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应用多层螺旋CT的临床效果

2016-06-13李文军

关键词:心内膜螺旋心肌梗死

李文军

(山东省寿光市北洛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潍坊 2627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应用多层螺旋CT的临床效果

李文军

(山东省寿光市北洛精神卫生中心,山东 潍坊 26270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急性心肌梗患者接受治疗后早期应用的效果。方法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在其治疗后一周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观察其经扫描后的效果情况。结果 经过扫描后,发现有60例患者早期相灌注缺损,并且其心肌梗死敏感性达到93.75%以上。而延迟扫描相中有几种不同的增强特点表现,具体为:孤立性心内膜下LE、心内膜下RD、心外膜下LE、单纯心内膜下RD。结论 行多层螺旋C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进行双期扫描,能够使其特征各异增强,以及具有极高的评价准确性,临床效果显著。

急性心肌梗死;多层螺旋CT;临床效果

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以及患者体内血流中断,从而导致其心肌出现严重缺血现象,且时间持续较长,进而让心肌局部发生坏死现象[1]。持久且剧烈的胸骨后疼痛、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以及发热等均是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并且还有可能伴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目前,在临床上对于疾病治疗后早期多是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检查,其属于无创检查,但是,若将该检查方法用来单纯预估冠状动脉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而随着如今医学技术的不断研究、发展,双期扫描评价心肌灌注已经逐渐广泛应用开来。现本文采用多层螺旋CT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介入后扫描的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本文的观察对象,男性35例,女性27例,年龄最小为45岁,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60.84±3.14)岁。其中有高血压患者22例、高脂血患者18例,糖尿病患者22例。诊断标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检查。所有患者全部接受检查,均符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断标准,且其与家属均同意签署就医协议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数据分析,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并无任何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全部接受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具体措施如下: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各项指标进行密切观察,要求在扫面前将其心率控制在每分钟小于70次。若经检查后,患者并未达标,可给予美托洛尔(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50044)口服,剂量为25~50 mg。然后,在患者检查过程中,进行心电门控法,选用层厚位0.8 mm,电压为80KV,电流为800mA的64层螺旋CT,将初次扫描速率设为每秒4 mL。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区域的平均CT值与正常心肌的CT值的情况,比较并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文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全部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则选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则选用“±s”表示,选取t值进行检验计量资料,若检查结果显示为P<0.05,那么则说明该组数据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过扫描后发现,在所患者中,有60例早期相灌注缺损(ED),而心肌梗死敏感性位93.75%。其中有24例孤立性心内膜下LE,18例心内膜下RD、10例心外膜下LE、8例单纯心内膜下RD,与正常心肌的CT平均值相比,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见表1。

表1 各区域的平均CT值与正常心肌的CT值比较(±s)

表1 各区域的平均CT值与正常心肌的CT值比较(±s)

CT值 ED RD LE各区域值 47.61±10.17 108.61±18.34 37.18±3.84正常值 109.34±14.84 76.14±17.25 74.61±13.28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该疾病的病情较为严重,且预后效果较差。因此,为使患者的生命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必须要提高。有资料显示,在患者经介入治疗后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的临床效果明显,具有一定作用[3]。

临床上对于急性心肌梗死采用CT进行评价是在20世纪末的时候开始的,但是,由于当时的医学技术不够发达,导致其分辨率极低,从而让图像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而随着之后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从而出现了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该检查方式能够让评价的精准性得到保障[4]。多层螺旋CT 双期扫描对于如今的医学而言,其在临床上属于较为成熟的一种冠状成像技术,能够对心肌梗死范围、心肌灌注情况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准确性。我院为了研究其临床效果,采用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62例进行观察,且经过数据分析得出结果:心肌梗死敏感率为93.75%,有60例早期相灌注缺损,并且还具有4种迟扫描相中增强特征,以及比较各区域平均CT值与正常心肌平均CT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采用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进行检查,不仅能够将特征各异有效增强,且具有一定的评价准确性,临床上的效果较为明显。

[1] 王彦辉.多层螺旋CT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早期的临床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08):195.

[2] 葛海兰.多层螺旋CT对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J].宁夏医学杂志,2015,37(01):71.

[3] 叶 振,崔永春,张 宏,等.多层螺旋CT对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早期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5,55(34):4.

[4] 周海平.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吉林医学,2015,36(12):2540.

本文编辑:李 豆

R541

B

ISSN.2095-6681.2016.31.196.02

猜你喜欢

心内膜螺旋心肌梗死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经皮心内膜心肌活检临床操作规范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探索构架
TDI等容收缩期参数评价冠心病节段性心内膜回声增强与心肌缺血关系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超声心动图诊断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