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时间观念
2016-06-08刘奕
刘奕
摘 要: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时间观念的差异也极大地影响了跨文化交际。本文阐述了时间观念,说明这些时间观念差异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减少交际障碍的途径,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关键词:时间观念 跨文化交际 文化差异 解决方式
在社会冲突中,观念的冲突是最为严重的。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交往密度增大,时间观念冲突在这一系列的冲突中变得越来越显著[1]153。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行为中的最基本的文化差异也涉及了时间。关于时间的使用、它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研究的学问被学界称之为时间学,这是被广泛研究的领域,也是文化差异最大,最易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2]449。由于时间观念造成的冲突很多,为了减少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了解跨文化双方对时间的认识和利用时间的方式就非常有必要。
一、时间与时间观念
海德格尔认为平常我们所感受到的时间实际上是物理时间,它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通过在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它的清晰认识。与此同时,人们对客观时间的感知、认识及作出的反应则构成了时间观念。它是我们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实践中自然形成的产物。
吴国盛在《时间的观念》中把流俗的时间观念比作一个现成的,自由的“序列流”。通过“现在”,将“未来”输送到“过去”。人们总是有意识地从现成实物那里发现时间,究其根原是与受“当前化”存在样式影响。它存在于人们的操劳活动中。规划、计算、防患于未然等都是操劳活动中表现出的种种人生情态,支配着诸种人生情态的就是人类生存之本质上的时间性。即“牵挂”[3]4。
那么人的时间观念来自何处呢?简单地说,时间观念来自人类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感知和观察。比方说,我们从每天早上起床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到晚上太阳从西方落下的环节叫做一天。这就是我们能感受到的自然时间。而物理学家所用的单位“光年”,则是物理时间的一种。
二、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时间观念的差异具有普遍性。霍尔认为文化千差万别,所属此文化的语言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因此各个文化也就拥有自己独特的“时间语言”[1]。在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影响下,时间观念的差异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最为显著,因此在本部分将重点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中西方时间观念的差异。
(一)时间形态上
吴国盛在《时间的观念》里面指出,在时间的形态问题上通常可以分为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两种。在淡漠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循环时间观指的是,将时间理解为一个圆圈,周而复始,周而复返。而统一于物质形态普遍固有的延续性和一般顺序之中的时间形态则为线性时间观,这种时间观具有连续性,不可逆性,方向是固定唯一的。
循环时间观念自古以来在中国深入人心。自老子开始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时间观就突出表现出了周而复始性。中国传统计时方法采用的主要也是干支法。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组合得到六十对干支,它的不断循环构成了一个标度体系。据说自殷商时代开始就以此循环计日。侠义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冤冤相报/因果循环”等均是循环时间观念的体现。
与循环时间观念相反的是,线性时间观念在西方国家普遍流行。以犹太基督教为传统的西方国家通常把时间看成是一条直线,是一种线性的单向持续运动。《圣经》中记载的基督耶稣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典例。“西方国家以耶稣诞生作为一个时间原点,过去和未来借此获得方向。全部的未来由之涌出,成为它的展开和漫延”[3]74。人们普遍认为,回到过去是没有作为的,生命是不可以再来的,只有一次。因此西方人生活节奏较快,他们可以忍受浪费物质,却无法忍受浪费时间。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同时也专注于现在。
(二)时间的使用习惯上
时间的使用习惯用专业术语来说可称为时间环境。它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时间,如何对待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心理环境的范畴,对人际交往的影响会比语言更直截了当”[2]133。中西方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在计时、守时和用时的习惯也各有不同。
在计时方面,西方人的计时更加精确,甚至到每分每秒,比如“in a second/to the minute”。而中国人对计时则比较随意,散漫。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常用的词汇有“上灯时分/日出三竿/一顿饭工夫等。”要是你的朋友说他“过几天来看你”那这个“几天”就是极其模糊的,根本就没有固定的长短。
在守时方面,中西方的观念差异不大,但因为违时所受到的惩罚,中西方则是不同的。西方人从小就对时间保持严肃的态度,即使是准时赴约也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在中国,却没有这种情况。
在用时上,中西方差异倒是很大的。在中国,领导在主席台上发言往往几个小时,台下一片心慌。开个学术研讨会多则三五个月,少则几天。而西方人却“惜时如金”。美国的相关媒体指出,美国高校录取自荐书通常要求也就是500字左右。他们认为花费的时间多少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水平。而在中国,情况就相反。他们认为花费时间或许能证明一些东西。
三、中西时间观念的差异原因
相对于直接的言语交际而言,时间观念,作为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重大障碍,具有极大地隐藏性。为了理解这种差异,后文我们将更深入地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一)思维方式
对待时间观念的不同态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的思维方式造成中西时间观念迥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由于外界认知模式存在差别,受不同认知模式影响的思维模式也必然有所差别[2]96。
中国古人很早就有时间的概念,它就是“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这是儒家始祖孔子对时间的态度,历来被广为吟诵。体现了中国人在时间上的从容不迫。也表现了中国人在感知事物时极其强调主客一体,与天合一。“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人们认为天时是神秘强大的,对人的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中国人在时间的感知上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受到客观时间的影响较小。对客观时间的感知模糊,界限不明确。比如在汉语的语法构词系统中就缺乏表示过去、现在、将来等时态变化的语法标记。
受“二元”的思维模式主导的西方文化中,主客体有明确的界限。长期受这种模式影响,他们对时间就更注重对自然时间和物理时间的探讨,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在西方文化中,年月日是严格按照天体星球的运动来计算的。比如在西方,你问科学家一年是多少天,他可能会问你“你问的是回归年还是恒星年?”。
(二)时制划分
如果说思维方式是导致时间观念差异的内在动因,那么时制划分的不同就是“催化剂”。霍尔把不同文化模式的时制划分为多向时制和单向时制两种范畴。单向时制重视计划、安排、把时间分成一个一个有联系的,紧凑的阶段。特别注重在特定的阶段做特定的事,行事快速有效率。多向时制则把时间看成是发散的,很多事情可以同时发生,相对而言,事件的完成受安排的约束较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西方受单向时制的影响大,因此时间观念很强。他们对于时间的安排计划非常详尽周密。在西方世界,任何人都难逃时间铁腕的控制[1]。所以,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正规的商业生活中,西方人对时间的控制都是相当严密的。
受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中国人更倾向于多向时制。我们注重整体,善于运用整体的眼光看待事物,也善于运用综合性思维指导实践活动。我们可以同时计划很多事情,也可以在同一时间段里面和多个人展开交际。在做事情的时候,我们会三思后行,审时度势,行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周围环境和情况变化随机决定,从而更灵活机动。
造成时间观念差异的原因除了思维方式和时制划分外,还有价值观念、时间传统、时间序列的选择等原因。
四、解决方式
一种文化的时间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也并非一成不变的。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了解过程。所以,在交际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先了解对方的时间观念,对对方的时间观念表示尊重和理解。其次,在时间观念造成的障碍很难消除的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会灵活处理,绕开这个障碍,采用另一种方式,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实践。只有经过不断地相互学习才能够和平共处,让时间观念在统一中得到发展和完善。
五、结语
沈国明说过:每一个文明将自己看成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是造成文明冲突的逻辑根源。将自己的历史写作人类历史的核心剧本,是所有文明的弱点[6]。在全球化过程中,当所有的文明都能认识到这点的时候,各种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处将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时间观念的统一会使世界大同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吴国盛.时间的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 顾纪鑫.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1(2).
[5] 韩银燕.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时间观念差异对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
[6] 沈国明.国外社会科学前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