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观察
2016-06-13彭天托李秀兰梁兆铭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广东佛山528300
彭天托,李秀兰,梁兆铭(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观察
彭天托,李秀兰,梁兆铭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中医院,广东 佛山 528300)
[摘 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加用止嗽散化裁配合止咳贴治疗,疗程均为1周。结果:两组咳嗽评分、咳嗽消失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西医结合;对照治疗观察
慢性咳嗽是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以咳嗽为主要或唯一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8周,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止嗽散化裁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嗽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47.3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5年;住院10例,门诊2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8~70岁,平均48.5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7年;住院10例,门诊20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咳嗽的诊断标准[1-2]。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咳嗽的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18~75岁,咳嗽病程大于8周;③血常规﹑胸部X线照片检查无明显异常;④不吸烟或戒烟大于等于1年;⑤就诊前8周内无呼吸道感染史;⑥近8周内无ACEI服用史以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史;⑦生命体征较平稳,神志清楚;⑧知情同意。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参照《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3]。针对不同的病因给予相应治疗,如后鼻道滴漏综合征给予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10mg,每日1次口服;咳嗽变异性哮喘给予氟替卡松/沙美特罗吸入;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给予糖皮质激素甲强龙4mg,每日3次口服;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给予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mg,每日2次口服。必要时使用镇咳与祛痰药物,如复方甲氧那明2片,每日3次口服;氨溴索60mg,每日3次口服。
观察组加用止嗽散化裁[4]配合穴位贴敷。药用荆芥10g,防风10g,杏仁10g,白前10g,桔梗10g,炙百部10g,甘草3g,陈皮15g,紫菀各15g。咽痒难耐者加蝉蜕5g﹑僵蚕10g;形寒怕冷者加麻黄5g,干姜10g;咳痰色白量多者加法半夏10g,茯苓15g,白术15g;咳痰色黄量多者加浙贝母10g,桑白皮10g,胆南星10g;干咳无痰﹑口干咽燥者加知母5g,沙参15g,麦冬15g。每日1剂,水煎分服。穴位敷贴(远红外止咳贴)主要选取肺腧﹑定喘﹑天突穴,每取3~4穴,如天突配肺腧﹑定喘或肺腧配定喘,每天1次,每次持续6~8h。两组疗程均为1周。
3 观察指标[3-4]
记录咳嗽主症及主要兼症积分,记录咳嗽消失时间及治疗后咳嗽消失率,采用莱切斯特咳嗽问卷(LC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以及临床疗效。
主症积分。①咳嗽次数:Ⅰ级无咳嗽,为0分。Ⅱ级咳嗽间歇,短暂发作,为1分。Ⅲ级经常咳嗽,呈阵发性,为2分。Ⅳ级频繁阵法性咳嗽,为3分。②咳嗽程度:Ⅰ级无咳嗽,为0分。Ⅱ级偶尔咳嗽,多在夜晚或清晨发作,不影响睡眠和工作,为1分。Ⅲ级咳嗽常发作,多在夜晚或清晨发作,轻度影响睡眠和工作,为2分。Ⅳ级持续性﹑痉挛性咳嗽,昼夜均发作且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为3分。
主要兼症积分。①咳痰:咳痰量少而黏,不易咳出,为3分。咳痰量少而黏,较易咳出,为2分。咳痰量少而黏,易咳出,为1分。无咳痰,为0分。②咽痒:持续咽痒欲咳嗽,为3分。时有咽痒咳嗽,为2分。偶有咽痒,为1分。无咽痒,为0分。③喘息:喘息不能平卧,影响睡眠和休息,为3分。喘息可日夜发作,尚能坚持工作,为2分。偶发,不影响睡眠或活动,为1分。无喘息,为0分。④口干舌燥:持续口干舌燥,为3分。时有口干伴有舌燥,为2分。偶有口干舌燥,为1分。无口干舌燥,为0分。⑤气短胸闷:气短胸闷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为3分。气短胸闷后动后加剧,为2分。偶感气短胸闷,为1分。无气短胸闷,为0分。
4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痊愈:咳嗽完全消失。显效:咳嗽次数和程度同时下降2个等级。有效:咳嗽次数和程度同时下降1个等级,或其中1项下降2个等级。无效:咳嗽无变化,甚至加重。
5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积分比较 (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咳嗽积分比较 (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日间咳嗽积分 夜间咳嗽积分对照组 30 治疗前 5.9±1.6 5.6±1.4治疗后 4.7±1.5 4.2±1.2治疗组 30 治疗前 6.0±1.3 5.9±1.7治疗后 2.2±0.6*△ 1.3±0.5*△
两组咳嗽消失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咳嗽消失比较 例(%)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 讨 论
慢性咳嗽属中医“久咳”﹑“久嗽”﹑“内伤咳嗽”等范畴,其病程较长,病机较为复杂,风邪﹑痰湿﹑寒邪﹑湿热等多个病理因素共同作用,各因素间相互影响,涉及五脏六腑,缠绵难愈。
苗青等[5]认为中医治疗慢性咳嗽应重视“微寒微咳”病因病机,重视温润止咳法。《内经》不仅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同时在病因上尤其重视寒邪致病,强调“形寒饮冷则伤肺”;《内经·咳论》提出“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诸病源候论》在此基础上提出 “肺感于寒,微者即成咳嗽,久咳嗽,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者也。”清代程钟龄明确提出“微寒微咳,咳嗽之因属于风寒者,十居其九”。针对“微寒微咳”的慢性咳嗽病机,《诸病源候论·咳嗽短气候》提出:“夫气得温则宣和。”因此,治疗咳嗽的药物不能过热,也不能过凉,须用温润之法,而以紫菀﹑百部﹑白前﹑桔梗等温而不燥者为最佳药品。
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创立止嗽散(荆芥﹑桔梗﹑陈皮﹑紫菀﹑百部﹑白前﹑甘草),程氏称此方主治“诸般咳嗽”,“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故止嗽散可称为温润止咳法的代表方剂,颇受后世推崇。针对“气管炎咳嗽夜甚,喉痒胸闷多痰,日久不愈者”创制的锄云止咳汤,即是在止嗽散基础上加味[6]。国医大师方和谦治疗慢性咳嗽的101例医案中用止嗽散者32例次[7];因此,温润止咳法是治疗慢性咳嗽的有效方法。止嗽散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功效,主治风邪犯肺证,见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本方治证为咳嗽中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方中紫菀﹑百部为君,味苦,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桔梗﹑白前辛平,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同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利咽,除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止咳利咽之功,是为佐使。对于新久咳嗽,咳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都可获效。
外敷膏穴位贴敷是受到“冬病夏治”疗法的启发,在发病期间即可配合使用,贴敷后刺激局部皮肤,促使药物经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调理脏腑气血阴阳,疏通经络,抗御外邪。与内服药物配合使用,起到内外兼治的目的,对于顽固性久咳的治疗不失为一条新的途径。等到夏季三伏天再预防使用,更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咳嗽疗效较好。
[参考文献]
[1] 赵金铎.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4] 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咳嗽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1版)[J].中医杂志,2011,52(10):896.
[5] 苗青,朱娟娟,丛晓东,等.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的若干问题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4,46 (2):11-13.
[6] 罗泽民.锄云止咳汤治疗支气管炎120例疗效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3):213.
[7] 曹锐.方和谦辨治咳嗽医案分析[J].北京中医药,2012,31(1):26.
[中图分类号]R44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814(2016)05-0463-02
[收稿日期]2015-12- 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