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大学生画家与兵团早期美术发展

2016-06-13段保国李钦曾

关键词:兵团

段保国,张 桥,李钦曾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支边大学生画家与兵团早期美术发展

段保国,张桥,李钦曾

(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3)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是兵团人口迁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为兵团美术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赴兵团支边的美术专业毕业生人数不多且来源分散,专业与工作呈现不一致性。大学生画家来兵团支边有多种因素,而国家号召大学生支援边疆建设是内地高校美术专业大学生赴兵团的主要原因。支边大学生画家是兵团早期美术创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兵团早期美术创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到来,使全国主要美术院校的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特色在兵团得以集中地展现出来。

[关键词]支边大学生画家;兵团;早期美术创作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支边的大学生画家是兵团人口迁移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他们为兵团美术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从兵团美术人才的数量、质量乃至影响力来说,由之前的一穷二白,到“已经总体上接近了内地发达省份的水平”[1],他们的到来促进了兵团美术的繁荣。近年来,学者对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研究较多,但鲜有挖掘这一现象背后的历史细节和历史真实。本文从基本史实的梳理、赴兵团支边的原因、支边兵团的大学生画家的创作情况和创作机制等方面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基本史实的梳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来兵团支边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数量要比到新疆地方的少得多。康书增在《建国后支边新疆美术家研究》一文中指出,“从1950年到1965年的十几年里,内地院校分配来疆的美术专业毕业生就达到了121名[1]。”笔者统计赴兵团支边的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数量只有19人,全部为男性;正常毕业的有16人,肄业的有3人;移出地①为了阐释移出地文化对画家美术创作的影响,本文将移出地界定为中学读书所在地。为山东的有4人,北京的有3人,河南的有3人,广东的有1人,甘肃的有2人,四川、陕西、辽宁、河北、浙江、重庆等省份分别为1人。这说明两点:一是新疆为当时美术专业大学生支边的重点,兵团接受的美术专业毕业生数量并不多;二是移出地情况比较分散,且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的大城市。

赴兵团支边的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生源非常分散。据统计,涉及的高校共有10所,除西北师范学院外全部为美术学院或艺术院校;按学校分布来说,东北有1所,华北有3所,西北有4所,华南有3所。除了中央美术学院有4人外,西北师范学院美术系有1人,其前身兰州艺术学院美术系②1959年,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与兰州大学中文系合并立成兰州艺术学院,三年后兰州艺术学院被撤销,学生又回到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就读。有1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人,其前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③1950年11月,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1958年6月,又改名为“浙江美术学院”。李宇翔于1950年来到兵团,其就读时校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1人,浙江美术学院1人;西安美术专科学校毕业有2人,进修1人;郑州艺术学院有2人,其他学校都是1人。这说明几个方面:一是中央美术学院、西北师范学院、浙江美术学院对大学生来兵团的支边工作比较重视;二是当时国家对大学生支边政策的宣传覆盖面非常广,几乎涉及国内全部的艺术类院校;三是兵团当时汇聚了全国一流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这奠定了其后不同绘画技法的交流融通和美术创作的运行基础。

大学生支边是知识分子支边的一种,在支边总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重。以1959年南京市支援新疆建设为例,支边人数共有2068名,大学生人数只有12名[2]。美术专业大学生来兵团的时间主要集中在1963年、1965年。笔者对不同年份来兵团的大学生画家数量进行统计:1950年有1人,1957 年1人,1960年2人,1962年1人,1963年7人,1965年7人,1966年1人,1968年2人。这说明三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支边是支边运动的一个特例,且属于东部地区农村青壮年、城市知识青年支边运动;第二,大学生支边不是一个可持续性的政府行为;第三,政府号召是大学生支边的主要外在驱动力。

在兵团支边的大学生画家的专业门类和工作分配呈现出非常大的不一致性。据统计,雕塑专业毕业的有3人,油画专业毕业的有4人,国画专业毕业的有6人,版画专业毕业的有5人,舞台美术专业毕业的有2人,水彩专业毕业的有1人。除了雕塑、舞台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外,大部分人都被分配到了各师、团的农业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基本都是与美术无关的工作。后来,他们又通过各种渠道被调到宣传部门、学校、电影宣传队等与美术相关的工作岗位,承担诸如出黑板报、宣传栏、画广告、放电影、写美术字、绘制幻灯片等工作,他们参与专业性美术创作的机会非常少(见表1)。

