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亦师亦兄是文彬

2016-06-12杨树亚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5期
关键词:张力语文课堂思维

杨树亚

我很早就认识了潘文彬老师。

2003年秋天,南湖一小,习作教学研讨,我第一次仰望潘文彬老师的儒雅,聆听他课堂的涓涓流淌。那时,他是高山,我只能坐在台下仰望。

2006年2月,春寒料峭,南京市小营小学。我有幸参加南京市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赛课,执教《爱如茉莉》。潘文彬老师担任评委。据说,他对我的课,特别是“直奔”一词的教学赞不绝口。那时,他是我们南京小语人的偶像,而我,是他视界中一名年轻的小

语人。

2009年4月,南京市天妃宫小学,我有幸与潘文彬老师一起担任南京市阅读教学大赛的评委。每当比赛间隙或午餐以后,我们就会聚到一起,聊生活,更聊语文。于是,我对潘文彬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次了解,是源于他的语文教学观点,于是,我对他的景仰又增添了几分。这几分景仰的增添,源于聊天中的三个关键词语。这三个词语,不仅刻在我的记忆之中,更不时地跳入我在语文教学的行为之中——

关键词一:元素

每次遇到潘文彬老师,他总会问我最近在研究什么,写了些什么。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总是深感汗颜。自己更多的时间是在埋头教书,抬头下班。没有时间,更很少有习惯去思考,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研究了。于是,每次总是支吾着不知怎么应答。这一次,潘老师又问,我又是支吾。在我支吾以后,潘老师告诉我,他最近正应约给一个杂志组织一组稿件,并安排自己的几个徒弟围绕着这个话题思考、撰写。他说,这个话题就是“语文的元素”,他一直在思考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应该有语文课堂的元素,这些元素不论你是怎样的设计,不论文本的特点如何,更不论教师的教学风格如何迥异,语文的元素不能丢失。语文元素丢失了,就不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的课堂……“元素”,一下子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晚上回家,我翻看刚从朋友处借来的《朗读者》,看到曹文轩先生在序言中对该书这样的评价:作品一直以一个超出所有元素的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于是,我对“元素”的印象更加深刻。

元素,构成事物最本质的要素。那么,我们语文课堂中的元素有哪些?我们在教学中语文的元素是得到了彰显,还是已经被其他非语文的元素挤占?……问题接二连三。语文元素,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思考话题。期待着阅读潘老师对于“语文元素”这个话题的解读与建构。

关键词二:话题

潘老师说,我们学校这个学期提出的“精选对话内容,精设对话话题”这个教研主题不错,尤其是“话题”这个词语提法很好。我心中暗自窃喜了一下。潘老师接着说,“教学的话题”不等于“教学的问题”。我心中又暗自咯噔了一下。因为没有认真推敲过“话题”这个词语,起码说当初确定这个教研主题的时候,更多的是希望我们教师在精选对话内容以后,能够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一直认为,没有精心的预设,就谈不上精彩的课堂。一味地期待精彩生成的课堂很可能是“脚踩西瓜皮”式的到处乱窜。因此,一个好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牵动起整节课的教学,而且对于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不过,细细思量,话题当然不能等同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话题,是教学对话的中心。一节语文课上师生之间的话语中心是什么?可能是一个问题,可能是一个语词,可能是叙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事物,更可能是文本叙述的“矛盾处”与“冲突点”。如此思考,方才发觉,自己原先已经把“话题”的外延给大大地窄化了。

对话话题,的确不等于教学中的教学问题!

关键词三:张力

刚听完一节课,感觉很舒服,没有做过多的思考,就信口说出了自己的感觉。潘老师说,教学的设计很好,教学的过程也很流畅,但作为一节语文课堂来说,语言的张力尚显欠缺。

语言的张力?又一个鲜活的语词。以前曾听说过语言的张力,但听了也就听了,很少联系到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去。张力,拉拽的力量。落实到阅读中来,或许就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思维是否能通过言语的咀嚼、回味、揣摩、比较与思辨,产生一种“拉拽感”——思维的紧张感,思维的困惑感,思维的顿悟感,思维的成就感,等等。

如此理解以后,也就开始思考眼前的课堂,以及自己的课堂。于是,我想到了一句话:一气呵成的课堂肯定不是好课堂,解决了所有问题的课堂也肯定不是一节完美的课堂。精彩的课堂,学生的阅读思维应该经历“爬坡”的过程,在“爬坡”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享受着“拉拽”的“痛”与“快”;精彩的课堂,肯定会给学生留下些许思考的空间或者话题与问题,以让学生的思维张力延伸到课堂以外的空间中去。于是,自己又记住了这样的一句话:阅读历程,再多一些语言的张力!

曹文轩曾说过,“这是个说话没正经已经成为风尚”的社会,“人与人的见面无非就是玩笑与没完没了的调侃”。2009年春天的这一次“与潘老师聊语文”,应该是十分“庄重”、十分有“品位”的,以至于让我对语文有了一次“洞开”的畅快淋漓。

2010年9月,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但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我还很稚嫩。于是,我们几个工作室携手前行,抱团成长。转眼已经五年有余。五年中,我们聚焦话题,理论引领,课例说话;五年中,我们瞄准成长,搭建平台,甘做绿叶;五年中,我们物化成果,生成课例,阐述主张。“攀·灯”团队,就在我们五年的行走中自然孕育。

现在,潘文彬老师已经成了我们亦师亦兄的语文道中人。他如一盏灯,引领我们攀爬;他如一棵树,荫护我们成长;他更如一位摆渡人,用他的智慧与敦厚,把我们一个又一个的后来人从此岸摆渡至彼岸。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石鼓路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张力语文课堂思维
于腹股沟斜疝患者中分别应用有张力修补术、无张力修补术实施治疗效果对比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巧测水膜张力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方寸之间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