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与市场供需情况探析
2016-06-13董书权
董书权
摘要:根据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的基本情况,从应用结构、产品结构、装备经营结构三方面分析全省装备结构的特点,论述全省农机装备的市场供应和需求情况,提出加快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为提高全省农机装备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装备;结构;市场供应;需求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79-03
目前,辽宁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以农业机械生产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其中,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为全省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必备的装备物质基础。
1 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辽宁省农机装备数量逐年大幅增加。2014年,全省农机装备保有量达到490余万台套,与2003年相比新增农机装备74.6余万台套;农机装备原值达到257.7亿元,农机装备净值达到194.6亿元。在农机装备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
从农机装备分类标准看,全省拥有耕整地机械24.8万台;种植施肥机械26.6万台,其中,水稻插秧机3.4万台,免耕播种机1.8万台;田间管理机械9.7万台;收获机械5.3万台,其中,水稻联合收获机0.61万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25万台,花生收获机2.9万台;收获后处理机械15.6万台,其中,机动脱粒机14.9万台、谷物烘干机0.11万台、保鲜储藏设备0.56万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37.5万台套,其中,动力机械21.8万台、作业机械15.7万台套;农用排灌机械241.2万台,其中,排灌动力机械106万台(主要为小型柴油机)、排灌作业机械(主要为小型水泵)135.2台;畜牧养殖机械20.2万台,其中,饲草料加工机械(其中小型铡草机、粉碎机)17.1万台;渔业机械7.73万台,其中,增氧机5.5万台、投饵机2.23万台;设施农业设备1 581套,主要为水稻工厂化育秧设备;林果业机械0.68万台,主要为挖坑机和果树修剪机;农田基本建设机械1.38万台;农业动力机械(指拖拉机)55.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4.7 kW及以上)22.3万台、小型拖拉机(2.2~14.7 kW)33.3万台;农用运输机械49.1万台;农用飞机11架。
从农机装备服务领域看,种植业农机装备139.6万台套,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装备37.5万台套,农用水利排灌机械装备241.2万台,畜牧养殖机械装备20.2万台,渔业机械装备7.73万台,林果业机械装备0.68万台,农用运输机械49.1万台。
2 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分析
近年来,辽宁农机装备数量实现较快增长,农机装备保有量处于全国前列。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下,主要粮食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先进适用机械装备数量得到提升,农机装备结构得以优化,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省份相比,辽宁省在农机装备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1) 从应用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三高三低”。一是种植业农机装备水平较高,体现在机械装备的先进性和应用生产环节多样性方面,种植业农机装备数量约占总保有量的30%以上,而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初加工业等机械装备水平相对较低,应用生产环节单一。二是种植业中粮食作物机械装备水平较高,数量约占种植业机械装备保有量的70%以上,而设施农业、经济作物、蔬菜等机械装备水平较低。三是粮食作物中机耕、机播机械装备水平较高,数量上约占粮食作物机械装备保有量的90%以上,机收装备水平尤其是玉米机收装备水平较低。
2) 从产品结构来看,主要表现为“三多三少” 。一是作为动力的拖拉机数量很多,与之配套的作业机具数量相对很少。目前,辽宁省拖拉机与配套机具的配套比仅为1.00︰1.43,农机使用功能和效率不高。二是小型农机装备数量多,大中型农机装备数量少。小型农机装备数量约占总保有量的70%以上。三是低档次农机装备数量多,高性能、高效率农机装备数量少。全省老旧落后农机装备数量约占总量的20%~30%。
3) 从农机装备经营结构来看,农机作业合作组织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功能不全。受户均耕地经营规模的限制,辽宁省农机经营集约化水平不高,致使农机经营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家家户户买农机用农机,存在小而不全、功能单一、农机装备使用效率和效益较低等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在提高农机装备数量的同时,不断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3 辽宁省农机装备市场供应情况
从农机装备生产情况看,我国是农机装备生产大国,农机工业体系较为完善,企业生产布局已经形成。2013—2014年,全国农机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 700亿~3 900亿元,产品种类包含国家农业机械产品分类标准中的各类机械装备,基本涵盖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各个领域。
