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同一”说

2016-06-09黄光秋

北方论丛 2016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基础

黄光秋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声音越来越强,制造“对立”自有其原因、实质和方法。论证“同一”存在较大的难度,但是,也不失可能性。让我们有所思考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思想,它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同一”则整个思想关系“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分析该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得出它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这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是同一、一致的。他们都是“决定”论者。从该思想的形成史来看,他们是“同创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同一

[中图分类号]B0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5-0160-05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造的伟大科学成果。但是,关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对立论”这种观点仍然存在。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一致、同一,也就绝无共同创造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之说,这会颠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所以,阐明马克思恩格斯两人思想的一致、同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在这里,让我们有所思考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这种思想“同一”则整个思想关系“同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就是这样一种理论。它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思想,最能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分析该思想同歷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得出它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这个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论述是同一、一致的。他们都是“决定”论者。从该思想的形成史来看,他们是“同创互补”的关系。从而也阐明了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同一”性。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系:“对立”或“同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甚至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可以分为“对立”与“同一”两种观点。其他的一些说法,也无非是这两种观点的稍加变化而已,例如,有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可以分为对立论,一致论,差异论和多变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是同一、还是差异、对立,各有各的说法,自然各有各的理由。略加合乎“情理”的想象,我们就能够得出这些不同的观点。

(一)“对立”的声音及其原因、实质和方法

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认识,国际、国内有所不同。国际学术、理论界大概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即从统一到差异,从差异到对立,到对立到取代。也就是说,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经历了“同一论”“差异论”“对立论”和“取代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声音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的形象从隐到显,从暗到明。以至于当今的国际学术、理论界普遍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存在对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致、同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同一是“神话”。在国内,由于马克思主义具有指导地位的特殊性,学术界、理论家主要持“同一论”。但是,不少学者也有这种的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观点。并且,可能受国际研究的影响,这种“对立论”的声音也有所增强。从时间上来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国际学术界、理论界占主流的认识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一致、同一的;之后,一致、同一的观点逐渐被差异、对立的观点所取代。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同一”到“对立”的过程。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国内对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认识是“马克思恩格斯是一块整钢”。

我们是“同一论”者。但是,我们也知道,制造马克思恩格斯的对立是比较“容易”和“正常”的。说“容易”,是因为这符合所谓的“情理”;说“正常”,因为这确实适应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从情理上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两个人。人与人是不同的,他们会存在学识、素养、趣向和悟性等等的不同。所以,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就可以被制造出一个“对立”的结果。更何况,一个人都可以被制造成了两个人,比如,“两个马克思”,也甚至“两个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发展史中,就有所谓的早期的马克思与后期的马克思的不同,晚年时期的恩格斯与早年时期的恩格斯的不同。所以,制造两个人的对立属于“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对立”的制造有着其他的目的。它是政治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这种制造的原因在于反对马克思主义,“制造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的神话、反对恩格斯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反对马克思主义。所谓马恩对立,无非是青年马克思和老年马克思对立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不过马恩对立论更具有蛊惑性和虚伪性,他们扬马抑恩以示客观和公正,把实际的政治目的和尖锐的意识形态斗争,隐藏在烦琐的学术考证和比较研究之中”[1]。所谓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伪造者,所谓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恩格斯主义之类指责,真正目的还在于马克思主义,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恩格斯的“赝品”反对掉。于是,这种对立的制造,哪能不尽心竭力。自然而然,这种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故而,对立的制造也成为“太正常”的事情。

当然,对立制造者也知道不能仅用这个所谓的想象和合情合理来进行判断。判断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制造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对立,自然要从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入手,这是判断他们关系的根据。于是,他们找到的文章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对立不过是“两个马克思”对立的翻版而已。所以,所有对恩格斯的指责,往往都借助于曲解马克思早期的两个手稿。这里有他们需要的东西。西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者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所谓的依据,把马克思说成是“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把恩格斯说成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些论者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为依据,宣称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并攻击恩格斯是“独断论的”“形而上学的”旧唯物主义者。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这种看法,只是西方思潮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对立的一种折光。

(二)“同一”的难度和可能性

资产阶级制造了“同一”的难度。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学说,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阶级性。它反对资产阶级的学说,所以,必然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和恶意攻击,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恩格斯就指出:“新的世界观不仅必然遭到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反对,而且也必然遭到一群想靠自由、平等、博爱的符咒翻转世界的法国社会主义者的反对。这种世界观激起了德国庸俗的民主主义空喊家极大的愤怒。”[2](p.598)的确,资产阶级制造了种种问題,比如说,马克思与恩格斯关系、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关系。对我们来说,在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需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它们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另外,纵观历史,一种学说由不同的人共同创造完成,这在人类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同一”性自然也就具有了“历史上从来没有”的事实难度。这是两个不同方面和意义上的难度。

