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2016-06-13李颖沙翠霞宫磊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

高教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李颖 沙翠霞 宫磊(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



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李颖沙翠霞宫磊
(天津城建大学,天津300384)

摘要:大学生的攻击行为已经成为教育学和社会学普遍关注的问题,社会各界都致力于减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高校更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入手预防和减少攻击行为。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天津市某高校的大学生攻击行为现状以及该行为背后的思想状况,发现大学生产生攻击行为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或者是对他人的报复行为,而且不同性别的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的外在表现、情绪状态以及内部思想状况都有所不同。本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为更加有效的减少和预防大学生攻击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攻击行为;主动性攻击;反应性攻击;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common concern for education and sociology.All walks of life in societyare committed to redu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revent and reduce the aggressive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this study carries out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he aggression behavior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ianjin and the ideology behind this kind of behavior situation,which find that aggressive behavior is to achieve expected purposesor retaliate against others,and its external performance,emotional state and internal thought condition are different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this study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reduction and preven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ttack behavior.

Keywords:aggression behavior;proactive aggression;reactive aggress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暴力犯罪和暴力攻击是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的不良后果和重要表现形式。大量研究日益表明,个体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攻击行为对其日后的暴力行为、犯罪行为等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1]。随着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攻击行为已经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大学生攻击行为的预防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攻击是个体在特定的情绪与生理唤醒状态下进行的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且该行为遭到受害者的反抗或拒绝[2]。有研究表明大学生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内心想法有所不同,即从自身行为原因的角度可将其分为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两种。主动性攻击的发生受到某种正向的回报预期的引导,主要表现为物品的获取、欺负和控制同伴等。反应性攻击受到外部敌意性环境的驱动,主要表现表现为愤怒、发脾气或失去控制等[3]。

本次研究分析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该行为背后的思想状况,根据研究结果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对解决大学生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思想品德建设上的路径。这对于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青年,帮助广大教师处理好教学中长期困扰的大学生攻击性行为问题,促进师生团结友谊有着重大理论意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天津市某高校选取500名学生,其中男生200名,女生300名参与问卷的调查。实测后得到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86%,其中男生150名,女生280名,平均年龄20.51。

(二)问卷材料

本研究采用Buss-Perry攻击性问卷(BPAQ)和Raine编制的反应性和主动性攻击问卷(RPQ)。BPAQ是最常见的测量个体攻击性的问卷,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愤怒(Anger)、敌意(Hostility)[4]。该问卷含29个条目,采用Likert5点记分,从1到5为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4,各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身体攻击0.85,言语攻击0.72,愤怒0.83,敌意0.77,9周后的重测信度为0.80。此外,国内使用该问卷的研究中报告良好的信效度。本次研究中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7,各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身体攻击0.89,言语攻击0.83,愤怒0.76,敌意0.79。

RPQ包括主动性攻击与反应性攻击两个维度,共包含23个项目,其中的12个项目用于描述主动性攻击,11个项目用于描述反应性攻击。主动性攻击包括“使用武力从别人那里获得财物”等项目,反应性攻击包括“当受到威胁时,会发怒”等项目。被试对项目的选择采用Likert 3点计分,从1到3为“从不”到“经常”,分数越高代表被试的攻击性越高。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主动性攻击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反应性攻击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5]。

(三)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初步统计分析,通过平均数和标准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描述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现状,通过t检验分析比较男女学生的攻击行为差异以及内部原因分析,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攻击的外显行为和行为原因之间的相关关系。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外显攻击行为和内部思想状况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1.BPAQ攻击行为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1 大学生BPAQ攻击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BPAQ攻击问卷的总分范围在29分到116分之间,从表1中数据显示出随机抽查的430名学生的平均攻击得分是71.52,单个项目平均得分是2.47,从而推断出该校学生的攻击水平整体处于居中水平。通过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的四个维度分数分析可知该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言语攻击倾向和敌意情绪。

2.RPQ攻击行为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

表2 大学生RPQ攻击问卷结果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RPQ攻击问卷的总分范围在23到69之间,从表2中数据显示出随机抽查的430名学生的平均得分是30.68,单个项目平均得分是1.33,从而推断出该校学生的攻击水平整体处于居中水平。通过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的维度分析可知该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反应性攻击行为,即该校学生的做出攻击行为时更多的是为了对他人进行报复。

(二)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特点以及内部思想状况差异分析

1.不同性别大学生的BPAQ问卷结果的差异比较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BPAQ问卷结果t检验结果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存在的外显行为的差异。从表3中数据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攻击行为的外在表现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三个维度之间,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时感受到更多的愤怒情绪和敌意情绪。

2.不同性别大学生的RPQ问卷结果的差异比较

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BPAQ问卷结果t检验结果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性别学生存在的外显行为的差异。从表4中数据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之间做出攻击行为时的内部思想状况是不同的,男生更多的是主动性攻击,女生更多的是反应性攻击,即男生表现攻击行为更多的是为达到某种预期目标或者控制他人从而突显自己的统治地位,女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减少外部威胁,是一种防卫性、报复性的攻击行为。

