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拙政园历史沿革与分期考据
2021-03-16王守富何利华
王守富 何利华
WANG Shou-fu,HE Li-hua*
苏州拙政园由王献臣建于明代,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遗存,在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研究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我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范例。
现拙政园包括中部(主体)、西部(旧“补园”)、东部(原“归田园居”)3个部分,占地约4.8 hm2(图1),为苏州现存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从始建至今有500 余年历史。对于这样一座在历史、学术和技术上均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园林,从历史沿革进行认真考据,并进行合理分期,有利于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保护与研究。
图1 拙政园平面图
1 建造时间与规模
由于没有确切的历史文件记载和可靠的考古证据,拙政园开始建设的时间仅能依靠有限的文献资料进行推测。魏嘉瓒先生对前人著述中关于拙政园建设时间的论述进行了梳理:“自明末清初的徐树丕《识小录》说是‘正嘉间’,到之后的钱泳《履园丛话》、顾公燮《消夏闲记》、顾正涛《吴门表隐》、陈去病《五石脂》以及清朝、民国的苏州志书等等,说是建于‘嘉靖年间’”[1]219。在这些文献书籍中,徐树丕的《识小录》出现最早,最有可能接近真相,故可以得到拙政园是在明代正德至嘉靖年间建设,但时间跨度太长。不过,也可能是因为古代大型园林建设周期长,拙政园从正德年间开始建设,至嘉靖年间才建成。那么依《识小录》,拙政园始建于正德年间。刘敦桢先生的著作《苏州古典园林》中拙政园部分第1页的“注3”内容为:“按文征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君甫及强仕,即解官家处,所谓筑室种树,灌园鬻蔬,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者,二十年于此矣’,推算建园之始应在正德八年(1513年)。又依王献臣《拙政园图永跋》中‘罢官归,乃日课僮仆,除秽植楥,饭牛酤乳,荷臿抱瓮,业种艺以供朝夕、俟伏腊,积久而园始成,其中室卢台榭,草草苟完而已,采古言即近事以为名。献臣非往湖山,赴庆吊,虽寒暑风雨,未尝一日去,屏气养拙几三十年’,推算建园之始应在正德四年(1508 年)[应为1509 年]左右[2]40。”此项研究纠正了前人“拙政园始建于嘉靖年间”的说法,将拙政园始建年代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在正德四年或正德八年。魏嘉瓒先生认为王献臣在正德五年“丁忧”,三年间应不能建房,故拙政园始建时间应定为正德八年[1]219。这是他认为的数条理由中最有说服力的。但也不能排除正德四年建园的可能性。如王献臣正德四年建园,正德五年丁忧,按《唐律疏仪》中“父母之丧,法合二十七月,二十五月内是正丧,若释服求仕,即当不孝,合徒三年;其二十五月外,二十七月内,是‘禫制未除,此中求仕为‘冒哀’合徒一年”,实际守孝为2年2 个月,则从正德四年到正德八年,即使王献臣在服丧期间不进行施工,也可以有接近2 年的时间进行园林的整理、改造。按汪菊渊先生对王献臣的考据:“他在为政期间,贪婪、享乐,司空见惯,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大宏寺并不是废地,寺庙还在,庙里还有佛像与和尚”[3]812。按此品行考据,实不排除王献臣在居丧期间未停止拙政园建设,仅未在园中饮宴等。正德九年(1514 年)应为拙政园草成,园中饮宴,文徵明作第一首题拙政园的诗文《饮王敬止园池》。而后人多根据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落款“明嘉靖十二年”,将拙政园建成时间定位在嘉靖中期。古人确有完成某些引以为傲之事项后勒石作记的习俗,因此,极有可能是至嘉靖十二年(1533年),经不断增改,王氏认为园林已达大成,故邀好友游园,而文徵明亦作记。
在拙政园建成时,今东部是否属于其范围,现尚有争议。按“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4]的说法,原有的面积比现在苏州博物馆(原拙政园民居部分)和现拙政园的总面积都大,故从面积上看,现东园部分属于拙政园的可能性很大。刘敦桢先生认为:“明中叶建园之始,……当时范围约包括今日拙政园的三部分”[2]40。汪菊渊先生认为:“崇祯四年(1631 年),拙政园东部十多亩地荒废后,为侍郎王心一买去。崇祯八年(1635 年),建成‘归田园居’”[3]814。周维权先生认为:“拙政园……后来分为西、中、东三部分”[5]。这几位学者应是支持今东部原属拙政园范围的观点。另有学者支持东部原非拙政园范围的观点。陈从周先生认为:“如今东部新辟的园林,则又是从另一园—归田园合并过来的”[6]。童寯先生认为:“东临故为明季王氏归田园,已荡无一物矣”[7],“园西乃另一园林,原系满洲园[即拙政园]一隅”[8]。魏嘉瓒先生在《苏州古典园林史》中更给出了4 点推断支持此观点[1]216~217。但汪星伯先生在对拙政园进行修复重建时的考古发现,为东园归属盖棺定论。据汪先生手稿:“1956 年扩建时,因挖池取土,发现大片瓦砾,经过清理,地下出现了一座假山,原先堆叠在池心,而且从前水面很大,与中部也能通连,东边的界墙,就是建在瓦砾之上。这个情况和西部差不多。因此初步断定拙政园的原有规模应该包括中、东、西三部”[9]99~100。
