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2016-06-12张淑梅
张淑梅
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
张淑梅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 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2组,各48例,以采用内科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在内科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NISSS)评分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DL、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康复治疗;护理干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对患者脑神经造成严重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近年来,早期诊断治疗技术迅速发展,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本研究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影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女比例56∶40,年龄48~76岁,平均年龄(64.8±6.3)岁,平均病程(11.3±5.2)d。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2)发病1周内,均经CT或MRI检测,确诊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意识无明显障碍;(4)患者或其家属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肢体残疾、认知功能障碍者;(2)具有精神病史,脑血管病史者;(3)心肝肾功能不全、脑梗死3周以上者。将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2组,各48例。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常规治疗和肢体功能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在给予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中医康复治疗,对患者行中医辨证,并采取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所有中药并水煎服,1剂/d,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用药[3]。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给药后关于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进行检测观察,对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记录,采用Barthel指数法对患者ADL进行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计分法对患者NIHSS进行评分[4]。统计分析2组患者各项评分变化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按照患者NIHSS评分变化情况,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分为以下几个级别:恢复,NIHSS评分减少90%以上;显效,NIHSS评分减少46%~90%;有效,NIHSS评分减少18%~45%;无效,NIHSS评分减少17%以下或增加18%以上。治疗总有效率=(恢复+显效+有效)/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真实客观地将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录入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以95%为可信区间,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关于ADL、NIHSS评分情况比较治疗前2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ADL、NIHSS评分变化情况(x±s)
2.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对2组患者三大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临床指标进行观察,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患者在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3.1 护理干预
3.1.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需要耐心地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解疾病的基本病理及治疗手段和方法,让患者及其家属对患者病情有一定的了解,并向患者讲述疾病所需注意的事项,使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同时,可采取发放健康宣传小册的形式让患者更好地了解病情。
3.1.2 心理护理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认知能力较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负面情绪,需要护理人员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开导患者,帮助患者重拾对抗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在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细心、爱心、贴心、知心、关心”的“五心级”服务理念,确保患者能够放心地接受治疗,有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3.1.3 饮食护理 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以保证患者体内营养能够正常供应。多吃牛奶、大豆等高蛋白食物,采取少食多餐制度,改善患者的饮食结构和身体状况。
3.1.4 身体锻炼 一般来说,记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相对欠缺,需要护理人员积极帮助患者锻炼身体,以保证患者能够早日恢复正常生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在身体锻炼方面,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爱好制定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锻炼方案,定时引导患者进行一定量的身体锻炼,改善患者的机体功能。
3.2 治疗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容易引起患者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阻塞血管供应区脑组织正常供血,严重影响脑能量正常代谢,产生脑水肿,生产大量自由基,引发脑组织损伤,导致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5]。相关研究发现,及时采取药物治疗、针灸推拿等有效措施,能够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的病情[6]。
本研究中,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ADL、NIHSS评分情况,治疗后观察组ADL、NIHSS评分分别为(81.3±11.9)、(5.1±1.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原因在于,早期康复训练通过肌肉、关节活动,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提供大量本体感觉冲动,对大脑产生刺激,使血液循环加快,使病灶周围神经细胞产生兴奋,使神经元功能得到大幅恢复,促进患者尽快恢复正常功能模式,提升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缺损[7]。
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7%,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75.0 %(P<0.05),说明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措施治疗效果更佳。赵红梅等[8]认为,对急性脑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通过积极训练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增强了患者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使患者家庭负担减轻,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提升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张敏.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2,18(8):1138-1141.
[2] 董春霞.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2,31(26):1-2.
[3] 廖美容,刘泰.急性脑卒中早期的中医康复治疗原则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6):729-731.
[4] 李向东.谈谈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及康复[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3(23):460.
[5] 周伟,顾爱芳,刘猛,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5(21):89-91.
[6] 许小玲,周玉环.针灸理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瘫痪肢体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3):409-411.
[7] 林海红.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12-13.
[8] 赵红梅,贺艳霞,张鹏辽,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0):171-172.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3.089
江西 344100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张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