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视角下新疆兵地关系研究

2016-06-13闫卫华

关键词:协同理论社会稳定

闫卫华,史 猛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协同理论视角下新疆兵地关系研究

闫卫华1,史猛2

(1.石河子大学医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2.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良好的兵地关系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该文从协同理论的视角出发,利用所构建的兵地关系协同发展模型对兵地关系作协同性分析。实现兵地关系的协同发展,必须加强兵地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完善兵地制度化的协调互动机制,积极推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兵团城市与城镇(区)协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兵地融合经济,努力探索兵地协同社会治理。

[关键词]兵地关系;协同理论;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屯垦研究】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接受自治区领导的基础上自行管理内部事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兵团要科学处理兵团和地方的关系,在事关根本、基础、长远的问题上发力。良好的兵地关系是兵团作为新疆组成部分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兵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涉及到兵地双方作为子系统的关系,又涉及到内部各要素的关系,只有实现各子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协同和良性互动才能促进新疆兵地关系的协同发展。

一、协同理论及其应用

协同理论是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主要研究在远离平衡状态下的开放系统与外界有物质或者能量交换的情况下,系统是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的规律[1]。自组织原理、协同效应和伺服原理是构成协同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自组织原理,是指在无外界指令的条件下,开放的系统内部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律、运动轨迹和目标自发地形成一定的功能和结构,使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现象。协同效应,是指复杂开放的体系中的子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整体效应或集体效应。这种协同效应能使系统在临界点发生质变,促使各子系统通过非线性作用发生有序排列而产生的功能远远大于各个组成部分独立运作时所发挥功能的总和,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简言之,就是“1+1>2”的效应。伺服原理,是指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的现象。它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根据“快速衰减组态被迫跟随于缓慢增长的组态”原则,慢变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并且得到其他要素的响应,起到支配演化进程的作用。系统在接近临界点时,会出现少数几个特殊的参量控制系统的集体运动,这些少数的几个特殊的参量还会支配和规定其他变量的运动[2]。

协同理论建立在多学科交叉联系的基础上,抓住了不同系统在临界过程中的共同特征,大大加深了对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的认知。因此,它作为一种范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中各种复杂开放系统的协同现象的分析、建模、预测以及决策等过程。在地区与社会发展中,协同理论也被运用到不同区域不同行政隶属的地区协同发展研究中,如长三角城市联盟机制、京津冀都市圈合作治理等,这些地区各城市基于自身的发展诉求,以共同利益为目标指引,在协同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笔者基于协同理论来探索新疆兵地关系,以期为实现兵地协同发展找到其内在机制和理论依据。

二、新疆兵地关系发展演进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兵地关系的发展演进

兵地关系在兵团成立之初就客观存在,且不同历史时期随中央对兵团的组织性质和管理权限界定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以时间划分,兵地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4—1975年为第一阶段。195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兵团接受新疆军区和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双重领导。1956年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1975年兵团建制被撤销,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总局。兵团成立初期,秉持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优良传统,加之兵团生产力较地方发达,始终重视对地方工作的支援和帮助,兵地关系十分协调,以兵团支持地方为主。

1981—2000年为第二阶段。1981年兵团恢复建制,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由于确权工作尚未完结,并且地方和兵团作为不同的行政主体和利益主体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导致兵地关系发展过程中开始出现一些矛盾,如争水、争地、项目重复建设等。尤其是在1990年中央政府批准兵团在国家实施计划单列后[3],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双方竞争关系的特征开始显现,兵地间的矛盾更多地暴露出来,同时双方也都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开始进行兵地合作的局部探索,融合发展成为了兵地之间的迫切需求,也成为了兵地关系发展的一种趋势。如,哈密兵地间开展的“兵地互学共建”活动,作为“哈密模式”成为了早期兵地融合的典范。

200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兵地积极主动,推动全面融合发展。面对兵地间矛盾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双方都在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在经济领域有兵地融合的大胆探索,特别是近年来兵地融合由局部探索逐步向全方位深化,如第十二师主动融入到乌昌一体化格局、喀什兵地共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目前的兵地关系被认为“是兵团成立六十周年以来最好的阶段”[4]。

(二)兵地关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兵地关系定位及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处理兵地关系时或是过度强调自治区对兵团的领导关系,没有考虑兵团的相对独立性;或是过度强调兵团的计划单列的性质,导致兵地独立运行,自成一体。后一种思想在基层尤为明显。这种片面的认知只会增加兵地之间的碰撞冲突或是导致兵团疏离自治区管理。加之对兵地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存在本位主义思想,缺乏大局意识,一定程度造成了互相封闭和各自为政的问题。

