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
2016-06-09张淑梅
张淑梅
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
张淑梅
目的 探究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49例,试验组行中医康复护理,常规组行常规内科护理。观察和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试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ADL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2组患者以上所有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康复护理可提高脑梗死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医;康复;护理;脑梗死
脑梗死又称“脑卒中”,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因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流受阻,供血不足及缺氧导致脑组织坏死,神经功能受损。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作为一种常见、多见的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疾病,给患者、家属及社会均带来严重的伤害和负担。因此,给予患者优质的护理可提高患者康复效率及生活质量[1]。本次研究以9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及对比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高血压患者31例,糖尿病患者26例,冠心病患者19例,高脂血症患者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49例,试验组行中医康复护理,常规组行常规内科护理。试验组男女比例为29∶20,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54.4±5.6)岁;常规组男女比例为27∶22,年龄37~77岁,平均年龄(51.8±6.1)岁。2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关于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的诊断标准。根据CT检查结果及临床症状确诊为脑梗死。排除标准:认知功能严重损害,有精神病或家族遗传精神病史、意识障碍、心肝肾功能受损患者。
1.3 方法
1.3.1 常规组给予常规内科护理 (1)病征护理: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出现症状加重或偏瘫时,及时报告医师,避免梗塞灶扩大和脑出血;保持患者伤口清洁,防止感染;经常翻动患者身体,避免局部神经压损,适当活动患者肢体,防止肌肉萎缩。(2)卫生护理:保持病床干燥、清洁,防止褥疮。
1.3.2 试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予以中医康复护理 (1)心理健康护理:以亲善的态度与患者积极沟通,根据病情变化观察和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及时予以心理辅导,为患者介绍和讲解脑梗死相关的治疗和护理知识,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中医康复护理,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训练。(2)肢体运动护理: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督促完成。指导患者适当活动关节部位,防止关节脱位及出血症状。通过按摩的方式缓解患者神经压力及关节功能受损,促进血液循环。痉挛期通过翻身、上下床等活动锻炼肩关节及上下肢体肌肉。恢复期指导患者针对健侧锻炼,利用健侧上肢支撑起床,健侧肘部及前臀起身,站立进行平衡训练。每日两次直立及下蹲动作训练,每次
10个。在被搀扶的状态下进行跨步行走运动,逐次增加强度及锻炼时间。另外,可通过穿脱衣、洗漱、吃饭等日常生活活动进行肢体锻炼。(3)中医护理:利用番泻叶、甘油栓等帮助患者润肠通便。指导患者家属予以上肢内关、曲池、合谷、少海及下肢昆仑、涌泉、照海、承山、内外膝眼等穴部[2]按摩,及指导患者针对肩关节、腕关节和髋关节进行内外伸展旋转等动作。
1.4 评价标准 功能恢复状态按照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3]: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病残程度0级则为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50%~89%,病残程度1~3级为显效;功能缺损减少20%~49%为有效;功能缺失评分减少19%以下为无效。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3],分值越高说明日常生活能力越佳。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确保录入过程客观真实,以95%为可信区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 试验组护理前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护理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护理前后NIHSS评分和ADL评分对比(x±s)
3 讨论
脑梗死主要患病人群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及动脉硬化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头痛眩晕、肢体麻木等症状,多于休息或睡眠等安静状态下发病,无明显生命体征变化,常见失语、偏瘫等神经功能损坏。主要因颈内、大脑、椎基底等部位动脉硬化引起。根据患者症状及体征可分为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进展性卒中、完全性脑卒中[4]。若治疗不及时,易导致身体局部残废或死亡。临床研究显示,康复护理可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将脑梗死归为“中风”类,肢体功能因气血混乱、精血不足、静脉受阻等原因所致。通过中医康复护理,予以活血通络、补血益气,有助于修补脑梗死患者受损功能。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康复总有效率93.9%显著高于常规组75.5%,中医康复护理可根据病情变化,观察和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及时予以心理辅导;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计划、穴位按摩,帮助恢复神经功能,通过中医药帮助患者调理肠胃等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试验组护理后的NIHSS评分(6.8±2.2)分显著低于常规组(9.2±3.5)分(P<0.05)。说明通过治疗后,2组患者意识、视力、神经功能、语言功能等均得到了有效改善,而通过中医康复护理效果更显著;2组患者ADL评分均有显著上升,试验组治疗护理后的评分(65.1±13.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52.3±17.7)(P<0.05)分,与谭玉玲[5]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给予脑梗死患者中医康复护理,通过中医药、穴位按摩、针灸、康复性功能锻炼等方式能有效提升疗效,控制脑梗死疾病的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6-8]。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康复过程中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马静.中医康复护理配合常规疗法治疗脑梗死4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20(6):118-119.
[2] 文岳兰.为脑梗死偏瘫患者施行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4(8):64.
[3] 殷晓兰.脑梗死患者的中医康复护理体会[J].大家健康(中旬版), 2013,29(11):132.
[4] 吴丽钏,谢衍宇.中医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的积极作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2,2(10):337-338.
[5] 谭玉玲.中医康复护理与常规内科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7):149-150.
[6] 孙惠杰,赵勇,赵英凯,等.老年糖尿病、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z1):16.
[7] 石超学,金屹玮.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社会适应状况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54-55.
[8] 陈桂华,刘惠茹,付小芹,等.早期情志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和康复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191-192,封3.
10.3969/j.issn.1009-4393.2016.34.084
江西 344100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 (张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