但是,我们要有一种信心,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是“同一”的信心。即使还没有从深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深处对他们的思想进行“同一”的判断,但是,我们还是有理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种学说、思想具有“同一”性是有可能的。这是因为,这种学说、思想具有科学性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肩负着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恩格斯从事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他们要揭示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从学说、思想的这个本质,我们得出“同一”关系的信心。我们只要读一读马克思发表在《德法年鉴》上的致卢格的信,以及《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这两篇早期文章,就能知晓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新的学说的目的和使命。恩格斯在1845年1月20日致马克思的信对这一点说得非常清楚:“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提供必要的依据。”[3](p.28)揭示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性就是理论研究的首要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着力于通过表面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揭示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既然都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的科学思想,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具有“同一”的可能性。

二、“同一”的判断标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

显然,判断标准应该是他们的思想。根据他们的思想,来判断他们的关系。按照“同一论”者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被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应该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些方面的思想、观点的一致、同一。在这里,让我们有所思考的是,是否存在一种思想,这种思想能够代表和体现整个马克思主义?自然,这里涉及一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这个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思想能否成为判断他们整个思想的异同的一个东西。这里需要分析两点:第一,此思想是否重要?如果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的思想不重要,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处于次要地位的,那么,即使他们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关系的思想是一样的,也不能就断定他们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一样的;第二,即使重要,能否代表或贯通马克思恩格斯所有的思想?这里就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理论本质。就是说,他们的理论是一种怎么样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干什么的?其实不难看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思想,最能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必然需要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本质等问题。我们知道,他们的思想解释了社会现象和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这种理论“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6](p.601)。所以,又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关于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理论。那么,怎样揭示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有哪些内容?有学者经过梳理,把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分为主体论、规律论、动力论和趋势论等[5](pp.16-17)。这有一定的道理。这种概括呈现马克思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本质、核心和特征。具体来说,主体论阐述人是主体,突出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规律论阐述,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决定的;动力论阐述,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趋势论阐述社会的发展趋势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综合作用决定和呈现的。通过这种划分,我们可以看出,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就需要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辩证运动中把握。可见,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所涉及的不外乎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些内容。历史之谜并不神秘,打开历史之谜大门的钥匙在于正确认为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认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于正确认识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根本。或者说,在一定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被称为“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6](p.163),“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7](p.68),当然指的它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核心部分和主要内容。历史唯物主义揭示历史规律,而历史规律就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很重要,重要到这种程度,即历史唯物主义可以归结为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的确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而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体现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之中。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同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不单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也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并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涉及不同领域,比如,经济、政治、文化、宗教、军事、数学、科学等等不同的领域,思想涵盖许多内容,上文讲到,我们按照他们思想进行划分,可分为政治经济学、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大的部分。政治经济学、哲學、科学社会主义各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独特的意义,有不同的研究对象,解释和揭示不同的领域、问题和规律。三者各有所用,各有不同,不能互相取代。在三者之中,每个组成部分对其他部分的形成都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有一个东西是能够打通这三者的,这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思想内容。为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追求和理想。而科学社会主义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谋求解放的一种学说,所以,这种科学的学说就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理论归宿。但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类解放不是镜花水月,不是海市蜃楼,需要以对社会发展的规律的把握为基础和依据。所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就成了实现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的指导理论和锐利的思想武器。同样,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是为了证明这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的一种论证。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而使得他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从一种科学假设变成了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里得到了证明。总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和基础,是整个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于和体现于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实践之中。这种思想的重要性在于它打通、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只有形成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才能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才有可能真正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种思想,它可以呈现和凸显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促使马克思恩格斯的崇高理想的实现。这种思想的重大作用在于,它使得马克思主义变为:并不是诸多个别论断和个别结论的机械总和,其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以至于承认这三者的统一性,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生成;以至于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完备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综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思想。这种思想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根本。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这种思想能够代表和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关系的“同一”的树立,也就是要去分析、讨论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思想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历史的重大作用。马克思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也是如此认为。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阐述是同一、一致的。从而阐明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所以,判断的标准和方法,就是看他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的理解。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认识来判断他们的思想的同一、差异或对立的这些有关情况。他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一样的,那么他们的思想就属于“同一论”,如果他们对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的认识是存在差异或对立,那么他们的思想就是属于“差异论”甚至是“对立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同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决定”论

毋庸置疑,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思想都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但是,他们各自的这个思想是相同的吗?我们用两个进路、两个维度、两个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他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是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造了该思想,他们都是“决定”论者。下文简单展开论述。第一个进路是从“决定”内涵的论述上来看出相同。这个“决定”包括丰富的内容和意义。第二个进路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出这种相同。也就是说,从他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的形成来看,能够看到他们的“同创互补”的关系。

