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改革当务之急是建立动力机制

2016-06-07李锦

现代国企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僵尸动力供给

李锦

进入2016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两会及国资委会议接连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表明这项改革正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从会议释放的信息看,重点是部署解决“干什么”和“怎么干”这两个此前悬而未决的问题。然而,建立相关动力机制的声音似乎缺乏。

任何一项改革,只有针对时弊、破解难题,才会有动力。我国改革开放实施了30多年,改革的动力主要源于体制之内,体现出“体制内改革”的基本特性。当然,并不否认改革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不否认外部压力是改革的原初动力。问题的核心在于:国家需求或市场外部压力如何转变为改革的“直接动力”,进而转化为改革行动和国家期望的效果?理论上,可以把原初动力到改革行动之间的反应链条划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一是国家需求转化为企业改革意志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二是企业改革意志转化为改革行动和效果的自下而上推动国家进步的过程。目前是国家需求转化为企业改革意志的自上而下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提出三个转变的任务,上层动力转化为中下层动力,理论动力转化为实际动力,政府动力转化为企业动力。

我们注意到,在全国各地的两会期间有些方案对目标的描述过于宽泛,有些则充斥谓语和宾语,而主语却没有出现。比如人们经常说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就涉及主语缺失的问题:谁来提供供给?政府提供供给吗?谁来决定僵尸企业?上级政府替下级政府清理退出吗?这些要明确。

历史经验表明,凡是主语比较明确的改革,一般进行得都比较顺遂,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放权让利,主语是中央,决心一定,一令风行。但是,清理僵尸企业,谁来干?是市场倒逼、企业主体,还是地方组织?如果企业主体不主动、地方不肯组织,怎么办?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并不是一个小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建设,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自我革命”来解放生产力。实际上就是要把发展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操作方法创新等多要素相结合,通过供给侧创新为主的系统工程实现新一轮生产力的释放。

国企改革那么多方案出台,而实质上推动力极为有限,这是一个明摆的事实。深究原因,我们所缺的并不是方案,而是方案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尤其是方案落地形成合力。供给侧改革总体由市场“优胜劣汰”检验“物”的供给能力的竞争,也相应地呼唤着与之匹配的“人”的利益关系视角的制度供给优化竞争。供给侧动力机制带有非常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为此,就做好供给侧动力机制建设提出十条建议,这是针对十大阻力讲的十大动力。

第一,思想教育要到位,让下面认清趋势,看到希望,发自内心地拥护供给侧改革。要有一个认识高度,供给侧的产出优化会产生“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巨大动力和“解放生产力”的巨大“引擎”与“红利”效果。目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趋势向下阶段,因为目前较多行业处于供给成熟和供给老化阶段。供给侧改革最终要通过比例的调整来设计新结构、改善效率,通过创新来提供新供给,通过改革来构建新动力、支持经济增长特别是长期增长的要素,使得“动力源”活跃起来。清理“僵尸企业”对国企来讲,也是大有裨益。不仅于国,于企、于家也都是有益的,使大家感觉到不仅是倒逼,也是主动做,不是上面“要我做”,而是“我要做”。

第二,基础数据测算要准确,做好“分类”和“排队”,让做事的人心服口服。把实际情况摸准摸透,化解过剩产能需要做好“分类”和“排队”工作,分类确定轻重,排队确定缓急。而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确定哪些是“僵尸企业”,并将其出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制定好方案是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现在,“僵尸企业”的概念并不清晰,地方如何界定“僵尸企业”有较大的弹性,统计口径并不统一。一些地方已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了自己的目标,但值得注意的是,多省表示已经淘汰和未来淘汰的仍是“落后”产能。落后的产能实际上已经很少了,如何处置过剩但并不落后的产能需要更多的评价维度,让下面心知肚明。防止决而不明、行而不公而挫伤积极性,从而形成阻力。

第三,责任主体要清楚,建立国企“一把手”牵头的工作机制,让上层压力转化为中层压力。供给侧改革不能停在上层,流于表面,怎么解决中层动力不足,是当前棘手问题。供给侧改革必须将改革的重心下移,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领域,尤其要优先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因为,目前出现的“僵尸企业”,大多也是国有企业。不把重点放在国有企业身上,供给侧改革是很难向纵深推进的。国有企业具有计划性与市场性的双层特征,发挥政府对国企“一把手”的掌控能力,抓住国企“一把手”这个责任主体是重要的。现在国资委放权给集团公司,哪些是“僵尸企业”,哪些不是,就应该由集团公司定,而不是国资委来定。集团公司是处置“僵尸企业”的责任主体,企业是独立的法人主体,牵头的主要负责人也指的是央企的“一把手”。对这个“一把手”确定的职责要具体化,做到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才能让改革落地生根,防止决而不行、行而不实。

第四,利益机制要明确,以退为进,接受经济的周期,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最基础的东西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和各种模型,真正的经济理念简洁而辩证:接受了经济的周期性,周期性就会变得没那么可怕。退是为了进。退一步,积攒力量,再向前跨一大步。极度扩张之后必须修生养息,才能迎来新一轮增长。向“僵尸企业”宣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方面走出的关键一步。从经济发展新周期来说,2009年那一轮扩张性生产,也已进入产品更换与产能更换的周期。一手抓去产能,一手抓新产能,新旧两种动力结合是启动经济发展新周期的一种有效办法。