第二,存在影响兵地关系的体制性障碍。兵团“党政军企合一”和“计划单列”的特殊体制,有其历史根源和现实必然性,符合国情和区情,但是也造成了影响兵地关系的体制性障碍。一方面,兵团体制高度集中,缺乏灵活性,与外部的市场经济环境存在一定张力;另一方面,兵团在中央计划单列,客观上造成了兵地两个行政主体和利益主体的不同立场和利益冲突。

第三,缺乏健全的领导机构和有力的宏观调控机制。在国家层面缺少协调兵地关系的机构,兵地之间也缺少高效协调机制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组织机构,当前的兵地关系协调发展更多地停留在人们的意愿和兵地高层领导的联席会议层面,促进兵地协同发展缺乏全面规划和政策保障。

第四,促进兵地关系良性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健全。兵地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各自在长期管理运行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条块分割的格局,进而引发兵地相互封闭、产业结构趋同、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和争资源等问题。在兵地融合发展过程中尚缺乏以共赢为目标的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第五,兵地协同的领域不宽、层级不高。兵地在经济领域的交流合作较多,在兵地融合发展方面有很多成功的探索,而在政治、文化、环保、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协同虽有一定的探索,但尚未形成气候,还没有很好地得到拓展,实现兵地关系全方位多领域良性协同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

三、新疆兵地关系分析——基于协同理论

(一)新疆兵地关系定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充分阐明了兵团的组织性质和管理权限:兵团是在自己所辖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这也是中央批准兵团计划单列的《国务院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所明示的。

理解兵地关系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兵团自行管理内部事务。依据国家对兵团计划单列的赋权,兵团“行政、司法机构健全,经济社会运行自成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治区等地方系统形成相对独立性,在具体运行机制上双方不存在依赖关系”[5]。第二,兵团接受中央政府领导。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行业纳入国务院有关部门,同中央各部门直接对接。第三,兵团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领导。在中央对兵团计划单列的批文中要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兵团的领导,继续给予支持”,并要求“兵团也要继续尊重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地方和兵团都要教育干部,加强团结,自觉地把兵团当作自治区的组成部分”[6]。

兵地关系从本质上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总分关系。兵团是自治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接受自治区的领导,但同时兵团在运行上又保持相对独立性。兵团和地方间既统一又保持相对独立性,既隶属又单列[5]。兵地关系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兵团计划单列,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这种特殊体制决定的。兵地关系在中国行政管理体系中十分特殊,也是中国共产党治疆固边创新管理的现实存在。

(二)兵地协同模型构建

兵地关系是一个由具有不同功能的要素和多层次结构的双子系统构成的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和非线性等基本特征,并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共同目标的整体系统。第一,兵地关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由兵团和地方两个子系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自治区、地州、市县对应兵团、师、团等层次,兵地不同隶属与利益诉求的单元共同构成的复杂系统。第二,兵地关系是一个开放系统,兵团和地方共同构成了新疆,发挥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功能,不断地同中央和国内外各地区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第三,兵地关系内部存在大量非线性作用,兵地“系统内部各因素、关系之间的机制不是简单的因果规定,而是复杂的交互作用、双向甚至多向构建方式”[7]。第四,从系统整体来看,兵地关系处在非稳定的远离平衡状态,这种非稳定的远离平衡是由兵地之间的差异和在发展过程中竞争引起的。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兵地关系中引入协同理论对其协同体系进行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兵团和地方作为不同的子系统均具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要素,并且这些要素在协同机制的作用下对“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协同目标产生影响并得到反馈;兵地各自的优势在竞争中合作,发挥协同效应;体制障碍作为慢变量决定兵地关系的发展,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序参量支配兵地关系中各要素行为,两者从整体上作用于兵地关系。利用协同理论分析新疆兵地关系的协同规律和作用,促使兵地发展获得整体协同效应和良好的协同效果,达到兵团和地方发展“1+1>2”,最终在兵地关系协同发展中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战略目标的实现。