表1 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毕业学校与分配情况

续表1

这说明三个方面:第一,在兵团支边的大学生画家相关政策的落实主要参照东部地区农村青壮年、城市知识青年的支边政策[3]。由于兵团初创时期还没有适合美术人才工作的单位或岗位,支边的美术专业大学生大部分从事着跟农村青壮年、城市知识青年类似的工作。第二,他们来到兵团后,大部分人失去了参与或从事专业艺术创作的机会,大部分人成为屯垦戍边的军垦战士,一小部分人转向实用美术领域。第三,专业性并不是支边大学生引进的重要因素,人才引进的目的性不明晰,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二、赴兵团支边的原因

内地院校毕业的美术专业大学生赴兵团支边的原因较多,既有对国家政策导向、政治运动的响应,又有个人对政治理想、艺术理想的追求,还有受现实所迫、政府舆论宣传以及较高的工资待遇等多个方面的原因。

国家号召大学生支援边疆建设,是广大内地高校美术专业大学生赴兵团的主要原因。第一,从社会大背景来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群众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牺牲、奉献成为先进性的主要标志,受农村青壮年、城市知识青年支边运动的影响,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生自然也不例外。第二,国家从1953年开始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农村去工作,中共中央和团中央向广大毕业生发出“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当时流行的口号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好儿女志在四方”“坚决响应党号召,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等,这都对支边大学生画家的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第三,为了促进这一号召的落实,国家和地方政府启动了一系列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例如巡回展览兵团发展建设的图片资料,《边疆处处赛江南》《草原之夜》)《送你一束沙枣花》等表现边疆风光和风情的歌曲的广泛传唱等;摸底支边大学生及其家庭情况,采用“自上而下,由内而外,先干部后群众,普遍宣传与重点动员相结合”[4]的宣传方式,举行贴喜报、组织报喜、颁奖表彰、欢送告别等活动。第四,从1950年开始,新疆军区和新疆省人民政府就组成联合招聘团赴全国各地招聘知识分子。1962年秋,当时担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牵头,上海市政府组织实施号召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建设活动,并将这一号召进一步落实到高校毕业生的工作分配中。“1955年至1965年间,约有8000多名内地大学生来到新疆兵团工作”[5];1962—1966年,这几年“每年都有上海市应届大学毕业生和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奔赴新疆工作。”[6]

一部分大学生画家是因为向往新疆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被常书鸿、黄胄、叶浅予等画家的人格魅力和美术创作成就所折服而自愿要求赴新疆支边。舒春光先生在谈到自己来新疆工作的原因时,就反复提及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报告文学《祁连山下》中的主人公尚达[7](以其老师常书鸿先生的事迹为原型)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另外自己对西域边塞诗所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向往,致力于边塞山水画创作的人生理想也是其选择来兵团的重要原因。潘丁丁在14岁时随父母从北京支边来到新疆,1960年从西安美术专科学校油画系毕业后,“痴迷于喀什噶尔古朴的夕阳,眷恋着高昌故城寂寞的弯月,……不屈服于命运,热情、纯厚而豪放的‘大漠人’”[8],毅然决定回到新疆工作。

一部分大学生画家是因为生活所迫或政治原因来到兵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被划成右派而下放到兵团进行劳动改造;为了淡化或摆脱地主、富农、“臭知识分子”子女的身份而自愿申请或自流来到兵团;为摆脱三年经济困难造成的生活困难,自流来到兵团。董振堂先生来到兵团,就是因为三年经济困难期间所就读的郑州艺术学院被迫停课,学业未竟不得不从学校回到农村老家务农,他竭力想改变“地富”家庭打在自己身上的烙印,于是孤身一人自流来到兵团农八师一四二团。

大学生画家赴兵团支边往往不是一个原因,而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人的政治理想、艺术理想与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交错在一起,复杂的人生际遇以及各种残酷的现实问题与国家、党、团的政策导向交错在一起,外加国家启动的强势舆论和各种奖励机制交错在一起,最终促成大学生画家支边这一事实。来自湘西古丈县,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龙清廉分配来到新疆,除了受到其老师,当时的国画系主任叶浅予先生的强烈影响这一原因之外,还有大学期间在参加文化部组织的库车克孜尔石窟和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的临摹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对新疆地区特殊的文化艺术资源所产生的强烈兴趣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对20世纪60年代初湘西苗寨所谓“三年自然灾害”中饥饿生命体验的审慎选择,以及对因自己为父亲被错划为“漏划富农”事件平反而被当地县委界定为“为地富翻案”的批判的逃避。

