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元分析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2016-06-13张桂颖吕东辉
张桂颖,吕东辉
(1.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吉林通化 134000;2.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基于元分析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张桂颖1,2,吕东辉2*
(1.通化师范学院数学学院,吉林通化 134000;2.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摘要以国内现有的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因素的量化实证研究结果为基础,利用元分析将农户的家庭特征、个人特征、生产特征、土地流转特征、环境特征等方面的具体因素对其流转意愿的影响情况进行汇总,解决了现有研究结论不一致、不具有普适性的问题;同时还研究了日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对农户流转意愿的调节效应,发现中央不断推行的土地流转政策对于文化程度低和年轻农户流转意愿的影响力较强,从而找到了通过政策提升农户流转意愿的途径。
关键词土地流转;意愿;元分析;农户
土地流转近几年来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农户是土地流转市场的主体,直接参与土地资源的配置。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其行为有直接导向作用,因而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大量研究。钱文荣[1]研究表明,人均收入、职业、家庭主业对农地转移意向有影响。赵晓秋等[2]从预期和风险的角度研究了农民的土地转出意愿。李放等[3]发现参加商业养老保险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比没有参加的土地流转意愿要高。钟晓兰等[4]认为农户的社会保障认知和农地政策制度认知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而农户生活感知和农户金融服务认知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没有影响。孙军等[5]研究发现流转市场组织形式、流转市场是否规范、是否有助于提高收入等是影响农民流转土地意愿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所用方法多为描述性统计分析、Logistic模型、Probit模型,且单个样本量偏小不具有普适性(绝大部分样本数据都来自于对某一省农户的抽样调查),对同一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存在异质性。笔者利用现有研究结果,在国内关于各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分歧如此大的情况下重新进行评估,定量化解答中央推出并陆续实施的系列土地流转政策,指出提升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途径,填补现有研究空白。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摘要中含有“土地流转意愿”“农地流转意愿”的全部文献,按如下要求对文献进行精细的筛选:①应该是对农户的实地调查,并采取计量分析的量化实证研究,并非单纯的案例分析或描述性统计;②因变量必须是土地流转意愿;③各研究之间的样本必须是独立的;④研究结果既要包括系数估计,也要包括标准误或者Z值、Wald值、P值等可以转化为标准误的指标。最后纳入元分析的关于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的有效原始文献有43篇(元分析所用文献截止到2015年10月),样本量为12 989,覆盖了全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文献基本使用的都是Logistic模型,对采用Probit模型的系数先转化成了Logistic系数以后才使用。
1.2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元分析作为一种定量的文献综述方法,近十几年来在管理学、经济学领域受到诸多关注,但是在农业经济领域的应用甚少。元分析的具体步骤如下。
1.2.1主效应分析:对以往研究结果进行汇总整合。
(1)计算汇总效应值。综合加权以往研究结果的效应值并计算合并后的平均统计量以得出一致性结论。该研究选取系数估计值作为效应值ESi(对于一些单位不统一的连续变量选用发生比),方差的倒数为权重ωi,汇总效应值计算公式为:
对于方差的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中是系数估计值的方差,随机效应模型中是系数估计值的方差与随机效应的方差之和。
(3)同质性检验。检验以往研究结果之间的同质性,并决定最终选用随机还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计算。用Q值检验来进行同质性检验,公式为:
式中,Q服从χ2(ki-1)分布(ki表示第i个效应值的数目),若Q值小于相应的卡方临界值,则意味着汇总效应值相对应的总体具有同质性,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进一步探索主效应的调节变量。
1.2.2调节效应分析。探究2个变量的关系在不同研究中异质的原因。该研究将理论分析和同质性检验结合来双重判断调节变量存在性,之后以效应值为因变量,调节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异质性的影响因素。
2结果与分析
2.1主效应分析采用上述方法,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借鉴Hunter等[6]和Borenstein等[7]的建议,将主效应分析中效应值个数的最小值定为5),最后纳入主效应分析的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有15个,将其分类为个人特征(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家庭特征(家庭总人数、农业劳动力人数、恩格尔系数、是否参加社会保障、人均纯收入、土地依赖性)、土地流转特征(是否有土地流转历史、是否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生产特征(非农收入比重、耕地面积、承包地块块数)、环境特征(与城镇的距离)。土地流转意愿的主效应分析和同质性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土地流转意愿的主效应分析结果
注:K是效应值的数目,Q值是同质性检验统计量。
Note:Kis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value,Qis homogeneity test statistic.
