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声景构成研究
2016-06-07徐荣荣雍振华
徐荣荣,雍振华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苏州拙政园声景构成研究
徐荣荣,雍振华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通过声音结合其他园林要素营造景观的不计其数。古典园林最大特点是意境的表达,注重人的心灵感受,其中的声景也是意境表达的产物。而声景观是现代人相对于视觉景观而提出的概念,正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重要切入点,文章试图从听者、环境、声音三者在构成声景观过程中的关系来研究拙政园声景构成,以期抛砖引玉,为现代景观声环境营造提供一些参考方法。
关键词:声景;拙政园;声音来源;声景环境;主观评价
1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概述
“声景”(soundscape)一词来源于“视觉景观”(landscape),强调人对于声音环境的感知与理解。1929年由芬兰地理学家Granoe提出,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作曲家R.Murray.Schafer重新定义声景的概念,慢慢普及于园林景观规划之中,其思想源于3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声音,环境,听者”,三者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声景环境[1](见图1)。从物理意义上的声音而言,声景是声音分贝高低,声源数量的问题;从声景所处环境而言,声景是自然环境,周边文化底蕴的产物;从声景的接受者而言,声景是可以给人美好的感受,触发人联想的[2]。
图1 声音、环境、听者
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除了给人提供美的视觉观赏感受之外,还注重人的内心情感体验,即意境的营造,这正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切入点[3]。而“声景”概念则为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研究引入切实有效的方法。中国古典园林中有很多以声音营造景观的案例,常见的有“雨打芭蕉”、“坐雨观瀑”、“雨打残荷”、“梵音钟声”、“柳浪闻莺”等(见表1)。这些声景的构成同样也脱离不开“声音,环境,听者”三个声景组成要素,文章通过听者、声音、环境三方面,对拙政园声景要素进行调查研究。
表1 声景案例及所处园林
2 拙政园声景现状
2.1外部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给人类文明带来不可磨灭的破坏”[4]。苏州作为一座古城,具有2 000多年的历史,而苏州园林堪称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而在现代城市的转型发展中,大量工业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原本沿江南水网布局的道路网显得异常拥堵,导致城市环境充斥着各种噪音污染,原本姑苏城安静悠闲的声音环境被打破。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东北郊,处于苏州市区内部。周边人流密集,交通拥挤。所形成的城市环境噪音同样影响到拙政园内部声环境(见图2)。园林外围声压级的提高和现代声源的杂乱侵入,干扰了人对园林声环境的认知与欣赏(见图3)。尽管苏州市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中开始意识到噪音的严重性,并采取一定措施,但对于园林内外部安静自然的环境已经无法恢复。
2.2园林性质转变的影响
拙政园取意于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牧羊酤酪,俟伏腊之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一句,全园以水景为主,安静闲淡,具有浓郁的自然风光。拙政园也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私家园林,是文人士大夫私人所有(见图4)。随着社会的发展,拙政园的园林性质由私家园林转变为一个公共园林,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见图5)。在国家法定假日期间每日人流量近万,平时也有近千人,园林环境中的声压级也相应升高,这样的性质转变直接导致园林原有内部声环境遭到破坏。
图2 南面入口处
图3 东面城市道路
图4 私家园林性质拙政园
图5 公共园林性质拙政园
3 拙政园声景构成研究
中国古典园根据声环境的形成不仅仅是声音自身的物质特性,它由周边的环境构成也受周边环境影响。声环境的评价除了与客观环境、声音本身有关,还要考虑到听者的主观感受,而且同一声音,由于受众的不同,其给人主观感受也会有差异。
3.1拙政园声音的来源构成
声音要素从声源的重要程度可分为背景声、信号声和标志声。中国古典园林中,声音构成很少有信号声类声源,因此本文对于拙政园内部声音构成从背景声、标志声两类进行研究。
3.1.1标志声