从农机装备销售情况看,2014年以来,全国农机工业企业产能总体上过剩,产、供大于销,属于买方市场。目前,全省有农机产品经销商500余家,代销产品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购机需求。农机销售市场产品品目繁多,品种齐全,质量和技术相当,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并且大多数企业间、产品间的市场竞争体现在价格竞争上。随着农机工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性能高、售后服务好、产品信誉好的农机装备产品将占据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与全国农机工业企业总体情况相比,辽宁农机工业十分薄弱。目前,全省有农机生产企业211家,工业总产值34.8亿元,仅占全国的0.009%,且企业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较差,大部分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方式。全国最大农机工业企业年产值200多亿元(如福田雷沃、第一拖拉机厂等),而辽宁规模最大的农机生产企业年产值不足1亿元,生产的农机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种类主要以小型配套机具为主,地产农机装备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辽宁农机工业的现状与辽宁农业大省地位十分不相称。
4 辽宁省农机装备需求情况
目前,全国农机装备销售市场是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为主的市场。2004—2014年,辽宁省累计投入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6.8亿元,带动农民投入购机资金约109.2亿元,合计156.0亿元。增加农机装备74.6万台套,其中,各类拖拉机19.85万台、水稻插秧机4.05万台、水稻收获机0.58万台、玉米收获机1.17万台、其他配套机具49万余台套,为提升全省农机装备水平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近年来辽宁省农机装备销售市场情况看,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辽宁省平均每年主要农机装备的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平均每年新增农机装备数量在8万~10万台套左右。在农机销售和需求产品种类上,逐步呈现出由小型机械向大中型机械,由单一机械性能向复合机械性能,由高能耗、低效率向节能、环保、高效机械装备转变的发展趋势。同时,粮食机械化生产薄弱环节所用机械装备(例如玉米收获机、粮食烘干成套设备等),增产增效先进适用农机作业所用机械装备(例如免耕播种机、深松整地机械)及大中型拖拉机等呈现快速增加的发展趋势。
从今后一个时期辽宁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需求看,重点还是围绕粮食生产所需的农机装备。据调研,由于报废、更新换代和农业生产需求等原因,拖拉机数量平均每年新增2万~3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约占新增数量的60%以上,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另外,辽宁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仅为40%左右,按照基本实现玉米收获机械化的发展要求,还需要新增2万台左右的玉米收获机械。
农业机械化是重要的农业农村生产力因素,按照涉农各领域、生产各环节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要求,辽宁省农机化水平还很低。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先进适用、高效环保、安全可靠的农机装备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5 加快辽宁省农机装备结构调整的措施建议
农业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快农机装备结构性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有利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健康发展。
5.1 调整农机装备产品结构
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突出补贴重点,统筹协调涉农各领域、生产各环节农机装备发展比例,积极解决辽宁省在农机装备产品结构上存在的“三多三少”和“三高三低”等问题。加大补贴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大中型、高性能、高效率、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的数量比例,积极促进农机装备更新换代、换档升级。合理提升动力机械和作业机具的配套比例,提高农机装备使用功能和效率。快速增加玉米机收等粮食生产薄弱环节机械化装备数量,积极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逐步增加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机装备数量,积极推进涉农领域机械化全面发展。
5.2 调整农机装备作业经营结构
通过补贴、信贷、税收、建设用地、加大基础建设投入等政策措施支持,加快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推进土地合理流转,逐步协调解决目前家家户户发展农机化导致的农机装备小而不全、功能单一、经营结构不合理问题,缓解土地分散经营和农机规模化作业的矛盾。通过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发展,有效提升农机装备经营集约化水平,提高作业服务功能,使之逐步成为农机装备经营和作业经营主体,进而提升农机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农机装备应用质量、效率和效益,推进农机作业服务向产业化发展。
5.3 调整农机装备生产结构
通过研发、合资、合作、再创新等途径和措施,充分利用辽宁农业大省和农机需求大省的优势,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效力,积极培育地产农机装备品牌,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相对应的农机装备制造业基础。(下转第82页)
(上接第80页)
5.4 调整农机从业人员结构
着力加强农机作业人员技能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机专业操作人员队伍,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机装备作业质量和使用效率。着力加强对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农机经营人员的培训,最大限度地提升农机装备经营管理水平和农机作业经营管理水平。切实加强农机科研、推广等各类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和技能,及时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农机装备高效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