(一)“决定”的内涵

第一,用前提、条件、基础来论述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把经济看成是前提、条件和基础。这里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表达相似的意思,三者之间可以通用。当然,我们需要清楚的是,这种表述并不能就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也就是说,这里对经济的论述并不能看出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前提、条件和基础都不是“决定”的同义词。不过,“决定”这个概念可能包括前提、条件和基础这些内涵。

第二,从产生、创造、根源,发源地,产物,论述经济与政治、文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产生、创造政治和文化,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根源和发源地,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产物。经济是活动者,是动力、动因,而政治和文化是这种行动的结果。产生、创造、根源、发源地、产物,这些用法的确表述了经济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但是,我们如果强行认为,这种关系是一种决定关系,这还是有些勉强的。因为某物产生、创造某另外一物,是另外一物的根源、发源地,而另外一物是某一物的产物,这并不能说明某一物决定了某另外一物。比如,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不是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但是,这些表述比起前面的前提、条件和基础的表述有所递进。

第三,从制约,规定,决定、支配论述经济与政治、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的关系中,经济制约、规定、决定、支配着政治、文化。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是决定性因素,而政治、文化取决于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这里的表述就非常的清楚,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政治和文化是受制于经济的。不论这种政治和文化的力量多么强大,作用是多么巨大。经济对于政治和文化的优越优先地位是明显的。

第四,从内容与形式角度来论述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把经济视为内容,而把政治和文化视为形式。这种论述也是体现了经济与政治、文化是一种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内容也要表现于形式。经济与政治、文化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种论述的决定色彩是比较强烈的。

(二)从思想史的角度审视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这种思想的创立时期大概在1844年左右,即在《德法年鉴》时期。这个时候,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而不是政治、文化决定经济。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观点、思想。

恩格斯在回忆他与马克思的思想历程时,有关于该思想形成的明确论述。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中,恩格斯说:“我在曼彻斯特时异常清晰地观察到,迄今为止在历史著作中根本不起作用或者只起极小作用的经济事实,至少在现代世界中是一个决定性的历史力量。”[8](p.232)这些经济事实是现代阶级对立的基础,也是政党对立、全部政治史的基础。恩格斯凸显了物质利益、经济的重要性,与自己以往的思想有所不同。恩格斯也说到,马克思“不仅得出同样的看法,并且在《德法年鉴》(1844年)里已经把这些看法概括成如下的意思:绝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因而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而不是相反”[8](p.232)。

对此,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也有过相同论述:“为了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我写的第一部著作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性的分析……我的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果:法的关系正象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2](p.591)这里的物质的生活关系就是“市民社会”,即是后来形成的生产关系概念。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中去寻找理解和解释法、国家等上层建筑的秘密,而不是从法、国家来理解法、国家本身,不是从精神、意识来理解法和国家这些东西。显然,这是一种颠倒、断裂。

这种断裂的意义非常巨大。因为在《德法年鉴》时期之前,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政治和文化的东西决定经济,而在这之后,他们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的东西。显而易见,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思想是完全不同的。那么,这个时期也就可以称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断裂期。这种不同、这种断裂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断裂,是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区別。如果以此为分界,倒是可以把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分为早期和晚期,分为不成熟的思想和成熟的思想。

就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各自的研究和共同见解,1845—1846年他们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系统论述、阐释了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这表明该思想得以系统形成。此后,马克思恩格斯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理解从来没有偏离、远离、背离这个基调。于是,恩格斯从来没有否定马克思的理解,而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否定恩格斯的理解。他们共同和各自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思想。以至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等也都是如此的阐述。

马克思逝世之后,恩格斯坚持、捍卫和丰富了他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比如说,在这些文章中,《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的几个序言,都有他的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的论述。特别是在晚年书信中,恩格斯丰富了他们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思想。恩格斯强调政治和文化的对经济的反作用,但是,他仍认为经济决定政治和文化,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关系是不能颠倒的。不能颠倒地认为政治、文化决定经济、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在这些文章中,恩格斯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关系的论述非常透彻。经济的这种决定关系也是确定无疑的。这也是体现出恩格斯坚持和秉承他们一贯的观点。

四、结语

我们并不否认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历史性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是相融相合的。马克思恩格斯既是两个人,又是同一个人。从理论角度和逻辑上来说,他们是一个人,他们是同一学说、同一理论的共同创造者;从历史角度来看,他们则是两个人,在历史唯物主义以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各有其独特的地位。他们既是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缔结者,又各有自己的特殊成就和贡献。如果抛开历史的偏见,站在客观理性的立场上,我们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关系是“同一”的。

[参 考 文 献]

[1]陈先达.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J].教学与研究,1995(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侯衍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6]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桂兰]

猜你喜欢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基础
合理的利益目标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
浅析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的经济基础与政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之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军队的学说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间平等互信思想探究
人与科技的辩证关系
长沙市建成“全面小康之市”的路径分析
Китай и Россия должны продолжить упрочи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фундамент отношений всеобъемлюще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взаимодействи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