图1 兵地协同体系模型

(三)自组织原理——规范兵地双方的行为选择

兵团和地方有自身的建设体系与运行轨迹,但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兵团和地方共同的责任和使命,围绕这一共同战略目标,兵地双方会自发地形成一种规律性的协同运动,实现兵地之间的自组织,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推动新疆的发展。兵团的计划单列,使得兵团和地方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兵地存在一定竞争关系,出现了资源冲突、重复建设、互相封闭和合作困难等问题,造成了兵地关系协同的非平衡状态。然而,兵地竞争的关系不是也不能发展为一方受益另一方受损的“零和”游戏,而应该发展为共同受益的“正和”游戏。以吉木乃镇与一八六团协调医保为例,为方便群众就医、衔接医保、解决农牧民看病难等突出问题,团场积极与吉木乃县镇相关部门协调,于2014 年5月将全镇2700人的合作医疗转到一八六团医院[8]。在兵地竞争引起的非平衡状态下,兵团和地方围绕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一协同目标,自发演化出内部协同机制促使兵地双方在维护新疆的稳定、经济的长远发展、社会的和谐治理、文化的先进性建设和生态文明的保护等领域,实现全方位、高水平、多层次和多角度协同发展。

(四)协同效应——要求兵地之间优势互补

兵地协同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双赢的局面,共同促进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兵地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在协同效应指导下应努力实现兵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兵地之间的优势互补,就是发挥地方资源丰富、体制灵活、政府职能健全和发展重工业的地方优势,以及兵团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点突出、职工素质高和发展大农业、轻工业的兵团优势,推进兵地深入合作,长短互补,形成发展共同体。以基础教育为例,城市范围内,地方教育资源雄厚,教育体系完善;但偏远地区,兵团团场优势明显。因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委托方式,给团场学校一定支持,兵团团场学校为附近的农牧民子女就学提供帮助,双方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新疆教育的发展。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新疆兵地双方只有打破原有的行政分割,通过发挥协同效应才能推动兵地优势互补,促使兵地在竞争中实现主动分工与协作,产生兵地发展的规模效应,发挥兵地的比较优势,优化整合资源要素的配置,实现生产要素在兵地间的良性循环,形成一种兵地分工与协作的兵地关系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伺服原理——控制兵地关系的发展演化

伺服原理从系统内部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间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统的自组织的过程。在兵地关系系统中,兵地之间的体制障碍扮演了“慢变量”的角色。慢变量决定兵地关系的发展。兵团和地方是新疆大系统中两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是不同的行政主体和利益主体,必然有各自的主张和诉求。要想协调兵地关系,促进兵地的融合发展,首要的就是解决慢变量的问题,即打破兵地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序参量支配兵地关系中要素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是我们党治疆方略的方向目标,是新疆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也是自治区和兵团所有工作共同的目标追求。因此,维护新疆社会的稳定和实现长治久安是兵地关系系统中的序参量,起到支配其他要素行为的作用。只有坚定不移地把坚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为总目标,才能够得到大多数要素的认同,在系统运动中,就会出现相互配合的协同作用,使得整个兵地关系系统得到优化。

四、新疆兵地关系协同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兵地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

从和谐新疆建设的角度出发,国家应进一步统筹新疆兵地关系的协同发展,创造多角度、多渠道关心支持的外部环境。从国家战略出发,立足国情和新疆实际,统筹设计推进新疆兵地协同发展的方略,建议在新疆工作协调小组下设兵地协同发展办公室,在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兵地关系协同发展,从中央、援疆省市和兵地双方GDP中提取相应的资金,组成兵地协同发展基金,用于兵地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尤其是在基层和偏远地区。自治区和兵团要研究协同发展的策略,分步、有序地推进。第一,要立足特殊的区情,树立协同发展的理念,明确协同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规划协同发展的进度,把握协同发展的重点。第二,要明确发展导向,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靠制度保障兵地协同发展的延续性和长期性。第三,自治区要充分尊重兵团计划单列的性质,支持兵团发展,把兵团的发展纳入自治区统一规划的同时给予兵团足够的发展空间;兵团要进一步找准定位,作为新疆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主动接受中央和自治区的领导,在兵地协同中打破本位主义和小集团利益,突出自身特点,发挥独特的体制优势和组织优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新疆发展。

(二)完善兵地制度化的协调互动机制

兵地双方作为协同的主体,要基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共同目标,在通过资源的分配进行博弈以达到优化配置的过程中来建立资源共享互动机制。在制度层面,建立完善的兵地互动制度,使互动经常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如兵地卫生防疫会商合作机制,确保突发疫情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在人才层面,建议兵地高层签订人才交流合作协议书,提倡科技人才自由流动,共同招聘引进区外人才,搭建各类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深化互派干部挂职工作,相互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强化融合发展智力支持,重点加强连队干部与镇村干部交流、互挂,架起兵地融合的桥梁和纽带。在设施层面,开放基础设施,互开互通公共服务如医院、中小学等,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促进资源的区域内流动,如水资源的兵地间调配。