(三)攻击的外显行为和内部思想状况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5 攻击的外显行为与内部原因之间的皮尔逊相关分析

通过皮尔逊相关分析探究攻击行为的外显行为和内部原因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表5中数据可以看出,两种攻击问卷的总分和维度分数之间有显著相关,即两个攻击量表测量的攻击行为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可知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都可能表现出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更多的与反应性攻击相关,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都带有愤怒的情绪,反应性攻击更多的表现出敌意的情绪。

三、讨论

本研究发现,该校学生的攻击倾向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学生更多的表现出言语攻击倾向和敌意情绪。根据大学生表现出的反应性攻击比主动性攻击更多的数据集结果以及反应性攻击和主动性攻击产生原因的不同可以推测出该校学生发生攻击行为时的思想状况更多受到外部敌意性环境的驱动[6],其功能在于减少外部威胁,是一种防卫性、报复性的攻击行为。

通过对大学生攻击行为的性别分析发现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身体攻击行为,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时感受到更多的愤怒和敌意[7]。男生和女生之间做出攻击行为时的思想状况是不同的,男生更多的是主动性攻击,女生更多的是反应性攻击,即男生表现更多的是为达到某种预期目标或者控制他人从而突显自己的统治地位,女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更多的是为了减少外部威胁,是一种防卫性、报复性的攻击行为[7]。

攻击外显行为和内部思想状况之间的相关分析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出现身体攻击的行为时可能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也可能是对他人的报复;大学生表现出言语攻击行为更多的是对他人的一种报复行为,不论是对他人的报复还是对他人的欺负行为,其中都存在愤怒的情绪,但是对他人的报复行为更多的表现出第敌意的情绪。

四、结束语

(一)研究结论

本次研究发现该校学生的攻击水平处于居中水平,男生和女生之间的攻击行为的外在表现方式有所不同,男生表现出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女生更多的表现出言语攻击。男生和女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时的内部思想状况也是有所不同的,男生更多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对他人的欺负行为,女生则是对他人行为的反抗和报复。不论发生攻击行为时的内部思想是对他人的报复还是为达到某种预期目标都和愤怒的情绪有关,但是对他人的报复行为却只与敌意的情绪有关。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议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对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多采用鼓励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尊重学生。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的原因可能是对他人的报复,同时伴随着敌意的情绪[8]。辅导员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深入了解在学生群体中发生的矛盾事件,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帮助消除学生的敌意情绪,做好受攻击同学的思想工作,防止同学之间进行循环报复。

第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同时应该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团体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表现自己,获得群体认同感,搭建增强学生之间的感情的平台。本研究发现有些大学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标或者控制他人从而突显自己的统治地位,学校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优秀的工作表现,得到同学们的认同和信服,而不是通过暴力得到同学们的惧怕。

第三,高校辅导员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重男生和女生发生攻击行为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因为男生和女生表现出攻击行为时的内部思想状况是有所不同的[9]。面对表现出攻击行为的学生,辅导员要做的不是呵斥职责,而是要耐心地去询问关心他们,可能他们内心压抑了很多的痛苦和委屈。如果经过调查发现问题双方存在很大的误会,这时候辅导员可起到桥梁作用,帮助攻击和受攻击的双方做到有效沟通,消除敌意。

第四,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普及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最好配备情绪宣泄室,因为大学生的攻击行为的发生大多数敌意和愤怒情绪的爆发,当这些负性情绪累计到学生不能承受的程度时,就可能通过攻击行为爆发出来[10,11]。为了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宣泄情绪的平台,除了配备专业的呐喊仪、宣泄人、体感宣泄仪外,可在学院设置宣泄墙、吐槽角等场所,定期地组织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陈光辉,张文新.人类攻击的跨学科研究趋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64-75.

[2]Anderson,C.A.,&Bushman,B.J.Human aggression[J].Psyc hology,2002,53(1):27-51.

[3]周广东,冯丽姝.区分两类攻击行为:反应性与主动性攻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1):105-111.

[4]Buss,A.H.,&Perry,M.The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J].Jour 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2,63(3):452.

[5]Raine,A.,Dodge,K.,Loeber,R.,Gatzke Kopp,L.,Lyn am,D.,Reynolds,C.&Liu,J.The Reactive-Proactive Aggres sion Questionnaire: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reactive and proact ive aggression in adolescent boys[J].Aggressive behavior,2006,32 (2):159-171.

[6]王俊,余毅震.攻击行为学生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配对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

[7]李亚真,桑标.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情感认知特征研究[J].心理研究,2012,5(2):77-82.

[8]张蔚,张文新.情绪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青少年研究,2006(2):25-27.

[9]曾玲娟.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82-85.

[10]Anderson,C.A.,&Bushman,B.J.Human aggression[J].Psy chology,2002,53(1):27-51.

[11]Berkowitz,L.Aggression:Its causes,consequences,and co ntrol.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9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214-03

作者简介:李颖(1990,04-),女,籍贯:内蒙古赤峰市,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思想政治教育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中小学生人际宽恕与攻击行为倾向的发展研究
——以六年级至初三为例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