由表1可知:
(1)个体特征中,农户的性别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说明男性的流转意愿强于女性,这是因为农村男性相较于女性与外界发生联系多,拥有的信息量多,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农户的文化程度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这是因为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其见识阅历越丰富,对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相关政策也越了解,也更容易掌握非农就业技能,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农户年龄对流转意愿的影响显著为负。这是因为农户本身具有小农意识,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情感,年龄越大思想观念相对保守,对国家出台的新政策理解和接受程度慢,认为用土地进行投资或者承包土地风险太大。
(2)家庭特征中,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说明土地流转的发生率在人均纯收入高的农户家庭大些。这是因为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反映了农户的富裕程度,人均纯收入越高的农户家庭生活水平相对越高,越愿意从事比较收益较高的非农产业。是否参加社会保障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这是因为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保证了农户的基本生活水平,弱化了农户传统的土地养老的功能。如果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户对土地流转就没有后顾之忧,土地流转意愿自然强烈。
(3)土地流转特征中,是否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这是因为农户在土地流转时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流转双方的责权利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可以避免日后的纠纷,因而对农户土地流转有积极作用。
(4)生产特征中,非农收入比重对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显著为正。这是因为家庭非农收入比重能反映出土地对农户家庭的重要性,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高,说明农业收益对家庭的重要性越低,农户的土地情结越淡化。耕地面积对土地流转意愿影响的发生比大于1,说明土地流转的发生率在耕地面积大的农户家庭大些。这是因为耕地面积反映了家庭拥有农地资源的状况,耕地面积越大,农户越容易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获得规模经营效益。
2.2调节效应分析自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地产权的可转让性问题有所体现之后,相关研究已经跨越了30多年。在过去的30多年里中央政府不断地通过一系列新土地政策来鼓励和激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从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开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土地流转率有上升趋势;十七届三中全会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合法化的依据和保证,从此,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2008年全国土地流转率又发生了“结构突变”。该研究认为在这样大跨度的时代背景下探究时间点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有必要的。研究时间点的调节,实质反映的都是日渐完善的土地流转政策,中央政府的重视、地方政府的大力宣传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调节作用。结合同质性检验,发现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很多因素的影响程度都受潜在变量的调节。将论文发表的时间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即2015年与研究年份之差作为研究时间点这一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元回归。由于回归对于样本量的个数的限制为6,故只做了8个因素的调节分析。表2为时间点调节效应分析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时间点对文化程度(定序)和年龄(连续)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程度的调节效应显著为正。结合前文主效应分析,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政策越完善对于文化水平低和年轻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作用越强。
表2 时间点的调节效应
注:**表示在0.05的水平上显著。
Note:** stands for significant level at 0.05.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利用元分析对现有的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相关量化实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基于主效应分析发现促进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参加社会保障、人均纯收入、是否签订书面土地流转合同、非农收入比重、耕地面积;而年龄则是阻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主要因素。
(2)基于调节分析发现,以往研究结论分歧较大的深层次原因是受到了时间点的调节效应的结果。土地流转政策提升了文化水平低和年轻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
3.2政策建议由上述结论可知,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
(1)重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增加公益性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户非农就业技能,促进农户劳动力转移;同时增加农户新技术、新品种、新机械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户规模经营、高效经营。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使农户的土地流转无后顾之忧;加大政策宣传,鼓励农户签订正式的书面土地流转合同,避免纠纷。
(3)政策应继续倾向于对文化程度低和年轻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推动。政府的政策已然转变了文化程度低农户、年轻农户的观念。政府应继续加大力度宣传,让那些对土地依赖性强的农户彻底地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改变农村劳动力“低质化”趋势,促进农地高效利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钱文荣.浙北传统粮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2(7):64-68.
[2] 赵晓秋,李后建.西部地区农民土地转出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8):70-78.
[3] 李放,赵光.现阶段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能有效提高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吗?[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4):44-50.
[4] 钟晓兰,李江涛,冯艳芬,等.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2082-2093.
[5] 孙军,万震.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因素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2015(10):39-43.
[6] HUNTER J E,SCHMIDT F L.Methods of meta-analysis:Correcting error and bias in research findings[M].New York:Sage Publications,Inc,2004.
[7] BORENSTEIN M,HEDGES L V,HIGGINS J P T,et al.Introduction to meta-analysi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Ltd,2009.
Study on Factors Influencing Farmers’ Land Transfer Willingness Based on Meta-analysis
ZHANG Gui-ying1,2, LU Dong-hui2*
(1. School of Mathematics,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Tonghua, Jilin 134000; 2. School of Biological and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2)
Abstract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of farmers’ cultivated land transfer willingness influence factors in China, using meta-analysis method, the influence situation of farmers’ family characteristics,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characteristics, cultivated land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 which solved the problem of conclusion inconsistent and do not have universality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e moderator effects of increasingly perfect land transfer policy on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land transfer were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land transfer policy executed b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has stronger effect on low cultural level and young farmers willingness. These contribute to find ways of policies to promote farmers land transfer willingness.
Key wordsLand transfer; Willingness; Meta-analysis; Farmer
作者简介张桂颖(1981- ),女,吉林通化人,讲师,在读博士,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系统工程研究。*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与系统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6-02-22
中图分类号S 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6)10-23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