标志声是体现声环境特征的声音,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两类[5]。它作为园林中某一区域的特色声音而存在,形成该区域特有的声环境。有以风声、雨声、流水声等结合植物或建筑形成声景主题,如扬州个园之冬山,以风声结合墙洞营造寒冬氛围;也有以动物声音营造声环境,如鸟鸣声、蝉叫声等;还有人为的琴声、钟声、戏曲声、读书声等(见表2)。这些各有特色的标志塑造了不同特色的声景主题,且其中的标志音构成以自然声为主,人工声为辅。自然声是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声音的总称。在自然界中许多自然声源结合特定的环境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拙政园中有很多声景便是以自然声源为标志音。园中松风亭,取意于《南史·陶弘景传》:“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风起时,阵阵松涛之声传入亭中,怡然自得(见图6)。园中的留听阁,取意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秋雨淅淅沥沥,一人一窗,静听窗前池中雨滴残荷,怡然自得(见图7)。听雨轩同样也是以自然界中雨声为主题,轩前院中一湾池水、几叶荷花、数颗芭蕉。雨天静坐轩中,听雨滴淅淅沥沥打在不同的景物上所衍生出的声响,不亦乐乎[6](见图8)。中部的“雪香云蔚亭”,高居西岛之顶,远远望去一片苍郁,古树扑水,细流涓涓,正如亭上的那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说,树林中那片蝉噪鸟鸣声反而与这幽静的环境相呼应,更显岛上的幽静,同时,动物的鸣叫声也让人在园林中具有安全感,对于园林生态产生关注(见图9)。
表2 拙政园中自然声与人工声
人工声是指人为活动所产生的声音,园林是人活动的场所,人的活动声也是园林声景营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声是审美主体的情感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希求修养性情,寄托情思的需求而产生。人工声可以调节环境,促进人和园林的交流。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人工声常见的有钟声回迭、琴声悠扬、渔歌唱晚、戏曲悦耳等。而拙政园“海桐春坞”位于玲珑馆东北,是一座精巧素雅的小庭院。院中建筑两侧各有一小天井,分植海棠与翠竹,并皆与建筑前小院相连,院中依白墙置太湖石数块,配以海棠,环境幽静清雅,室内主人轻抚琴弦,琴音回荡于这小小院中,仿佛矗立的顽石,轻轻摇摆的海棠、翠竹在专心倾听琴声,音乐往往比其他声音更具表现力,与人的心灵直接交流[7]。
(资料来源:摹自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3.1.2背景声
在古典园林中,背景声是相对于标志声而存在,且作为标志音发生的背景,是园林或某一区域的声音基础。对于背景声的控制和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的风格特征。拙政园中“梧竹幽居”中风声、鸟鸣声,凸显景点的幽静,同时风掠过梧桐、竹子产生的声响形成区域特有的孤寂悲秋的氛围。
3.2拙政园声景环境营造方法
声景的构成,是在声景三要素的相互影响下而形成,自然环境构成要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声音的传播,并且使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古典园林中声景的营造,并不只是自然声、人工声等声源的单独传播,而是通过山、水、植物、建筑等园林要素与各类声源组合,因此在研究拙政园声景构成时要考虑对声环境的研究。
3.2.1植物类型与声景构成
古典园林中,植物是声景的构成很重要的部分,植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美观,而且要考虑各种植物搭配所能产生的声景效果。计成的《园冶》中的“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晓风杨柳,若翻蛮女之纤腰。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正是植物结合自然气象变化营造声景的案例[8]。拙政园内的植物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其中的植物种类约有85种,是苏州古典园林中植物种类最多的,如白玉兰、腊梅、梧桐、梅花、黄杨、芭蕉、枇杷、荷花、松柏等[9]。不同的植物在外力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声音,或悠扬雅致,或气势磅礴,别有一番韵味。拙政园建筑周边广栽芭蕉,如听雨轩处静听雨打芭蕉(见图10);山间亭畔遍植松柏,如中部东西岛,绿意盎然,降低外界干扰,形成隐蔽幽静的环境;河畔亭侧特植梧桐或竹叶,如园中“梧竹幽居”,梧竹结合风;水中植荷花,如“留听阁”,雨打残荷,细腻清脆(见图11)[10]。
图10 听雨轩与芭蕉资料来源:摹自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图11 留听阁与荷花资料来源:同图10
3.2.2地形营造与声景构成
计成在《园冶》相地篇中说,“凡结园林,无分村郭,地偏为胜……”,“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5]。这是古人对于营造园林幽静环境的要求。拙政园选址“不出郛郭,旷若郊野”,很好符合了相地的要求。如今,拙政园北部为居民区,西面,东面为城市干道,通行车辆,其中东面齐门路车流量较大,南部为入口道路,游客较多,周边环境较为嘈杂。但在造园之时,却布置了大进深住宅加以过渡,形成约100 m的噪声缓冲区,且实为闹中取静(见图12)。
图12 拙政园现状与周边环境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园内的地形营造也考虑到对于声景环境构成的需求。拙政园建园之初原本是积水洼地,在造园过程中利用这一先天优势,浚治成池,环以林木,形成了以水景取胜的拙政园。拙政园以水体为主体,山石环抱,同时水体也被分割成几个部分[11]。驳岸以湖石和黄石堆叠,凹凸相间,水流流通环回。风起时,清波缓缓拍打不同材质的驳岸,让游人有着不同的声音享受。而堆叠的假山,全园一共有7座,分布在水体四周并与之交融,或是重峦叠翠或是山谷嶙峋,既可以降低外部产生的噪音,形成中心水体安静的声景环境,同时也可以利用假山堆叠的山势,形成“高山流水”的景观。
3.2.3建筑形式与声景构成