(三)积极推动自治区直辖的兵团城市与城镇(区)协同发展模式

随着兵团职能由“屯垦戍边”向“建城戍边”的演进,城镇成为维稳戍边的新堡垒。兵地城镇共建成为了兵地关系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新疆城镇建设相对薄弱,城镇等级体系结构不尽合理,兵地城镇共建必须坚持协同发展的路径:第一,城镇共建要按照自治区城市化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新疆城镇体系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有序推进,完善新疆城镇体系;第二,积极推广现有的兵地城市共建的模式,如第八师石河子等“师市合一”模式,乌鲁木齐与第十二师等“共建开发区”模式和天北新区等“共建城区”模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创新中找到兵地共建城市协同发展的契合点;第三,把发展较快、基础较好的团场发展为中心团场,按照“团镇合一”发展模式加以建设,形成带动一片,辐射周边的初具规模的小城镇,如第六师一○二团梧桐镇。

(四)大力发展兵地融合经济的协同发展模式

兵地经济的融合是兵地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和切入点。兵地融合经济,易于操作,容易实现,双方受益明显,一直以来也是兵地协同发展的重要领域。实现兵地经济融合的协同发展,首先要树立兵地经济发展“一盘棋”的思想,把发展兵地融合经济作为新疆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次要坚持市场经济原则,淡化体制问题带来的条块分割的观念,形成统一的大市场,强调区域经济的共生性和互惠性;再次要积极调整兵地产业结构,合理布局生产力,联合开发利用资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浪费;最后继续深化现有的开发区共建、项目共建、企业兼并重组等融合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模式。

(五)努力探索兵地社会治理协同发展模式

民族团结是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石,兵地双方要在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上发力。兵团要发挥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的作用,开展兵团团场干部职工与地方少数民族村民互动,向地方重点复杂县、村派出“访惠聚”工作组等,不断提升兵地团结层次,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要发挥兵团寓民于兵、劳武结合的体制优势和地方的政府优势,统一部署,统一反应,加强联系与沟通,提高兵地维稳能力;打破兵地行政区划分割,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兵地统一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做好对流动人口的监管,加强对特殊人群的长效管理,及时调解各种纠纷和矛盾,共同创造平安、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发展环境,如继续加强兵地公安部门联手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联合办案活动,进一步做好技防信息的共享,协调兵地结合部摄像头的安装,共同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以社会组织的专业性、公益性和多元性弥合兵地之间的行政分割,在兵地之间搭建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平台,促进兵地社会协同治理。

[参考文献]

[1]H·哈肯.协同:理论与应用(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2]H·哈肯.高等协同学[M ].郭治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3]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与发展[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4]朱文露.兵地融合,探索完善融合发展方式[J].当代兵团,2014,7(下半月刊).

[5]包雅钧.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体制研究[M ].北京:中央编译局出版社,2010.

[6]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调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管理体制和有关问题的通知[Z].1990.

[7]张立荣.协同治理与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模式创新——基于协同理论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8,47(2).

[8]戴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风雨壮行60载:兵地一体融合发展[N].人民日报,2014-10-05.

(责任编辑:李平)

Relationship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 ous Region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Theory

YAN Wei-hua1,SHI Meng2
(1.School of Medicine,Sihezi University,Sihezi 832003,Xinjing,China;2.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Sihezi University,Sihezi 832003,Xinjing,China)

Abstract: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XUAR)and 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XPCC)is a crucial grarantee of realiz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a lasting peace and order in Xinjiang. Using collaborative theory,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collabo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XUAR and XPCC by the established model of synergetic development. To realize such a synergetic development,we should enhance the top-level design,perfect the institutionalized mechanism of coordination and interaction,actively promot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mode of towns and cities,rapidly develop the blend economy and explore the collaborative social governance between XUAR and XPCC.

Keywords:Relationship of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and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collaborative theory;social stability;a lasting peace and order

[中图分类号]D67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6)02-0064-06

[收稿日期]2015-04-15[网络出版时间]2016-04-08 0:3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加强和创新新疆社会管理研究”(13AZD001)。

[作者简介]闫卫华(1969-),女,新疆石河子人,石河子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新疆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协同理论社会稳定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协同创新模式初探
重庆市铁水联运协同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理论的中小企业新三板上市促进机制研究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关系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
红水河流域库区移民社会稳定状况与对策探讨
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技能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