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央企之魂·圆强国之梦

2016-06-07

现代国企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华龙核工业

六十年来,中核集团从诞生起就承担着确保国家安全的使命与责任,我们用“两弹一艇”撑起了共和国的“核脊梁”。在和平年代,我们又拥有了一份新的事业,集核工业人三十多年智慧和心血,成功研制了中国唯一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百万千瓦级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成功建设中国实验快堆,开发了在陆地和海上都可使用的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反应堆……。中国梦,民族的梦,中核人的梦,这样的一个集团,这样的一支队伍,正在用行动,诠释国企精神,彰显国企人的使命、责任和担当。

事业高于一切

事业高于一切,就是以身许国,一切为了祖国,为了核科技事业,体现了核工业人共同拥有和信守的价值观念,既是核工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核工业人的终生追求。

在新时期更突出核工业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核工业完整产业体系中任何一环,都是国家的事业,做好每个岗位的工作,都是“爱国”的体现,体现了“爱国”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徐銤,中核集团公司快堆技术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视“事业高于一切”,50年坚守快堆,与团队一起成功研制了代表第四代核电技术的快中子反应堆,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快堆技术的国家。这50年来,快堆的发展起起落落,徐銤始终坚守,呕心沥血,无怨无悔,被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赞誉为“当代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徐銤1965年开始从事快堆研究。1971年,与快堆研究课题有关的科研人员举家从北京搬迁到四川夹江。由于当时快堆科研陷入了经费不足、方向不明确的窘境,研究人员一拨接着一拨离开,原本300余人的队伍在短短一年中只剩下100多人。就在很多人选择放弃的时候,在不断有待遇和条件更好的单位向他伸出橄榄枝的时候,他总是淡淡的一句话:“快堆我确实放不下。”徐銤不仅坚守着发展快堆的信念,还积极鼓励身边的同事不要放弃,继续研究。

为了更多了解快堆技术的进展情况,在夹江山沟里工作的徐銤每年至少出差20多次,坐着绿皮火车四处奔波,有时一坐就是30多个小时,而且还常常因为没有座位只能站着。由于频繁出差,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少,有一次外出归来,女儿仰着头看着他的脸,竟然怯怯地叫了一声“叔叔”。

1987年,在“863”计划支持下,“快堆”项目开始了预先研究。徐銤从四川重回原子能院,他没有太多家当,而有关快堆的资料却堆满了整个房间。经过多年研究分析,在徐銤心中,一幅宏伟的快堆发展“三步走”蓝图逐渐清晰:第一步,建实验快堆,打基础,目的是建立装置,掌握技术,培养人才,开展实验;第二步,建原型快堆或示范快堆电站,实现工业应用;第三步,建大型商用堆,实现商业化推广。

2000年,中国实验快堆工程浇下第一罐混凝土,这一年,徐銤63岁;

2011年,快堆并网发电成功,这一年,徐銤74岁;

2014年,示范快堆研发立项,这一年,徐銤77岁。

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历和见证了快堆发展的每一个重大节点,与大家分享着成功带来的欢欣和喜悦。紧张的工作是他最大的幸福,快堆技术的每一点进展都是他最大的快乐,让国家掌握世界先进的快堆技术从而突破能源瓶颈是他最大的心愿。

你很难想象,一个多年从事科研工作,长年与数据、图纸打交道的老科学家,为了掌握、分析工程第一手资料,随时处理技术问题,每天不止一次在十几层的厂房爬上爬下,检查施工和安装进展情况。他的“005号”安全帽都布满了大大小小、坑坑洼洼的伤痕,几年来先后换了5顶。

你很难想象,在实验快堆运行调试期间,一个患有高血压、每天都靠药物维持血压正常的古稀老人,多次日以继夜坐镇现场,指挥调试和试验。在堆本体打压、堆容器加热和充钠、反应堆装载燃料、首次临界和首次发电试验这些需要连续运转的重要时刻,他和这个团队一起神采奕奕日夜鏖战。

