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精品资源构建《网页设计》教学新模式
2016-06-07韩丽屏
韩丽屏
摘 要:精品教学资源建设的本质是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本文选取《网页设计》这一“技术性”和“艺术性”双线并行的特色课程作为探究的引子,依托课程历经六年开发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真实呈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全过程,最终形成“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创新型教学模式,实现特色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品教学资源;信息化设计;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43-03
一、引言
《网页设计》是我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是伴随着深圳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特色化课程。在该课程的设计中将“创意设计”的概念引入到传统的仅强调技术的学习中,形成课程特有的“技术性”和“艺术性”双线并行的特色形式,课程融“理论、实践、应用与创意设计”为一体,充分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作品为抓手、项目开发为目标”的教学理念。课程同时是信息产业部网页设计师的认证课程。该课程针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岗位专业能力设置学习领域,并与其他主干课程的学习领域一起构建学生在多媒体行业中相关岗位就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课程不以传统技术类教学形式开展,而是分成“技术基础、设计应用和虚拟实训”三大部分,并将“考证训练和虚拟实训中单元项目训练”贯穿始终,分布于各单元中。
二、教学资源及学情分析
1.精品教学资源开发
课程于2008年完成网络课程建设,至今已在6个年级15个班级开展了持续使用;于2010年完成智能多媒体课件,获得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一等奖,至今已为四个年级学生提供趣味性自主学习环境;于2012年完成虚拟实训平台建设,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职组一等奖,独立开发企业级项目案例教程网站,实现课程单元教学和企业流程教学的同步;并于2014年确立为广东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历经多年积累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学情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具有“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特点,其对新生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亚于本科院校的学习者,但面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学习时显得主动性和耐性不足。针对以上特点,若在教学中采取传统课堂讲解的形式,“一支笔、一本书”的教学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资源,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热情。
3.教材分析
本课选用的教材为主讲教师自编“电子书”,为学校示范性教材项目;实训指导以虚拟实训系统来开展。针对学情分析,基于“项目化教学、突出信息化技术”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根据自身教学需要以及生源素质,与专业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编写了课程电子书。电子书内容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双线并行特色。创新的呈现形式方便师生使用,课程配有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虚拟实训系统等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确保信息化资源的优质高效性。产教结合,精选企业真实案例,无缝对接职业标准,为符合新型岗位需求的特色教材。以“教材选用项目来自企业,开发流程符合行业标准,编写全程有对口企业参与”为原则,力求为学生提供企业运作的新思想和新方案。
三、教学分析
《网页设计》课程整体分为“技术基础、设计应用和虚拟实训”三大部分,内容涉及十二个单元。本文将选取第二部分——设计应用中“网页中按钮设计”部分进行详细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析,并全面呈现精品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力求真实展现教学模式创新的全貌。所选单元为技术基础到设计应用的过渡,是学习者第一次由基础学习阶段进入独立设计阶段,最能体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
1.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与要求:了解网页中按钮的功能及设计原则;掌握典型按钮的设计流程与制作方法(“学”);掌握分析页面及制作特定按钮的方法(“用”);掌握不同类型网站中特色按钮的创意设计方法(“创”)。
技能目标与要求:灵活运用网页设计软件中工具与图层的相关操作;熟悉典型按钮的设计与制作的方法。
方法能力目标与要求:能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对按钮进行评价;能用系统化的思维和方法进行按钮的设计与制作。
职业素养目标与要求:培养严谨、细致、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培养主动参与、团队协作的集体意识;培养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2.单元定位
本文所列的课程“网页中的按钮设计”处在应用的“第一个环节”,是第一次由软件使用过渡到页面元素的创意设计,为重要的“节点性单元”。课程有“学—用—创”三个学习目标:分别为:
①“学”。学做典型按钮。(重点)
②“用”。设计应用于页面的中按钮。(重点)
③“创”。进行多形态按钮的创意设计。(难点)
三者间形成一个“一”推“二”,生成“多”的完整教学过程。整个课程为四学时,采取四节连堂形式展开。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
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六个环节”的设计实现“学—用—创”三个主要学习目标,课程的教材选用教学组自编的智能电子书。
环节一为教学导入
以“用户体验” 的形式呈现两组类似的作品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将学习者的关注点聚焦在主题 “按钮的设计”上,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按钮设计中“个体的美感和整体的协调性”,强调单元的重要性。
环节二为技术基础训练,任务为学做典型按钮
该环节定位为“我教—你学”,属于“基本技能”训练,采取 “抽丝剥茧”的方式。
教师通过动态过程的“形态分解”引导学生在集体讨论、自由发言中进行相应“效果描述”和“技能方法”寻找。一步步加强基础学习,为规范过程,学生可在制作时查看教师录制的操作视频。
环节三为考证训练,任务为一刻钟问答
该环节定位为“理论小测试”,属于前一个环节的“强化技能”训练。特点是全程在信息化系统完成。学生独立测试,系统自动评分,并将错题汇总到各自的“工作室”空间,以形成自己的错题库,方便后续有针对性补充学习。
环节四为设计应用项目,任务是为缺损按钮的网页补充设计效果
