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东地区种植冬油菜可行性试验

2016-06-13贾颖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6年1期
关键词:凤城品种筛选播期

贾颖

摘要:通过对冬油菜品种的适应性、播种时间、种植密度等内容进行试验对比,确定陇油6号适于在丹东地区种植,其越冬成活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冬油菜越冬能力最强为叶龄8叶左右,适宜播种时间为8月末,种植密度为每5.0万~6.0万株/666.7 m2。

关键词:冬油菜;品种筛选;播期;密度;凤城

中图分类号:S5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03-03

丹东地处辽宁东南沿海沿江地带,实行两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种植制度。为充分利用剩余温光资源、提高作物复种指数,需要对冬油菜连续进行北移试验,在划定冬油菜北移界限、掌握丹东地区冬油菜安全越冬的温湿度条件、确定适宜种植品种、摸清播期和密度等相关栽培措施的同时,探求适合丹东地区一年多熟制种植模式。

1 品种筛选试验

试验地点选在凤城市边门镇明亮村(北纬40°34′,海拔79 m)。连续试验3 a,先后种植冬油菜品种(系)17个,其中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种植相同品种11个;2014—2015年度更换越冬能力较差品种5个,新增品种6个,种植品种(系)12个。2014—2015年度小区面积10 m2,行距20 cm,株距6 cm,667 m2定苗6万株。2014—2015年度试验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见表1。

比较冬油菜品种3 a越冬成活率和产量状况等数据可知,年际间、品种间存在差异,每年均有越冬成活率达到50%左右的品种(系)。在同时进行的播期、密度等交叉试验中,越冬成活率甚至达到90%以上,表明冬油菜具备在丹东地区种植的可能。其中,陇油6号每年均有相对较高的越冬成活率且未发生病害,可作为相关栽培试验的供试品种。

2 播种时间试验

试验品种为陇油6号,试验3 a分别设计3个、5个、5个播期试验(见表2)。2012年小区面积10.5 m2(3.5 m×3 m),2014年小区面积15.0 m2,行距20 cm,株距5.5 cm,667 m2定苗6万株。小区随机排列,3次重复。667 m2施农肥1 500 kg、磷酸二铵25 kg。不同播种时间越冬返青情况及产量情况分别见表2和表3。

播期试验表明,入冬前油菜长至8叶左右抗寒能力较强,越冬效果较好,对应播种时间为8月末至9月初。从产量比较情况看,冬前处于8叶期的产量最高,播种时间为8月末,而不是返青率最高的收获产量最高。

3 种植密度试验

试验设计7个密度,每667 m2分别为5.0万株、5.5万株、6.0万株、6.5万株、7.0万株、7.5万株、8.0万株。小区面积15 m2,行距20 cm。播种时间为8月31日,品种为当地上年收获的陇油6号。定苗时按设计密度调整株距,保证试验要求密度。2014—2015年度冬油菜不同密度试验情况见表4。

从2014—2015年度试验结果可知:从越冬和产量情况看,每667 m2定苗5.0万~6.0万株是适宜保苗密度,单产较高;当密度偏大时,会因冬前秧苗长势较弱、降低返青率而影响油菜产量。

4 规模种植条件试验

利用上年收获的冬油菜种子陇油6号种植500 m2。播种时间8月31日;种植行距20 cm,株距5.5 cm;在4叶期定苗,667 m2保苗6.0万株,施农肥

1 500 kg、磷酸二铵25 kg。在规模种植田中选择地势低(1点)、中(2点)、高(3点)3个样点调查,每点调查1 m2,结果见表5。

从调查结果看,地势相对偏高、田面无积水的位置,冬油菜越冬情况较好,产量也相对较高,说明土壤湿度对产量具有较大影响。

从表6可以看出,冬季降水多少是影响冬油菜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在种植地块土壤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冬油菜越冬率随着冬季降水增多而增高。

5 结论与建议

通过几年试验初步认为:1) 提供适宜栽培条件和品种,冬油菜在凤城市越冬成活率可达到50%以上,且有提升的可能性。越冬率高低与土壤湿度、温度等环境因素相关,排水良好地块利于冬油菜越冬和生长。2) 冬油菜在当地越冬能力最强的叶龄为8叶左右,对应适宜播种时间为8月末;越冬率和产量较高的种植密度为每5.0万~6.0万株/667 m2。3) 冬油菜虽然具备在当地种植的初步条件,但冬油菜适宜播种时间无法安排茬口,难以建立合理的一年两熟或二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因此需要试验集成配套的肥水管控措施,以实现高产高效。

猜你喜欢

凤城品种筛选播期
气候变化下播期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研究进展
溜溜的安定
关于发展凤城市生态柞蚕业的建议
凤城市柞蚕优势产区建设措施探讨
略阳县冬播马铃薯适宜播期研究
烤烟品种贵烟1号贵烟2号在贵州省天柱县的推广应用示范
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初报
江淮地区适宜机插杂交中籼稻品种及其产量特性研究
凤城市20年蚕业发展历程回顾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