工作中的徐銤执着追求,忘我奉献;生活中的徐銤却是极为简朴、无欲无求的。在他的词典中,没有“享受”这个字眼。他常说,“国家已经给予我很多,我自己能办的事,就不要给国家添麻烦了。”他的家朴素得令人惊讶,70多平米的房子,没有装修,水泥地面,简单家具。在他家里一部电话有两个账户,私用长途自己交费。他现在仍骑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上下班。在他眼里,这个虽然老旧但身体还够硬朗的“老伙计”早已超越了朋友的情谊。从1973年到现在,从四川到北京,他们不分冬夏寒暑,风里来,雨里去,共同走过了快堆发展的每一步。考虑到徐銤年纪大了,单位领导同事都劝他不要再骑车,他总是呵呵一笑:“骑车可以锻炼身体。我还骑得动车,说明我还干得动工作啊。” 而生活这样简朴的徐銤,却将自己获突出贡献奖的1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了快堆科技创新奖。在他心中,装着的全部都是快堆事业。

徐銤用他50年的执着坚守,半个世纪的劈波斩浪,引领着我国的快堆事业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登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如今,徐銤带领团队又踏上了示范快堆研究的新征程。他奉献的不仅仅是我国第一座快堆,更用他的执着坚守生动诠释了“事业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

责任重于一切

责任重于一切,就是核工业人视“责任”如泰山,“诚信”如磐石,对国家、对人民富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来源于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深的爱,爱得越深,责任心越强。

在新时期更突出核工业人的担当精神和历史责任感。争创世界水平,这是核工业人的历史担当和“诚信”所在,体现了“诚信”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史明,核工业总医院原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江苏省第五期、总医院第三批对口支援陕西靖边医疗队队长。2014年11月9日,他在靖边支医期间因公殉职。史明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换来了患者的健康和生存,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革命老区的人民,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医疗事业。他用自己的追求和行动,充分诠释了责任重于一切的精神真谛、弘扬了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无上荣光,其大爱行动彰显了中国核工业人和医疗行业白求恩战士的优秀品质。

责任,是对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是对交办工作的出色完成,更是忘我的坚守和人性的升华。2014年6月9日,史明任总医院第三期援陕医疗队队长,执行江苏省援陕任务,赴靖边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半年的支医帮扶工作。从踏上陕北高原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刻,史明坚持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职责,更用生命诠释着“责任”与“奉献”。

史明不仅服务于一方病患,更乐于帮助靖边县医院医生提高医术和医德水平,着力为受援医院打造一支“不走的医疗队”。支医期间,史明开展了多台重大手术,它们或是教学微创手术,或是复杂危急的产科手术。术中,史明一次次全身心投入,解除了病患的病痛,提升了当地医生的医术,也让史明逐渐成为县医院妇产科的轴心、依赖。支医期间,史明累计接诊门诊患者1400余例,住院70人次,教学查房113次,会诊83人次,开展手术79例,主持参与危重患者病情讨论和大抢救工作,主动举办较大规模专题讲座10余次。在他的带动下,靖边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微创术渐趋成熟,掌握了独立开展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等多项突破性新技术。

由于当地百姓还没有意识到产检的重要性,产妇往往是肚子痛了才往医院赶,常常让产科医生措手不及,而且面临巨大的风险。这时,史明就成为大家的“指望”。为应对紧急情况,县医院专门为史明等支医队员配备了一个手机。他只要听到手机铃响,就立马从宿舍奔到病区,从不推托。有时甚至是“不请自到”。医疗队员的宿舍离病区很近,走过去也只有两三分钟,但人们还是经常看到,史明一边穿衣服一边奔向病房。

