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的“老古董” 舍不下的石化情
2016-06-13
□ 本刊记者 窦 豆 黄 静
退休的“老古董”舍不下的石化情
□ 本刊记者 窦 豆 黄 静
于国礼听说即将被拆除的设备,尤其自己割舍不了的加热炉,都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倍感欣慰。
5月6日,金陵石化61岁的老技师于国礼回到自己奋斗了43年的岗位——1号常减压蒸馏装置。
去年8月,他与同事配合4号常减压大修,安安全全地把这个停摆了两年的“老古董”恢复运行,这是该装置的最后一次开工;10月,他又与大家稳稳当当地把这个“老古董”重新停了下来。12月,于国礼与大家一起把它吹扫得干干净净,因为装置即将退休拆除。几乎同时,于国礼也光荣退休了。
这个1965年投产的装置,曾经是属于石油部的南京炼油厂“五朵金花”之一,于国礼和装置一起成长,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石化腾飞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与装置一同成长
金陵石化的炼油部分源于南京炼油厂,始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项目。穿越到那个年代,这个建在南京城东北角长江南岸、离市区30公里的一块丘陵地,杂草丛生的炼油厂里空空荡荡,整个厂区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个塔和几座油罐,还有一排平房和一个烟囱。其中,那个像模像样的装置就是现在的1号常减压蒸馏装置了。
□ 触摸换热器都能勾起老于的工作记忆。徐捷 摄
听说装置马上开始拆除作业,于国礼又回到装置“探亲”。站在装置前,他浮想联翩,在这里,一个瘦瘦小小的少年变成了一个桃李满天下的老人,一个初中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常减压操作专业的技师。
1965年8月建成投产的1号常减压蒸馏装置,设计能力100万吨/年。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实在是太小,但是,合计一下,从1965到2013年装置停工,它加工原油9200多万吨,相当于16个南京玄武湖的水量,按照1个家庭1辆车,基本上可供9200多万个家庭的小汽车使用一年。
于国礼清楚地记得,1972年10月,他刚分配到南京炼油厂时,工厂一共只有10套装置,因为只有一套常减压,所以装置前面没有序号。直到1976年,又一套新的常减压装置开工了,老常减压是兄长,所以名字前增加了序号“1”。
当年17岁的于国礼,幸运地被分到常减压车间。那个时候,全国都在学大庆、学习铁人王进喜,能当上一名石油工人,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豪。不久,车间的“王国芳泵组”荣获全国先进集体,成为全国工人阶级学习的榜样。于国礼虽然不在这个班组,但是也充分感受到无上的荣光。
当时,常减压车间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一般情况下,大家每月可休息4天,但新工人只休息两天,几乎天天在单位跟班学习。他跟着班长柏斯春学习司炉岗位,师傅手把手地教,面对面地讲,出去巡检都带着他。一年后,于国礼通过定岗考试,成了一名司炉工。之后他又跟了3位师傅,分别学习了操作、脱盐、司泵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在3年后的车间“蒙目练兵”比赛中,于国礼获得季军。
时间就这样慢慢地过去,1979年,他也成了带徒弟学流程的师傅。作为师傅,他一直延续着常减压车间的传统,对徒弟既热心又严格。他一共带了21个徒弟,其中一人成为车间主任,其他也都被聘上了高级技师或技师。
□ 老于告诉记者,这是运行时间最长的一台机泵。徐捷 摄
割舍不下的感情
1982年4月,1号常减压装置实施了第一次扩能改造。于国礼不仅参加了装置建设,而且一周多住在厂里,实现了一次开车成功。
1985年,于国礼当上了班长。1986年,他开始参加技师培训,1989年考取了技师资格证书,1991年被聘为工人技师。
最让他高兴的是两件事。1989 年2月,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1日,车间党支部荣获南京市工交工委先进党支部称号,车间党员还集中在装置大门口合了影。常减压车间从“王国芳泵组”这个全国先进集体开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还诞生了两个全国劳模、一个江苏省劳模。
1997年12月,装置实施第二次改造,常压塔增加了11层塔盘,并且开始生产200号溶剂油。直到2013年,油品质量升级改造项目中的4号常减压装置满负荷运行后,“老古董”被于国礼他们停了下来。2015 年8月,这个“老古董”发挥最后的余热,继续安全生产了50多天,终于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2016年5月,“老古董”被吹扫干净准备拆除。这个地方,这套装置,承载了自己43年的汗水和情感。今天,于国礼站在“老古董”前留影,心中真不是滋味。几十年来,“老古董”“身体”的每一次变化,包括它“生病”的痛苦、“任性”的模样,都如电影一幕幕呈现,让他禁不住热泪盈眶。
听说即将被拆除出来的设备,尤其自己割舍不了的加热炉,都找到新的用武之地,于国礼倍感欣慰。
当然,今天的企业与1965年、1972年的情况不可同日而语了,于国礼看在眼里,觉得自己作为一个“老石化”,退了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