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高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探讨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2016-06-13陈海芸陈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高教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激励措施项目管理

陈海芸 陈莉(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独立高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探讨
——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

陈海芸陈莉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浙江杭州310015)

摘要:在全球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独立高校在国际化交流方面需要做出更多努力。面对当前学校现状,把国际交流提高到战略层次、加强教学支持、学生语言强化、学生社团支持、寻求民间资本等方式可促进独立高校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独立高校;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管理;激励措施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developing educational globalization,independent colleges need more efforts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In view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school,the ways of encourag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foreign exchanges include improving foreign exchanges to a strategic level,streng thening the teaching support,improving students'language ability,supporting student organizations',seeking for nongovernmental financial support.

Keywords:independent colleges;students'foreign exchanges;project management;incentive measures

进入21世纪,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也不断深化,各大高校均将国际化教育提到新时期的发展战略的目标高度。高校学生境外交流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创新教育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提升高校综合竞争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国家教育部曾指出:高校学生赴境外实习及志愿服务对其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增加社会阅历具有积极意义[1]。

作为国内排名居前的独立高等院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以“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为育人理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此办学理念下,学校积极倡导国际化交流,与境内外15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知名院校、机构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不断加大在资源与实施、教学质量管理、软硬件设备配套等方面的投入,以此促进交流发展。

一、学校境外交流概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是一所依托浙江大学和杭州市政府办学的年轻的独立高校,从1999年建校以来,城市学院就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境外交流活动,自2005年开始,境外交流活动更加蓬勃发展,学院组织的交流项目及参加学生参加人次不断上升。目前,城市学院组织的境外交流活动项目主要包括合作办学、长学期交流和短期交流三种。

学校从进入新世纪开始,就积极在国际上寻求合作伙伴,建校不到十年就相继和美国林肯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新西兰坏卡托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以双语教学、联办课程、2+2等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本科人才,大部分此类毕业学生均选择进一步的教育深造。

学校通过长学期的学生交流,以课程互换模式开展学院与学院、专业与专业之间的交流。比如医学院学生到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进行一学期的交流学习,外语学院学生赴日本长崎国际大学半年交流学习,传媒学院学生赴台湾世新大学的交流学习等,学生相关课程学分可以互换,但可互换课程数较少。

寒暑假的境外交流,是学校参加人数最多的境外交流项目。此类项目数量多,覆盖面广。主要有三类不同的交流模式。第一类是短期的双方学生互换交流。例如医学院和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建立交流互访关系,每年互派护理系优秀学生进行为期两~三周的专业交流、实习。由于专业针对性强,学习时间安排紧凑,学生受益良多。但是学生名额有限,需要通过选拔才能择优参加。第二类是单向的以专业或系所为主的学生境外交流,一般由带队教师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由对方学校安排具体交流讲座、参观等行程,整个交流活动以专业内容为主,对学生开阔眼界、了解专业相关学识有积极意义。第三类是面向整个城市学院招募,以语言学习或参加对方学校夏令营等形式为主,参观不同高校,并且与对方高校学生进行交流。项目专业针对性不是很强,但是管理完善,时间、内容安排有条理。

二、交流项目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形式单一

目前学院除了林肯项目和合作办学,大部分交流都是以寒暑假交流为主的短期项目,交流形式相似,项目单一,交流的地区主要面向港澳台、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暴露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学院的短期交流项目除了直接与对方高校签署协议,还有少数境外交流项目存在中介机构参与,缺乏校与校、专业与专业之间直接的沟通交流,不利于学校整体境外交流项目的良好、可持续性发展。

(二)学生参与人数少

通过统计,可以发现从整个学校来看,学生参加境外交流项目的人数不多,比例偏低。其中,学校近三年学生短期境外交流项目参加人数的统计数字如表1所示。

表1

整个城市学院在校学生总人数维持在13200左右,从上数据可以发现,每年参加境外交流的学生仅占医学院总数的3%~4%,学校交流项目虽多,但实际参与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优质项目招募学生数量少:以香港理工大学项目为例,由于对方学校每年接受我校学习交流学生名额有限,虽然学生报名踊跃,通过选拔,仅有4~7名学生能够参加。

(2)学生积极性低:不少学生国际化意识相对淡薄,安于现状,不愿意短时间到境外适应新环境,学习新知识。

(3)语言障碍:部分学生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有限,担心到境外交流有语言沟通方面的困难。