2014年11月8日,史明放弃周末休息,带病坚持到受援医院产科一病区进行查房,就在这时一高危妊娠双胞胎孕妇情况非常危急,必须马上进行剖腹产手术。但产妇的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双胎儿接生本身就有高风险,更何况,由于贫困孕妇没有产前检查,有没有基础性疾病、并发症,医院都毫不知情。作为妇产科的专家,史明比谁都清楚,手术的风险有多大!但是,史明不愿让患者承担转院路途出现突发情况的风险,更加不愿意见死不救,他毅然决然地接过了手术刀。手术从上午9点开始,不到1个小时产妇平安顺利产下一对双胞胎。但是,就在术后10分钟左右,产妇突然发生心衰,此时命悬一线,史明又立即投入了大抢救。抢救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4点,产妇的病情才稳定。术后史明一直守在产妇身旁,直到傍晚6点多,经队友一再催促,才返回宿舍吃晚饭。当天晚上10时,放不下心的史明又返回病房,观察病人情况。直到9日凌晨1时,看到病人情况已经稳定,值夜班的医生几番劝说,才将史明“赶回”宿舍休息。2014年11月9日早上8点多,连续高强度工作的史明突然倒下,再也没有醒来……将生命永远留在了陕西靖边——执行医疗救援任务的那片黄土地上,年仅38岁。

在妻子的记忆里,史明基本上每天晚上回家都很晚。吃完晚饭,他总是跑到书房里去,雷打不动。妻子知道此刻史明正在写他的工作笔记,每天他觉得看病或者手术发现了什么新的情况,都会用笔一一把它记下来,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他都会用红笔或者黑笔,用线把它划下来。如今史明的笔记本堆起来已有厚厚的一摞,每一本都是他一笔一画写下的心得体会结晶。

在旁人眼里,对于每一个病人的情况,史明都会了如指掌,诊治方案订得井井有条。这么多年,史明救助过的患者不计其数。史明是病患的贴心人,是病患最好的护卫者。遇到危重病人,史明通常就守在病人身旁,直到转危为安,所以下班时间、休息日,在病区经常能看到史明。每每于此,科里同事都劝道:“你要多休息”,可是他总是说:“休息可以推后,但病人的病情等不起。”史明的积休一天天增多,他常常开玩笑地说:“考勤上就不要记了,再这样积下去,可以提前好几年退休了。”

饱满热情、拳拳真心、炽热恒心……工作17年来,史明待病患如至亲,视医疗事业为己任,以其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树立了临床年轻专家的楷模形象。他日以继夜、孜孜不倦从死神手中挽回了无数条生命,以无疆大爱诠释着一名白衣天使的神圣使命,他燃尽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用至善谱写人间大爱,用医者仁心的实际行动架起了苏州和陕西靖边的桥梁。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在苏州小桥流水之畔和老区大漠风沙之边永远传唱,永不凋零。

严细融入一切

严细融入一切,就是把严格细致融入一切活动、每个环节的良好作风,这是核工业人的优良传统。严细就是管理要严、工作要细,做到“严、慎、细、实”。

在新时期更凸显出核工业的安全保障和质量文化。核无小事,核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核工业60年没有发生过核事故,是因为核工业人以“敬业”为己任,严格落实安全责任,体现了“敬业”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曹子昆,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维修安装部精修班班长。一位看似平凡的高级技术工人,在20多年的生产工作中用行动实践着核工业“严细融入一切”的精神。他在维修精密机电一体化设备中掌握了两项绝招:一是独有一套“听、看、查”设备维修检测方法,可以迅速排除设备故障;二是能迅速用国产器件代替进口设备出现故障的各类器件,使被检修的高昂的进口设备能及时恢复运行。他是全国技术能手、四川省“十佳业务标兵”、中核集团公司技术能手获得者,2016年宜宾市正式成立了曹子昆精密仪器技能大师工作室。