三、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的创作情况与创作机制

支边大学生画家是兵团早期美术创作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兵团早期美术创作质量的重要因素。他们的到来,使全国主要美术院校的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特色在兵团得以集中地展现出来。通过对当时创作活动比较活跃的48位兵团画家的统计(见表2),其中支边的大学生画家有15人,自流来兵团的大学生画家有5人,自流来兵团的知青等其他画家有8人,招兵招干来兵团的画家有4人,随军进疆的画家有15人,支边大学生和自流来兵团的大学生画家占画家总人数的45.8%。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通过新疆军区政治部确立起来的美术创作组机制,各取所长、融会贯通,将东部的优秀教学成果传播到兵团各师团,在凸显移民文化活力的同时形成了鲜明的兵团风格,通过兵团版画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确立起在新疆当代美术史上的地位。

表2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兵团画家统计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文艺要“面向工农兵,为政治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方针成为当时美术创作的核心思想,这是兵团美术创作组成立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时代的文艺,是无产阶级政治一元论,反对二元论和多元论。因此,1949—1965年,中国美术的现代化是发展社会主义美术,它通过不断的政治整合进行,并在两方面落实:一是组织整顿并建立正规化的集权体制;二是创作思想整顿与创作方法的统一,建设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社会主义中国新美术”[9]。在此创作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画家集体创作的美术作品生产机制——兵团美术创作组。美术创作组是兵团政治部为了应对全国、全军或兵团层面组织的各种大型庆祝活动、美术展览或比赛而成立的应急性艺术组织。从管理上来说,由于独立的艺术或文化管理部门尚未成立,它一般隶属于主管政治思想改造和对外宣传工作的政治部,因而具有极强的组织性、服从性和实效性,意识形态表达和政治言说是其主要功能;从定位上来说,它以“走出去”向内地传播兵团文化为主要目标;从主题上来说,多是兵团组织生产,改造自然环境,进行思想学习、思想改造等活动的反映。兵团美术的这一功能决定了其主题表达具有宏大壮阔而兼具理想主义的色彩,一元中心论、概念化和意识形态程度比较严重。

兵团早期美术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政治表达功能使各画种得到不平衡的发展,这就使大量支边大学生画家不得不放弃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转向年画、连环画、版画、幻灯片画等画种的创作。由于当时的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国画、油画画材奇缺,展览和传播方式单一且相对落后,大众审美趣味也不能完全接受高雅、脱俗、含蓄的国画和油画艺术,反而是强调叙事性、文学性、情节性的连环画和幻灯片画,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年画,便于印刷传播、具有强大宣传功能的版画,以及具有地标功能、新时代精神象征功能的雕塑等,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例如叶毓中在1970—1980年间,其绘制的连环画印数就达到了100万册以上,董振堂画了大约二三万张幻灯片画,萧飞、王惠仪等油画家也都转向了版画创作,张一弓、薛周琦等也创作了大量的新年画作品。

美术创作组具有不同的层次,这为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提供了彰显自己美术能力的舞台和机会。按照组织实施机构的差异,美术创作组可以分为兵团政治部、文化部,师文化科,营、团俱乐部组织的美术创作活动三种类型。兵团政治部文化部组织的美术创作与学习活动一般被称作“兵团美术创作组”,其主要功能是创作向外传播兵团文化的美术作品;师文化科组织的美术创作与学习活动一般被称作“美术创作学习班”,其主要功能是为兵团美术创作组培育人才,同时还负责组织师一级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可以说,兵团美术创作组具有美术技能训练和美术精品创作两种功能。

美术创作组采取适逢大展,应急成立,展毕即散的灵活机制,体现了兵团“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传统。这从短时段来说,兼顾到了工农业生产与美术创作两方面的工作;从长时段来说,不利于兵团画家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兵团美术的可持续发展。美术创作组的画家多为兼职,平时他们分散在兵团各师团,适逢国庆、建军节等重大庆祝活动,兵团政治部文化部便从各师抽调美术创作人员成立创作组,把画家们组织起来,确定创作思路,制定创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创作符合政治需要的美术作品。这种灵活的组织机制,一方面让分散在兵团各师团的美术创作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一种可能,使画家与团场生产、生活之间保持一种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这种兼职特性也淡化了画家的专业性和职业性。