(三)学校支持及综合协调力度不够

学校组织的项目,在做境外交流宣讲时,仅能通知到部分比较关注于这方面信息的学生,全校范围的宣传力度不够,覆盖人群不广泛,学生知晓率偏低。

学生申请参加境外交流项目的流程及要准备的相关材料比较繁复,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此过程较大耗费了学生的时间精力;同时,暑期实践和境外交流时间的冲突、短期学习交流无法抵充课程学分,导致学生返校后需重新补足计划内课程,反而加重了学习任务[3];另外境外交流费用偏高等问题同样成为了促进国际交流的障碍。

三、鼓励学生境外交流的建议与对策

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推动全球化校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境外交流越来越成为培养应用型、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不少高校以资金资助、学分互换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境外交流,还有一些高校通过教学支持、学校院系、学生社团的支持与配合,促使学生境外交流项目的更好开展[2]。这些鼓励与促进的方式同样适用于我们学校。

(一)从学校层面重视国际化交流

从学校层面将国际化提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加强推进学生境外交流的力度,依托浙江大学母校的优质资源,有目的、有选择地建立国际性战略伙伴,开展国际合作,促进国际化进程。增加金额资助分院、系所拓展境外专业交流项目和科研、课题等合作,以扩大专业针对性强的交流项目的数量和学生人数[4]。

学校应尽量利用现有资源(如网站、微信平台、报纸、广播等媒体),对学生进行国际化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定期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在宣传境外交流项目时,打通分院之间的隔阂,以校讯通等形式扩大宣传面,增加学生知晓率。

同时加强学校、国际交流部门、教务部和各分院之间的交流配合,尽量简化学生境外交流在校内的申办流程。学校也可通过学分激励、增加课程互认的形式鼓励学生参加长学期的境外交流;针对短期境外交流项目,可与学校暑期实践(一)的课程互认。

(二)学院各专业、教学的支持

学院的运作和教师、行政人员在促进高校国际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国际间的交流仅限于某一专业学科在某一方面的交流,因此,拓展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也同样需要重视。以增加业绩分等形式,鼓励各专业加大建设双语课程的力度,并通过教学管理机制监控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更多的课程选择;不断提高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及时更新专业领域知识,在传授知识同时灌输国际化理念;学生暑期实践与境外交流时间冲突时,分院可针对该部分学生作相应调整,以便学生在出境前及返校后分两部分完成实习实践任务,解除他们的顾虑。

(三)资金的支持

经济因素是制约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重要因素,部分学业优秀的学生由于经济条件而无法参加境外交流,限制了他们进一步扩大视野,增加专业知识的机会。因此,除了积极寻求政府资金投入外,设法让企业、民间资本来增加教育经费是对学院经费一个必要的补充。同时,学校的境外交流奖学金可加大对专业针对性强的境外交流项目的鼓励,而不是对所有境外交流项目一律给予相同金额的资助。

(四)语言学习的支持

不少学生由于用母语外的语言交流存在一定困难,偏向于参加港澳台地区可以用中文交流的项目,而对北美、澳洲、欧洲的境外交流项目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分院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支持学生加大对英语的学习力度,同时提供学生语言学习所需要的相应支持。以香港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开辟了英语学习室,学生可通过网络免费预约30分钟或一小时的口语、听力辅导;由学校出资提供,让学生免费使用各类网络资料;同时定期举行留学生见面会,增加学生的口语练习机会。

(五)学生社团的支持

高校学生参加校园社团人数众多,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通过社团对学生境外交流项目进行推广和实施。例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对外交流学会、商学学生联合会等,在学生交流的宣传、项目介绍、信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学院可通过团学联、留学生联合会等学生社团有针对性地进行境外交流项目的宣讲和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对境外交流的了解程度和兴趣。

由于独立高校的办学特点,政府资助金额并不高,这就需要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政策和资源,拓展国际化教育进程,丰富学生学习经历,增强学术交流,促进人才资源引进,最终达到提高学校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学生赴境外实习及志愿服务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外综函〔2011〕36号)[Z].

[2]李晓静,邓潇钥,郭侃俊.高校学生境外交流及激励政策的设计[J].大学教育,2015(2):6-7.

[3]Sarah C.Bishop.The Rhetoric of Study Abroad[J].Journal of Stud 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13(17):398-413.

[4]冯倬琳,刘念才.世界一流大学国际化战略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3(6):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2-0017-02

作者简介:陈海芸(1976-),女,籍贯:浙江杭州,现职称:主治医师,学位:公共营养学硕士,研究方向:营养学、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激励措施项目管理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集合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软件技术的应用
项目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未来如何更高效地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探析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措施
学生喜欢的特色评价与激励措施
小组合作竞争激励机制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业激励机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