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码多哈会议

2016-06-13

中国石化 2016年5期
关键词:产油国沙特油价

□ 张 帅



解码多哈会议

□ 张 帅

原油供大于求的现状尚未扭转,各产油国之前的博弈难以停歇。

4月17日,沙特、俄罗斯等产油国齐聚卡塔尔首都多哈,旨在达成石油冻产协议,将各自的产量冻结于1月水平,以阻止“跌跌不休”的油价。自2014年6月以来,国际原油市场供大于求,持续走低的油价将以石油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国家送入“寒冬”。为确保市场份额,以沙特为首的欧佩克国家和俄罗斯均做出不减产的决定,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甚至不惜动用主权财富基金来填补这场石油战中捉襟见肘的财政。如今,各产油国早已斗得精疲力竭,尽管沙特、俄罗斯等国的态度依旧强硬,但经济衰退已是不争的事实,曾经风光无限的产油国不得不共商未来石油产业的发展。

多哈会议是自2014年末油价暴跌以来的首项稳定油价的重大联合举措,尽管参会各国都予以高度重视,但依旧难逃“败局”。冻产协议的“流产”并非意外,会议召开之前,诸多因素就已预示了其最终的结果。

□ 多哈会议与会各方未就冻产达成一致。李晓东 供图

沙特、俄罗斯:石油产量不减反增

作为冻产协议最初的提议国,沙特和俄罗斯本应就冻产率先做出表率,但两国的举措却并没有表明其强烈的冻产意愿。

沙特是全球重要的产油国,多年来一直充当全球石油价格的调节者,其态度在此次会议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多哈会议之前,沙特的立场并不坚定,在明知伊朗不会加入冻产协议的前提下,依然将伊朗作为其决定是否考虑承诺冻产的关键因素。这样做,一方面可顺势将调控国际油价的责任推给伊朗,并向国际表明“不是沙特不努力,而是伊朗不配合”;另一方面也掩盖了其不减产的初衷。但在4月初,沙特声称将在不考虑伊朗是否参与的情况下决定冻产,并在会前与俄罗斯达成冻产共识,这一举动使WTI原油期货涨0.72美元至每桶41.35美元,布伦特原油期货升至2016年新高。

即便如此,沙特的实际行动并没有显示出努力调节油价的意愿。低油价也无法遏制其增产的野心。与去年12月1014万桶/日相比,3月份沙特的原油产出提升至1029万桶/日,已经是连续第13个月高于1000万桶/日水平。此外,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称,将不会取消任何石油、炼油等项目,并正在商讨沙特最大炼油厂——拉斯坦努尔的扩张计划,该油厂的日产量就达55万桶。显然,沙特的举措并没有彰显其平衡市场的诚心,即使是在会议当天,沙特也临时改变要求,致使多哈会议延时进行。尽管沙特调子很高,但言辞的改变及言行不一的做法早已表明沙特出席多哈会议也只是作秀罢了。

作为非欧佩克的产油大国,低油价给俄罗斯经济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尽管俄罗斯迫切希望稳定油价,但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和出口量却与其愿望背道而驰。据数据显示,3月俄罗斯的原油产量为1091.2万桶/日,年率上升2.1%,月率上升0.1%,创出后苏联时期的高位。而其3月份的原油出口量为558.7万桶/日,年率上升10.3%,月率上升3.2%,预计该国原油出口增加3.5%。而在会议召开之前,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做出了减产的表态,但并没有采取具体的措施,非国有的俄罗斯第二大石油公司依旧没有削减产量的计划。俄罗斯石油产量和出口量的持续增加,也表明冻产共识的达成将异常艰难。

伊朗:拒绝冻产

从冻产协议提出以来,伊朗就坚决拒绝。伊朗石油部长也明确表示,仍打算将原油日产量提高到制裁前的400万桶,比2015年底增加100万桶。对刚解除制裁的伊朗而言,扩大石油产量和出口量显得尤为重要,让其加入当前的冻产协议既不现实也不公平。一方面,伊朗石油产业正加足马力欲夺回因制裁而失去的市场份额,显然将冻产用于伊朗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冻结原油产量的方案,是建立在沙特、俄罗斯等国计划将日均产量提升1000万桶,而伊朗计划将日均产量提升100万桶水平之上,倘若伊朗原油产量下降,其将被其他产油国排挤,再想夺回失去的市场则难上加难。在沙特等产油大国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享受着石油所带来的丰厚利润的时候,伊朗正遭受着西方国家强烈的制裁,而伊核协议刚达成不久便要求其冻产,实在难言公平。

沙特咄咄逼人,使伊朗拒绝冻产的态度更加强硬。据英国《金融时报》4月4日报道,沙特已经采取措施打击伊朗增加石油出口的努力,并严令禁止运输伊朗原油的船舶进入其海域。沙特的举措并没有使伊朗屈服,反而遭到伊朗对冻产协议更强烈的抨击。

伊朗拒绝冻产的立场实则加大了冻产协议达成的困难,因为即便有一个产油大国拒绝冻产,那么此次会议的召开就会显得毫无价值,更何况还是来者不善的伊朗。

遏制油价尚需时日

多哈会议的失败使得油价重挫7%。WTI5月原油期货价格一度大跌6.8%,创自2月1日以来日内最大跌幅,至37.61美元/桶;而布伦特6月原油期货价格下跌7%,至40.10美元/桶。尽管当前国际油价跌幅有所减缓,但跌势难改。冻产协议未能如愿达成,意味着油价“逆袭”的希望再次化为泡影。实际上,即便协议顺利签署,其对油价的提升作用也十分有限。

首先,据冻产协议原先的规定,各方需承诺每月原油日产量的平均值不超过1月水平,产量冻结持续至今年10月1日。但事实上这项规定毫无意义。据欧佩克最新报告显示,出席多哈会议的成员国1月总产量在每天3.234亿桶,相比去年12月,每天高出13.1万桶。而俄罗斯1月原油产量创历史新高,倘若其今年的平均产量维持在1月的水平,将会比去年增产1.5%。所以,将产量限定在1月的水平,实际上是各产油国在自欺欺人,毕竟产量的冻结并不意味着减产。

其次,冻产协议仅涉及原油产量,并不限制各国出口。当前,各国的石油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点,伴随而来的依旧是扩大出口。尽管低油价已经使各产油国经济不堪重负,但谁都不愿意因减少产量而损失市场份额,这对改善原油供大于求的局面并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最后,伊朗没有参与冻产协议。作为刚解除制裁的伊朗,大量原油将投放市场,这对各产油国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而冻产协议本身就是一个“君子协定”,并没有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确保协议的执行,产油国不会眼看着伊朗争夺市场份额而无动于衷。在国家利益面前,一纸协定无足轻重。因此,执行协议也将非常困难。

总之,原油供大于求的现状仍未扭转,各产油国之前的博弈也尚未停歇。倘若依旧各自为政,不能就石油产量达成一致的标准,那么原油市场走出“寒冬”则仍需时日,国际油价大幅上扬的梦想依然遥不可及。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猜你喜欢

产油国沙特油价
来自沙特的新燃料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沙特阿美IPO的蝴蝶效应
彪悍的沙特传统舞蹈:边跳边对自己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