核燃料元件是核反应堆的“心脏”,它的设计自主化,材料制造国产化是中国核电“走出去”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与核心。2014年5月,中核建中开始了CF3燃料元件的研制工作,而生产CF3燃料元件格架的关键设备——进口的激光焊机突然损坏。这个娇气的设备,连控制系统都是国外的技术。如果要等外国专家专程来维修,CF3的研制工作将大受影响!在这个紧急关头,曹子昆用他独特的“听、看、查”的绝活儿,很快找到了故障原因:激光电源有一个启动不正常,数控系统定位反馈板故障。他抓紧时间,反复查资料、做实验,逐一排除故障原因,仅用了两天时间就使激光焊机恢复正常。像这样的设备抢修,在CF3燃料组件生产过程中进行了好几次,曹子昆和他的精修班团队,小心翼翼地为“华龙”的“龙芯”制造设备提供着有力保障。

2012年11月28日,格架生产线从国外购买的电子束焊机报警,曹子昆带领精修班第一时间来到现场,紧急投入抢修任务,并准确查到焊机的故障点出现在高压逆变器。

由于国外对高压逆变器的技术保密,随机资料中没有电路原理图,要恢复焊机的运行,则需重新购买高压逆变器中的一块电路板,费用达7万多元,供货周期至少90天。为了不影响车间生产的顺利进行,曹子昆和维修人员连续两晚蹲在设备旁,分析查找电路原理,确定故障是由于电源板中的两个场效应管内部特性不稳定引起的。随后,他们手工制作了一个元件来代替国外场效应管,经安装调试后,设备在最短时间,仅花费几十元维修费,就彻底恢复了正常运行。

2013年9月,一台进口数控车床的控制系统出现了无法换刀的棘手难题。经多次与欧美专家协商到厂维修未果。任务再一次落在了曹子昆头上。他一头扎进电脑里,查资料做笔记,再进行分析,一点一点分析梯形图,经过反复推敲实验,制订出最优方案,终于恢复了换刀功能。经他妙手回春的设备,在生产线上稳定运行,焕发着勃勃生机。

从1996年曹子昆调到中核建中零部件加工车间至今,在他手上看过“病”的设备不计其数,他的“听、查、看”绝活儿推广到精修班每一位维修师傅,现在公司很多维修的技术骨干都是他带出来的,近3年来,曹子昆带领精修班的同事们一道完成了152套超声设备,其中包括从几十个国家全进口的压机、推舟炉、氧化炉、电子束焊机、激光焊机等多种设备的维修工作,而这些设备的制造和维修技术均被封锁。由他精修的“大线”设备100多台,使维修时间节约了2-3倍,创造了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仅维修从法国进口的格架电子束焊机一项就创造效益150万元。这些设备的维修经验仍然在维修中运用着,继续创造着经济效益。

曹子昆的血液中流淌着一股“严细融入一切”、不认输的特质,这种特质让他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至今,他仍保持着每天下班的必修课——仔细记录当天的维修情况,自己还为每个设备建立维修档案。在他看来,只有对每台设备的健康状况都了如指掌,才能在处理故障时得心应手,才能真正做到妙手回春。

进取成就一切

进取成就一切,就是积极探索、奋发向上、孜孜以求、永不言休、不断创新的精神状态,利用一切条件,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在新时期更突出核工业的创新驱动和包容精神,强化“争、抢、抓”意识,善于作为、善于成事,并以一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友善合作、共享发展,全面推进核电“走出去”国家战略,体现了“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取向。

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快乐骑行的小伙伴,比邻“华龙一号”核电站,背靠现代化的都市。整幅漫画洋溢着青春、活力、健康、和谐的气息。别吃惊,这幅漫画的创作人不是别人,而是“华龙一号”总设计师邢继。他说,这是他近期最得意的一幅作品,代表着他和团队人对“华龙一号”的期许,对环境保护的努力。仔细看看,水平还真是不一般。

