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

2016-06-13李胜恒百色学院体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武术研究 2016年8期
关键词:学时课程体系民族

李胜恒百色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

李胜恒
百色学院体育学院, 广西 百色 533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中的课程目标、内容与学时学分设置、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评价方式、师资状况等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等建议, 从而构建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改革 现状 对策

1 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既是传播体育文化的桥梁,也是承载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途径,而对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及评价方法进行优化和创新则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不难发现,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对课程目标的认识、内容和学时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创新,并提出课程改革的新思路,进而为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提供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论文选取区域性本科院校中的百色学院为研究对象,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收集有关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及教学方面的文献,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与总结,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2.2.2 访谈法

针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革等访谈相关的专家与学者,共同探讨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2.2.3 问卷调查法

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效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学生调查问卷150份,回收148份,有效问卷14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8.67%和97.97%。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改革前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现状。

2.2.5 比较分析法

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前后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时学分、教学方法等进行比较,指出改革前后的差异。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区域性本科院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

3.1.1 课程目标

课程改革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主要以学习和掌握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知识、运动技能和发展学生体能为目的。

改革后,课程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特点,将该课程的目标确定为:技术层面,要求掌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战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则要求更高,需要学生能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与训练。

理论层面,要求了解项目的发展概况、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等理论知识。

精神层面,要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团队意识以及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能力。此外,对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而言,还要求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1.2 课程内容及学时学分的设置

课程内容及学时学分设置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和关键,通过教学改革,教学内容、学时及学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通识必修课。在专业必修课方面,目前仅开设有武术课程,改革前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实践学时为50学时,理论为10学时,课程内容涵盖五步拳、少年拳、长拳、刀术、太极拳等内容,改革后减少到32学时,且全部为实践学时,随之学分也相应的减少,内容仅为五步拳、少年拳及初级长拳。(见表1)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实行模块化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兴趣爱好等选修相应的模块。改革后对课程内容、学时学分都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尤其是武术和散打课程,课时与学分明显增加,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此外,根据社会需求以及满足学生的需要,还增加或删减了部分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并对这些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但学时和学分则未发生明显变化。(见表1)

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技术水平,对民族传统体育通识必修课进行了改革。改革后,民族传统体育通识必修课程由一个学期改为两个学期,课程内容也明显增加,尤其是加入了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符合增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要求。课时方面由原来的36学时增加到72学时,学分也相应的增加。改革前后民族传统体育通识选修课程在内容、学时及学分方面未发生变化。(见表1)

3.1.3 教学方法

改革前,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后对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此外,教学过程中还加强了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实践所必需的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运用指导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拓宽了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达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表1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及学时学分设置状况

3.1.4 评价方式与方法

在课程评价方式与方法方面,改革前,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通识必修课及通识选修课均采用教考不分离的方式进行,考试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期末成绩又由技术和理论两部分组成,实行教师终结性评价。

改革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采用教考分离的方式,专业必修课不进行理论考试,考试仅有技术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而专业选修课则要进行理论考试,考试成绩由技术成绩、理论成绩和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两者都实行其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通识必修课及通识选修课仍沿用改革前的评价方式与方法,但增加了身体素质方面的考核内容。

3.1.5 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状况

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需要教师通过调研并结合社会需要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修订教学大纲,从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创新。因此,师资队伍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百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面的教师仅有5人,不仅要承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课程,同时还要承担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总体而言,教师数量不足。而在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方面,助教、讲师、副教授分别为20%、40%、40%,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分别为60%和40%,教师的职称结构基本合理,但学历结构偏低。(见表2)

表2 民族传统体育教师职称及学历状况表(N=5)

在教师年龄及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时间方面,30岁以下的教师1名,31~40岁的2名,41~50岁为0人,50岁以上的2名,出现一定的断层现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时间5年以下的有1人,5~10年的有2人,10年以上的有2人,其中有2人从教时间达30年,(见表3)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表3 民族传统体育教师年龄及从教时间状况表(N=5)

3.1.6 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状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民族传统体育课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通过调查,目前百色学院拥有东合、澄碧两个校区,共有综合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珍珠球场、绣球场地等体育场馆设施。其中,体育馆可以用于开展武术套路、太极拳、散打、舞龙、舞狮、民族健身舞等项目;田径场、足球场可用于开展抢花炮、板鞋竞速、高脚竞速等项目的教学、训练与比赛;而珍珠球及绣球场地则可以进行珍珠球和投绣球的教学、训练与比赛。此外,还购买了武术器械、珍珠球、花炮、板鞋、龙舟、舞龙和舞狮器材等。尽管场馆设施及器材还不够完善,但基本可以满足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训练及比赛的需要。

3.2 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认知状况

3.2.1 学生的兴趣程度

课程改革前后对学生的兴趣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改革前,有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占51.72%,不感兴趣和一般的占48.27%。通过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了对课程的介绍和宣传,丰富了课程内容,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非常感兴趣和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上升到80%,仅有4.83%的同学不感兴趣。(见表4)

表4 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兴趣程度 (n=145)

3.2.2 学生对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评价

为了解课程改革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水平,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班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有83.45%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适合自己的水平,有10.34%的学生则认为教学内容过多、要求过高,6.21%的学生认为内容偏少,要求过低。(见表5)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后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合理,适合大部分学生的水平,能够满足其学习的需要,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5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评价 (n=145)

3.2.3 学生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接受程度

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质量及课程改革的水平。在课程改革后,针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占87.58%,不太满意和不满意分别为7.59%和4.83%。(见表6)

3.3 课程改革后的教学效果分析

通过一年的教学改革实践,结果显示:首先,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水平,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满意度也显著提升。其次,教学改革后,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武术、散打、太极拳、珍珠球等项目的基本技术,而且通过教学比赛、课余训练等增强了对技术和战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技术动作,技战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有效提升了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质量。最后,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成效。

表6 学生对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接受程度(n=145)

4 结论

(1)通过课程改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目标更加明确。不仅注重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符合区域性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2)在课程内容、学时学分方面,专业必修课的内容、学时都明显减少,而专业选修课程实行模块化设置,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其中武术、散打课程和通识必修课程的课时都明显增多,通识选修课程则未发生变化。通过实践检验,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学时学分设置趋于合理。(3)在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以探究式教学、课堂讨论、教学比赛等主要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评价方式上教考分离,实行其他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方式,从而使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评价方式更加科学。

[1]王美娟,张茂林等.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7):65-68.

[2]于翠兰.新形势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进与完善[J].体育学刊,2005(6):89-90.

[3]李胜恒.民族传统体育引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实践研究[J].体育科技,2014(1):107-108.

[4]秦立凯,黎小龙,赵先卿.文化传承视域下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反思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114-117.

[5]单静怡,单锡文.我国普通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5):99-101.

[6]高楚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102-105.

On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Curriculum System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in Regional Universities

Li Sheng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Baise University, Baise Guangxi 533000,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method etc, the paper tak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 seting of hours and credits, teaching methods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appraisal way, teachers' situation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regional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f taking social needs as the direction, to set up the content of courses rationally, innovate the teaching methods; strengthen the teachers troops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increase the input of funds, perfect the sports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and constract the perfect curriculum system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physical educ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G861

A

2096—1839(2016)08—0101—04

(1)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1年度立项项目,编号:2011JGA110;

(2)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2013年度立项项目,编号:2013JGB231。

李胜恒(198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学时课程体系民族
我们的民族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多元民族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