该环节定位为“你做—我评”,属于基础之后的“设计应用”训练,采取点到即止的方法。选取有代表性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点评,点评中以“个体制作效果”和“整体协调性”两方面为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评判。
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典型“项目点评”开始,到“学生作品点评”结束,引导学生“看—听—做—想”实现从“制作”到“应用”的过渡。
环节五为创意思考,任务是进行多形态的按钮设计
真实的网页设计需求是千变万化的,因此设计师的创作也要能根据需求产生变化。该教学环节定位为“你思—我导”,属于“创意思维”训练。
教学中,教师提出“五类不同设计需求”,引导学生开展充分的“小组讨论”以寻找到尽可能多的设计变化方法,实现“技能训练到能力提升”的过程。
环节六为单元项目训练,任务是在虚拟实训系统中完成三项要求
①虚拟展示:实现“创意思考”环节的构想,形成作品,发布在虚拟实训系统中(课堂为主,课后补充)
②自主学习:教师在“单元学习”中提供了另一类按钮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生可在系统中完成自主学习(课后)
③企业项目训练:完成企业设定的项目案例(课后)
考核方式:本单元采用“过程式考核”,学习效果的评价分为理论测试和操作评分两部分。其中理论评分占20%,全程由信息化系统自动完成;而操作评分占80%,由教师、学生和企业三方共同完成,教师评价由教师直接评分,学生则采取自评和互评的形式,企业评价通过虚拟实训系统由企业指导教师在网上形成。
至此我们完成整个学习的过程,在这一系列的教学安排中,学生从无意识的欣赏到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分析思考;从简单的制作到模仿创作最后学会独立设计思考。
五、创新性教学模式建设
在充分的教学分析之后针对课程开展了全面的信息化设计,该教学设计过程充分依托课程优质的精品教学资源,实现了“精品资源—信息化设计—教学模式”逐一推进的过程,最终形成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其中环节一为教学导入,借助“微课程 ”教学视频吸引学习者的关注,引发学习热情;环节二的技术基础训练,以传统教学课程形式为主,但为了细致化呈现过程,通过课程开发的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课程变化过程,更加形象和生动;环节三的考证训练过程针对课程考证,为头脑风暴式的强化过程,通过课程的信息化系统,自动抽取客观题试题,虚拟呈现真实考证过程;环节四的设计应用项目,通过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案例训练,将课堂延伸到企业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用”;环节五为创意思考,是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将所学知识扩展,为后续的提升奠定基础;环节六的单元项目训练,则借助虚拟实训系统,将训练内容工作化、流程化,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在精品资源的基础上形成针对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并最终形成课程特有的“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创新型教学模式,产生特色化教学的效果。
前堂为传统课堂和信息化课堂的结合,体现教师和学生间沟通的全过程;后室为自主研发的“网页设计虚拟工作室”,通过横向“工作流程训练”和纵向“课程学习”搭建网状知识结构,实现教师、学生和企业三间之间的沟通;“展”为实体展示和虚拟展示的结合,实体展示源自课程本身的特点需要,通过学生作品的实物展示为其提供直接交流和沟通的空间,但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实体展示毕竟只能展示少量优秀作品。而虚拟实践平台中的展示却可以忽略因为经济原因带来的困扰,可以为每位学习者提供自我展现的空间;“赛”为师生竞赛,提倡学生“以赛促学”的同时,也强调教师“以赛促教”,教师在自我提升的同时更易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信息推动是指依托课程开发的优质教学资源,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将信息化教学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保障和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革。
六、总结
1.特色与优势
《网页设计》课程经过教学设计思考和实施,形成两项特色和一项优势。
特色一:构建课程特有的双线并行课程体系,并形成一项教学成果
特色二:构建出符合课程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并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
优势项目为:优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处于领先水平,实现了全程的信息化教学,针对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其中校企共建的虚拟实训平台教学成效明显:收集学生项目设计方案200多件;三家校企合作企业的项目发布场所,为他们提供备选设计方案;在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的成功申报中,该系统作为样例提供。
2.反思与规划
反思一:信息技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及教学效果如何
回顾此次教学设计中实施的过程,我们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贯穿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对教学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的作用。通过学生、同行和社会各方的评价,最重要的是结合学生设计作品,发现在实行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精品教学资源,形成了创新的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了教学质量。
反思二:“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的教学模式创新在哪里
依托精品资源推动信息化设计,形成网页设计课程“前堂后室,展赛结合,信息推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学技术的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在后续的建设中,课程将继续整合优质信息化资源,开展持续信息化教学探索,积极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并将其应用到本专业其他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中。
参考文献:
[1]胡小勇,郑晓丹,冯智慧.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张静,杨文正.面向深度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案例评析与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5).
[3]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4]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标准(试行)[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 .
[5]谢幼如,尹睿.网络教学设计与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