作为总设计师,最“放不下”的是“华龙一号”。邢继说,他有个习惯那就是拿得起,放不下。他说,领导把“华龙一号”交到他手里,他就再也放不下。

2009年1月17日,在中核集团会议室,一场关于“华龙一号”的专题会,已僵持两个小时。是让步工程进度,采用单层安全壳,还是设计追求优先,采用双层安全壳,各路专家各执一词。而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了邢继很长时间。两个方案,左右纠结,让他夜不能眠。而此刻作为总设计师的他,不能再有丝毫的犹豫。他从笔记本里抽出一张纸条,这是他前一天晚上手写的发言稿。他说:我建议采用双层安全壳。这虽然有挑战但是一个更高的目标。华龙要做就做最好的。说完之后,沉闷的会场响起了持久的掌声。在场所有的人,被邢继的激情征服、点燃。

正因为他和团队这些“放不下”,华龙一号有了中国自主的177堆芯,有了“能动+非能动”更高级别的安全系统,有了更高级别的抗震等级……

他“放不下”几代核电人自主创新的梦想。百万千瓦核电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历时十多年,中间遇到了很多障碍。但邢继始终咬牙坚信:那个几代人的梦想就在不远的地方招手,一定要咬牙坚持。2011年,当研发完成,已具备开工条件的时候,发生了福岛核事故,原定开工的工程设计必须暂停。面对严峻的核电发展形势,邢继鼓励他的团队,不气馁,不放弃。在研发设计的基础上,继续瞄准三代核电最先进的技术目标,又开始了新的研发历程,并在几年之内完成了所有的方案论证与实验验证以及总体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和示范工程的施工设计,并于2014年相继通过了国家能源局、国家核安全局组织的审查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组织的审查。

他“放不下”他所带领的华龙团队。邢继眼中,这支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在关键时刻能攻坚、突破、冲刺的战斗力。在攻坚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能放下个人得失。他们也跟普通人一样面临着家庭或自身的一些问题,但关键时刻没有人跟邢继谈这些,邢继说,“这是因为他们内心里都有那么一团火。”他觉得这个“火”是一种超越自我、追求至善的内在特质。虽然大家有的时候也会委屈和迷茫,但大家心里的这团“火”,能够在关键时候点得着,能够在团队成员之间产生共鸣。团队的这种干劲,让邢继的信心也越来越足。而华龙团队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大部分人心中都有能够被点燃的激情。

他“放不下”他所爱的家庭。有一段时间他连续半个多月的时间出差在外。他心里觉得有些愧疚,回家以后他想动手做顿饭来弥补家人。但因为操作流程不熟悉,烫伤了手背,以失败而告终。邢继觉得在儿子的成长中,自己父亲的角色是有缺失的。儿子在初二的时候,他第一次参加儿子的家长会。会上,为了刷一下“存在感”,他第一次主动上台参加亲子互动节目。在与孩子一起猜运动品牌的时候,孩子指着周围同学穿戴的品牌运动装时,他猛然觉得,孩子悄无声息地长大了。而这些他都没有参与。让他失落的还有一次,在儿子高考的时候。本来约好要陪儿子参加高考的他,因为手头的工作,他只能缺席。而其实,儿子的高考考点离他忙碌的地方只有20分钟路程。高考第二天,当他兴奋地拿着相机,想给儿子留下这个人生关键时刻时,并不知道爸爸来了的儿子考试结束后已经独自离开。

他“放不下”与总理的约定。2015年6月15日,总理来中核集团核电工程公司调研,一向沉稳的邢继开始略显紧张。在二十多分钟的汇报中,他越来越自信,也近距离感受到了总理的亲民和平和。他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已开工建设,设计任务繁重,依然充满挑战,设计团队应当继续保持研发阶段那种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勇于创新,敢于承担,完成好设计任务,建设好示范工程,推动“华龙一号”走向世界,不辜负总理的期望,我们记住,当“华龙一号”建成时,总理还会再来。

猜你喜欢

华龙核工业
从精神传承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
The Nuclear Option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中核集团发布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强核报国 创新奉献
割脂
奔跑的板凳龙
闪亮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
贺核工业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