,诊断时只有硬膜下间隙大于5 mm时,才能诊断为硬膜下积液[7]。因此,对于临床症状并不明显的患儿,诊断时需要CT与MRI辅助诊断。同时MRI还能够显示硬膜下积液的具体信息,如有无包膜,是否存在桥静脉的血管流空影区分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腔积液[8]。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硬膜下积液的方法主要包括积液腹腔分流法、钻孔持续引流法、积液穿刺排液法以及开颅硬膜下积液包膜切除法等[9],但是上述方法各有其优缺点。积液穿刺排液法以及钻孔持续引流法的缺点在于复发率高,同时容易引起患者的颅内感染以及刀口脑脊液漏。对于积液腹腔分流法,其虽然对于反复硬膜下积液的疗效较好,但是其缺点在于该方法由于积液中的蛋白含量高或为血性,容易堵塞引流管导致手术失败,从而限制了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该方法手术创伤大,费用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开颅硬膜下积液包膜切除法则应当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当其他治疗方法没有疗效或无法进行时才能使用,且该手术方法易损伤蛛网膜下面的血管与神经。采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进行治疗,其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难度较低,术后处理简单,患儿易于护理;(2)有利于促进受压脑组织复位;(3)对于不容易被吸收且蛋白含量较高的液体具有清除作用;(4)建立了积液-引流管-颞肌引流通道;(5)减少了患儿出现颅内感染的风险;(6)有利于受损神经的渗出液流出,从而降低了脑水肿加重的风险[10]。
综上所述,采用Ommaya囊置入外引流术对小儿难治性硬膜下积液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杨,张志杰,徐伟.钻孔引流术加皮下置Ommaya囊治疗难治性外伤后慢性硬膜下积液15例[J].交通医学,2011,25(5):470,472.
[2]Wang FH,Xu HT.Microscope auxiliary wing Bottom pool through open craniocerebral operation on 4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J].China Med Herald,2009,6(22):44-45.
[3]陈岗,杨云振,许世辉,等.钻孔引流并Ommaya储液囊置入治疗老年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临床观察[J].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2):1279-1280.
[4]易有峰,王道奎,张振兴.钻孔外引流加颞肌筋膜下分流术治疗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2例[J].临床医学,2007,27(2):15-16.
[5]Lin FC,Wang HO,Zhang N,et al.The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through temporal myofascial and arachnoid surgery treatment on traumatic subdural effusion[J].Chinese J Trauma,2010,26(2):149-150.
[6]Ozerov SS,Mel′nikov AV,Ibragimova DI,et al.Placement of the ommaya reservoir in narrow and slit-like ventricles using a neuronavigation system.author′s own experience and literature review[J].Voprrosy Neirokhirurgii,2014,78(3):38-43.
[7]李烨,陈晓,王坚,等.Ommaya囊在治疗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对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2010,15(6):752-753.
[8]林鹏,夏鹰,陈伟明,等.钻孔引流并Ommaya囊皮下置入术治疗老年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13):78-80.
[9]Peyrl A,Chocholous M,Azizi AA,et al.Safety of ommaya reservoirs in children with brain tumors:a 20-year experience with 5 472 intraventricular drug administrations in 98 patients[J].J Neurooncol,2014,120(1):139-145.
[10]张小燕.小儿创伤性硬膜下积液手术治疗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80-981.
doi:·经验交流·10.3969/j.issn.1671-8348.2016.08.032
作者简介:范文斌(1979-),学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外科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R7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348(2016)08-1096-03
(收稿日期:2015-09-22修回日期: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