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2016-06-14赵华军
赵华军
摘 要:初中语文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属于让学生思维自由翱翔、自由发展的一个学科。然而,在实际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单一追求教学成绩,硬性地让学生背诵语文知识,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本真。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语文教学出现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倡导模糊分数,鼓励教师以生为主,开展开放、对话、趣味性的教学活动,整合一切教学资源,强化学生本身语文技能和素养的形成。作为教师应结合新课改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手段不断探究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初中语文;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7-0230-13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7.060
初中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阶段,有着根基性的作用和价值。我们知道,语文是工具性学科,学生不仅仅需要学习语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语文知识。然而,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单一地注重学生的笔试成绩,忽略了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开放的、自由的、互动的,作为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以及新课改的要求,以生为本开展教学活动,进而促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趣有效。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一、巧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的最佳手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笔者发现学生对教材中的插图较为感兴趣,而插图本身是一种视觉符号,是对文字的形象化说明,是对语文知识的解释和补充。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探究的欲望。
如:在学习《木兰诗》时,学生感觉文字难以理解,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对此不感兴趣。笔者则运用文章中的插图,让学生结合花木兰戏剧故事或电影故事、电视剧故事等来说说插图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让学生对花木兰的人物和故事有个初步的认知和了解,最后,再引导学生去认知当时社会对花木兰故事的记载和传颂。这样运用插图,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为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初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有欠缺,想要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引导学生互动,通过互动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此,笔者在教学中结合阅读文本的内容,开展开放性的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自由地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对知识产生认知或者产生问题进而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能够更有效地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突破和提升学生本身的语文技能和素养。
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笔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即:皇宫那么严密和谨慎的地方,骗子为什么敢行骗呢?大臣为什么不敢说真话呢?老百姓为什么也附和呢?为什么文章又通过让小孩说真话来,揭示谎言呢?让学生就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实现生生互动。而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等都会得到锻炼和提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整合资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
新课改倡导教师整合教学资源,鼓励教师采取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本身的整合是相对的、典型的和有限的。而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是无限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在教学中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笔者在教学中,不是简单地按照教材的排序或者内容来硬性地讲解教材,而是依托教材,以分类的形式整合语文资源开展比较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报纸、书籍等多种途径去收集信息,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有助于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结构体系。
如:在学习《化石吟》时,笔者将其与《看云识天气》整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去收集相关的科普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再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笔者将其与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放在一起,对比阅读教学,让学生收集自己认为有用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和分析,诸如:二者的写作手法、二者描述的不同、二者的创作背景等等,以对比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了解和认知,进而更好地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深化自我对语文的认知和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的来说,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素养,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教师应根据这一大的方向来构建教学活动,以生为本开展教学互动,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等等,最大限度地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编辑部.教学大道—写给语文教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卢正芝,洪松舟.课堂提问主体转向学生的教学论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0(8).
[责任编辑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