拙政园建筑形式丰富,中部建筑密度较高,建筑空间曲折变化且趋于群体组合。建筑空间整体形成安静幽静的内封闭声环境,而各个景点建筑结合其他造园要素形成特色的声景空间。苏州古典园林以私家园林居多,其中建筑以院落围合空间为主,对外封闭,内部开放,拙政园也不例外。拙政园四周筑高墙,整体形成外封闭空间,与园外嘈杂的空间隔离。而园中建筑通过院落围墙、长廊等联系交错在一起,形成了大围墙套小围墙的套匣式空间,这样为园林营造了幽静的声环境,这种空间组合对于现在园林安静声环境的营造也提供了借鉴意义(见图13)。为了证实这种猜测的科学性,笔者采用环境噪音测量中声压级计量单位的测量方式,在拙政园的东、南、西、北四个外墙内侧,选择四个测试试点1、2、3、4(由于东部为后来增建,因此测试范围设为中西两区),在对应的外墙外侧同时设置设测点A、B、C、D,同时选取园内外封闭式院落(以海棠春坞、玲珑馆、听雨轩建筑群为例,可选取)院内东、南、西、北四个测量点a、b、c、d(见图14)。测量点均距地面1.5 m,数据收集为连续30 min采集的平均值,测试时间为早上7:30~9:00,中午11:30~1:30和下午5:30~7:30这三个时间段,对所测12个测试点进行观察和数据统计,并计算出各点的Leq值(即一段时间内的等效连续的声级),进而得出结果(见图15)。由测量结果可知,拙政园外墙内侧声环境的Leq较之外墙外侧声环境有着较为显著的下降,大约下降15.1~22.3 dB(A),墙外声环境较为嘈杂,园墙内侧趋于安静;而园中封闭式院落声环境较之园墙内侧Leq下降平缓(由于声源的不一致性,两者不宜做数据比较),整体声环境较为宁静,游人集散区域稍有嘈杂。
图13 套匣式建筑空间(资料来源:李乾朗《巨匠神工:透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图14 拙政园中西平面及测量点分布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拙政园建筑除了整体布局对于整体声环境产生影响,不同景点建筑也各具特色,梧竹幽居亭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在不同洞门可以观赏到不同的风景,在亭中看梧竹随风摇摆于圆框,听稀稀疏疏的声响涌入亭中;拙政园西部的卅六鸳鸯馆是主人宴会友客、听曲品茗之处。建筑内部呈拱状,可以反射声音,加强音效。琴音、戏曲音响起时,余音袅袅,绕梁萦回(见图16)。
3.3听者的主观评价
听者是感受声景的主体。园林声景魅力的体现,往往取决于能否引起听者的情感激发和理念联想。《人类的音乐》作者梅纽因说:“人耳难以想象的灵敏对我们的听觉与情感之间的复杂互动起着巨大的作用”。声景在园林中的作用不是我们轻易体会的,它不只是我们直觉上的好听或不好听,它可以与我们的情感共鸣,具有特色的声景可以使人触景生情,唤醒人们美好的记忆。
图15 拙政园内外环境测试结果dB(A)
3.3.1主观评价调查内容与方法
为了对拙政园听者的主观评价进行研究,在2015年3月对拙政园进行调查,在拙政园空间布局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问卷调查。(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在进行调查时对工作日和双休日分别调查,对一天中早,中,晚三个时间段进行分别调查,整理各个时间段调研数据,归纳总结。)问卷调查是对拙政园游客进行随机调查,为了保证调查对象对问卷的准确理解,需要提前对调查对象进行讲解。请游客在拙政园中活动时记录到所听到的声音,并对这些声音的好感度(见图7)以及声音与周边景观的协调度进行评价(见图18)并且谈一谈对这些声音的主观印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50份,有效问卷237份,有效率为4.8%。问卷采用7段式SD语义差异法[12]进行评价,分别赋值为+3、+2、+1、0、-1、-2、-3。利用好感度(协调度H=ΣPi/237(其中为第i个评价者对于某一个声景的好感度评价分值,i=1,…,237)[13],得到各种声音好感度并对主观评价项目进行得分计算,并根据各区域声景好感度和协调度评价绘制分布图(见表3)[14]。
图16 三十六鸳鸯馆建筑内部
图17 拙政园声景要素好感度七段式评价
图18 拙政园声景要素协调度七段式评价
表3 游客对拙政园声景要素的主观评价
3.3.2主观评价调查结果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让人体验自然、远离喧嚣的自然声,如梧竹幽居的竹叶沙沙声,雪香云蔚亭周边的鸟鸣声,听松风处风吹松涛声,东西岛溪涧潺潺流水声等,好感度与协调度都较高;对于能让人感到愉快而舒畅的人工声,人们也表示出了好感,好感度与协调度较自然声稍低。这与游客来拙政园的目的有一定关系,游客来拙政园是为了亲近自然,寻求一份悠闲宁静。因此,能满足人们需求的声要素会有较高的评价,给人的主观印象也是“自然的”、“舒畅的”、“幽静的”等较好的评价词;同时导游广播声,周边交通声,较多的交谈声等,这些又让人回到城市生活氛围的声音都得到了较低的评价,人们的主观印象也是“烦闷的”、“嘈杂的”、“杂乱的”等具有负面情绪的词。在通过对于拙政园声景要素的好感度与协调度的主观评价调查后,我们发现两者具有一致性,好感度较高的声景要素,协调度也较高(除了第三项和第四项,由于两者评价近似,导致协调度和好感度出现不一致)。所以,拙政园中声景要素的好感度与周边景观配置的协调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也证明了,声景营造不只是各个声源的构成,它更是整个景观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也受物质空间环境的影响。
但由于现在拙政园属于公园性质,并非私人所有,每天会有大量游客来访,来访游客所产生的脚步声、交谈声、导游讲解声等达到一定程度会对园林声环境产生影响。少量的活动声会使得园林声环境变得热闹、温暖,但活动声不断增加时,人们对于这些声音的好感度会下降,并且与拙政园整体环境不协调。
4 结语
综上所述,拙政园中声景营造是客观存在,且将园林声景融入整个园林中。整个园林环境自然、安静,人们对园中声景的好感度也较高。但较之现代声景研究中成熟的物理检测技术和数据统计的模式,拙政园中的声景构成显然是凭借造园者的经验把握。