第五,部门措施要联动,革新利益协调机制,打“组合拳”,形成联合动力。现在,去产能不是一个行业、一个部门在做,而是一个国家在做。然而由于部门利益追求不同,利益关系纵横交错,对立和冲突也不可避免,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来协调各种利益矛盾,即利益协调机制。企业负担过重,很大程度上是政府行为造成的,这也是企业减负多年来成效并不显著的原因。对于企业也就是产品供给者,政府要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打出一套“组合拳”,要各部门来做。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组合,贯彻落实这五大政策,也要各部门来做。这种协调就是牵涉到多个部门。

第六,奖罚政策要有效,奖做事的,罚不动的,让部门、企业想干、肯干、抢着干。与以往普惠性政策不同,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专项资金,首度以奖补的形式发放,将对在人员分流安置“走在前面”“做得好”的地方进行奖补;另外,措施是在“呆账核销”“资产处置”等方面对金融机构“松绑”,有助于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参与产能化解工作。看来,大家关心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一方面要设立奖金和基金奖励地方政府去产能;另一方面需要在财政税收、公务员分级考核等方面作出政策调整。对考核结果先进的去产能企业在评先评优、表彰奖励时优先考虑,在分配财政与税收去产能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时予以倾斜。

第七,监管渠道要通畅,可督促、可检查、能问责,实行挂牌督导的监管。国务院国资委在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同时,把“僵尸企业”清理工作纳入监事会重点监督检查范围。强调要以攻关克难、动真碰硬的精神积极推进。按照务实管用、可操作、可检査的基本要求,一企一策具体安排。要挂牌督导、强化问责。定期跟踪工作进展,对处置不力的企业要在业绩考核和领导班子、领导人员综合考核予以问责。这是一种监管的创新。创新包括对去产能攻坚重视不够、工作不力或年度考核结果排名位于本片区末位的,由上级进行约谈提醒或诫勉谈话,督促整改。采取自查复查、随机抽查和综合考评的考核程序。对被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发现并查处去产能领域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或被媒体曝光、造成恶劣影响的,视情节轻重扣减考核得分。

第八,防治风险要有底线,化解矛盾有力度,减少社会动荡,为去产能减少后顾之忧。社会转型最突出的特点是异质性,期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部分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利益受到影响甚至损害的问题,进而引发他们的不满,造成利益矛盾扩大化和利益冲突显性化等态势。政法部门尤其法院要做好保驾护航,要拿出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手段和途径,着力化解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遇到的诸多突出性矛盾。政府运用公共权力来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安装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转型的“减震器”和深化改革的“稳压器”,即构建系统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企业家要增强去产能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风险监测防控能力,做到守土有责、主动负责、敢于担当,积极主动防范风险、发现风险、消除风险。

第九,考核评价有新说法,组织部门要站到前面来,通过新标准来调动干部结构调整积极性。既然是举国体制的事,组织部门要站出来,主动配合。政绩考核,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能够倒逼干部真去产能的举措,这是供给侧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招。企业破产退出现象的发生,意味着地区生产总值的减少、财政收入的下降、区域就业压力的上升。组织部门政绩考核由过去主要考核GDP,到如今考核速度变成了考核产业结构的改变、去产能工作成效,面对侧重供给的转移,组织考核标准怎么转移?是否要出台文件,明确将“去产能”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否可以按照“精准导向、分类评价、定性定量、激励约束”的原则,建立一套供给侧改革实绩考核体系。要让企业家们坐不住,要让他们知道,去产能、结构改革与全面建成小康同步,是他们向组织立下的“军令状”。

第十,发展价值观要更新,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坚决纠正,彻底摒弃。要让那些怕被指责国资流失的企业家明白,国企资产不流动,就流失。要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防流失,但不能以防流失为理由而拖延改革。更不能以以防流失为理由而拖延清理“僵尸企业”。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后果更糟糕、更严重,也更需关注。清理“僵尸企业”,要从清理“僵尸思想”开始。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是发展主题,去产能是突破口,清理“僵尸企业”是抓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树立新的价值观。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国企改革与供给侧改革要联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产权体制要为产业结构改革提供动力。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过程,特别是清理“僵尸企业”牵涉到大量产权交易。国企改革要为供给侧改革和整个“十三五”规划提供动力,提供改革红利。2015年,国企改革提出的投资运营公司、职工持股、混合所有制改革等等,很多事情还没有全面开展。要弄明白,国企改革是以产权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国企供给侧改革是以产业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改革。2016年,国企改革由单纯的体制改革向产权体制与产业结构二重奏改革转变。国企改革与产业结构的改革同步进行,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机制,既不能只强调国家的利益而忽视地方与企业的利益,只强调长远的利益而忽视眼前的利益,只强调精神的力量而忽视物质利益的作用,只强调政府的力量而忽视市场的力量,也不能像资本主义那样把个人眼前的物质的利益作为唯一的动力。只有努力动员和利用社会全部领域、全部主体、全部层面上的力量资源,才能构建一个新动力系统,使它集综合性、系统化、立体、统一为一体。用通俗的话来表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机制建设,是围绕“人”的一场变革,是另一种顶层设计。认识清楚是前提,分配公平是基础,明确责任是核心,落实监管是保障,奖罚分明是关键,评价考核是杠杆,思想变换是灵魂。

猜你喜欢

僵尸动力供给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供给侧”何以流行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阳光动力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动力船
僵大变尸身
僵尸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