从1951年到1962年,中国共产党新疆分局和新疆军区共成立过三次较为大型的美术创作组,当时几乎所有大型的美术创作活动都是在其组织下实施的,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在这三次美术创作组活动中大放异彩。1951年,为了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30周年美展”,新疆军区政治部、宣传部从各单位抽调萧飞、李宇翔、孙增礼等支边大学生画家,连同张一弓、戈捷、葛德夫、宋兴华、杨丰、林镜淞等组成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美术创作组。创作组成立后,先后举办过两次以版画创作为主要内容的美术创作学习班。这些美术创作学习班给兵团画家们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指引了兵团美术发展的方向。1957年,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30周年美展”,新疆军区政治部文化处和宣传部从各单位抽调萧飞、李宇翔、薛周琦等兵团支边大学生画家,连同张一弓、黄戈捷、葛德夫、潘隆璜、王兆法、毛德慧等再次成立美术创作组,这次美术创作组奠定了兵团美术发展的大致风格和基调。1961年,为筹备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届美术作品展览会,第三次成立兵团美术创作组,以“从南泥湾到天山”为背景,以丰富多彩的军垦生活为源泉,创作作品500余件,在乌鲁木齐和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展览,部分作品还参加了国家对外文化交流委员会组织的“中国绘画展”“中国现代版画展”,后精选了40幅作品,以《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版画作品选集》为书名,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63年11月出版,这是新疆解放以来出版的第一部美术作品集,基本确立了新疆兵团美术在当时全国兵团系统美术创作中的地位。

美术创作组的成立在兵团美术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一,宣传了党和国家的文艺政策,为美术创作的“政治路线”提供了强有力的范例。第二,为支边大学生画家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促进了兵团各师团画家之间的艺术交流,为兵团美术创作培养了大量人才。第三,提升了兵团画家的创作能力和作品质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美术形态。从题材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多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政策宣传、垦荒生产、军事训练与边防巡哨等内容;从风格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多采用具象、写实的美术技法呈现兵团初创时期的政治叙事与历史使命;从精神上来说,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多表现吃苦耐劳、勤俭节约、高尚忘我的精神品格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又红又专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康书增.建国后支边新疆美术家研究[J].美术观察,2010,(11).

[2]章维仁.江苏省支边支前办公室档案:章维仁同志在省委第三次支边工作会议上的报告[Z].1959年7月14日.档案号:4008-001-0003.

[3]中共中央.关于垦荒、移民、扩大耕地、增加粮食的初步意见[Z].1955;团中央.关于组织青年参加边疆建设问题的一些意见[Z].1955.

[4]闫存庭.1959年南京市青壮年支援新疆建设的历史考察[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5).

[5]李福生,方英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35.

[6]李惠兴.40余载新疆情——王震与上海支边知识青年[J].中国地方志.2005,(12).

[7]舒春光.回忆常书鸿先生[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0,(3).

[8]尤欣.大漠情——潘丁丁的艺术[J].美术,1998,(3).

[9]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1875-1976)[M ].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94.

(责任编辑:李平)

Fine Arts Graduates Assigned to Support Border Areas in the 1950-60s and Early Developm ent of Fine Arts in XPCC

DUAN Bao-guo,ZHANG Qiao,LI Qin-z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832003,Xinjiang,China)

Abstract:Fine arts graduates assigned to support border areas of XPCC(the 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in the 1950-60s,a special phenomenon in the population migration history and cultural history,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the fine arts in XPCC. Fine arts graduates assigned to XPCC were small in number and disperse in origin and worked inconsistently with their expertise. There were multiple reasons of their assignment to XPCC,among which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call was the main one. They were the main component of the early fine arts creation group as well as ensurence of the quality of the fine arts creation in XPCC.Their arrival made a collective show of teaching achievements and cultivating features of the nation’s major art colleges in XPCC.

Keywords:fine arts graduates assigned to support border areas;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early fine arts creation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304(2016)02-0070-06

[收稿日期]2015-04-15[网络出版时间]2016-04-08 1:06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新疆兵团美术研究”(13CB110);兵团哲学社金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新疆兵团美术史研究”(10BTQN07)。

[作者简介]段保国(1959-),男,新疆喀什人,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要从事艺术史与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兵团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兵团记忆
脑洞兵团!
脑洞兵团!
脑洞兵团!
脑洞兵团!
兵团春天的原野
兵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