声景的营造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便已产生,它融合在园林的造园理念中。然而在历来中国现代景观设计中更注重视觉的感受,对于声景营造大多停留在表面。通过对于我国传统园林声景的研究,可以为现代园林声景营造引入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SILVERS,JULIA RUTHERFORD.Professional event coordination[M].Hoboken,N J:John Wiley&Sons,Inc US,2004.
[2]陈星,杨豪中.园林中“声景元素”的基本特质及互动关系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4):125-129.
[3]程秀萍,裘鸿菲,周雯雯.声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2007(12):118-120.
[4]王俊秀.音景的都市表情:双城记的环境社会学想象[J].国立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2001(10):89-98.
[5]张道永,陈剑,徐小军.声景理念的解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1):53-56.
[6]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10-211.
[7] CAIN R,JENNINGS P,POXON J.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emotional dimensions of a soundscape[J].Applied Acoustics,2013,74:232-239.
[8]计成.园冶注释[M].2版.陈植,注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51-60.
[9]王金虎,蒋霞,王桃云,等.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J].安徽农业科学,2006(5):886-887,889.
[10]袁晓梅,吴硕贤.拙政园的隔声降噪功能研究[J].建筑科学,2009,23(11):75-78.
[11]张涛,王立强,姚建.苏州拙政园空间特征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4):39-41.
[12]庄惟敏.SD法与建筑空间环境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6(4):42-47.
[13]秦华,孙春红.城市公园声景特性解析[J].中国园林,2009,25(7):28-31.
[14]孙崟崟,朴永吉,朱文倩.城市公园声景分析及GIS声景观图在其中的应用[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27(4):229-233.
(责任编辑:卢文君)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of soundscape of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XU Rongrong,YONG Zhenhua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Abstract:In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 many scenic spots are form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 with other garden elements.The classical garden is characteristic of the expression for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people’s feeling, and the soundscape is the product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The viewpoint of soundscape is a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modern society based on the visual landscape, which is a significant research point in the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 soundscape.By introducing the concept of soundscape of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this essa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Garden from the relations of the sound source, the listener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formation of soundscape,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soundscape in th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Key words:soundscape;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sound sources; acoustic environment; subject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6)01-0071-06
[收稿日期]2015-05-12
[作者简介]徐荣荣(1991-),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