据以上推测,拙政园草创于明代正德四年至八年,大成于明代嘉靖十二年。现东部、中部、西部原属拙政园旧址,东部很早就被分割出去,据魏嘉瓒先生考证,在1938 年汪伪江苏省政府占据拙政园时,归田园居和拙政园中间隔墙被打通,此后东部才又重新并入拙政园[1]215~216。
2 分期依据
对于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刘敦桢先生曾依规模、布局变化分为5 个时期: “王献臣所建之拙政园”时期、“康熙初年吴三桂婿王永宁据有今园之中、西二部”时期、“官产变民产”时期、太平天国阶段、太平天国以后[10]。此种划分确实对园林规模和布局变化作出了考虑,但作为历史沿革来说,其在历史的连续性上不够严谨。因此,笔者认为拙政园的历史沿革过程中有以下两点分期依据:
1)拙政园经历的时代变迁。拙政园自建园经历了明代、清代、民国直到建立新中国,每个时代或多或少对其产生了影响。
2)拙政园的景观特点变化。在500 余年历史中,拙政园几经朝代更迭,数度兴废,期间园林特点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些变化发生的时期也基本与历史变迁相一致。
表1 山林雅致时期历史变迁(1509—1662 年)
3 历史沿革分期的变迁
按以上依据,可将拙政园的历史沿革划分成4 个时期(表1~4),分别为明至清初的山林雅致时期(1509—1662 年),清代的繁复变迁时期(1662—1911 年),民国至新中国早期的破败毁坏时期(1911—1951年),新中国文管部门接管拙政园后的保护恢复时期(1951 年至今)。
3.1 山林雅致时期(1509—1662年)
此一时期以王献臣返乡筹建拙政园为始,以清康熙年拙政园充公为止。在该时期,拙政园保持了始建风貌—以自然风貌为主。虽期间园主也有更替,但仅为王氏、徐氏、陈氏,虽有修葺,然无风格之大变。大约历程如下:
1509 年(明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还乡,开始筹建拙政园。
1513 年(明正德八年),自觉官场失意的王献臣草创拙政园,得名于西晋潘岳隐居之典《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1532—1543 年(明嘉靖十一年至二十三年),王献臣之好友、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依园景绘成拙政园图31 幅,并各题以咏景诗,作《王氏拙政园记》,使当今人们得以窥王氏拙政园之原貌。约1543 年,王献臣去世后[1]225,其子赌博将园输予阊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之后徐氏在此居住百余年。
1631 年(明崇祯四年),刑部侍郎王心一弃官归田后购园东部荒地建园,于1635 年建成,名“归田园居”[1]214(即现拙政园东区)。1653 年(清顺治十年),清兵入据苏州后,拙政园被占为兵营和养马场[3]814,徐氏后人徐树启不得已将园售于海宁陈之遴。陈之遴得拙政园后,复加整葺,烜赫一时[1]225~226。拙政园的山林雅致时期大约150年,园林的设计与实施均按文徵明、王献臣之思想而成[11],后期园主虽有变动,但风格无碍。因而该时期的拙政园在保持渐远疏朗的自然风貌的同时,体现出当时文人士大夫创造理想之优游天地的愿景,和以自然为师的生活态度。
表2 繁复变迁时期历史变迁(1662—1911 年)
表3 破败毁坏时期历史变迁(1911—1951 年)
表4 保护恢复时期历史变迁(1951 年至今)
3.2 繁复变迁时期(1662—1911年)
此一时期,大体为清初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得到拙政园起始至清朝灭亡。王永宁得到拙政园后进行了大肆改建,旧貌已无法挽回。在此期间,拙政园经历了反复分合,园主频繁更替,公产、民居、官员园墅轮番更迭,被大肆建设与多次改拆,其繁复历程简略如下:
1662 年(清康熙元年),拙政园充公,被没为官产,圈封为宁海将军府,次第为王、严两镇将所有”[12]135。此后,为吴三桂之婿王永宁所得,并大肆改建,大改形貌。
1679 年(清康熙十八年),拙政园改为苏松常道新署,复四年新署裁撤,魏嘉瓒先生认为拙政园散为民居后,为王皋闻、顾璧斗所得[1]228。园之东部(即今中部)大约最早从1736 年归太守蒋棨所有[12]140。其对园进行了除秽翻新的大修,并更名为“复园”[3]815。园之西部(即今西部)归叶士宽,名“书园”[3]815。至此,拙政园呈三园格局。
1860 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克苏州,李秀成合拙政园中西两部分以建忠王府。到1863 年,王府尚未完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拙政园中部入官产,改为江苏巡抚衙门,西部归汪氏所有[3]815。
1871 年(清同治十年),江苏巡抚张之万将中部住宅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园林部分恢复拙政园旧称[3]815。
1876 年(清光绪二年),吴县富商张履谦购得西部(即书园),聘请画家顾若波等人修葺,更名为“补园”。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拙政园“加以修葺,首改园门,拓其旧制”[1]232。
此一时期前后约250 年,拙政园完全从最初体现高雅文人意趣之地,改变为官员、富商夸耀财富和附庸风雅之所,其园林风格从文人之雅致走向了世俗之华丽,追求人工创造、精致装饰。
3.3 破败毁坏时期(1911—1951年)
该时期大体以推翻清政府,成立民国为始,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保护、修复拙政园为终。这一时期国家多灾多难,战争频繁,拙政园有被利用、有被毁坏,而少有被保护与修复。整个时期,建筑、园林布局遭受前所未有之毁坏。其间历程简略如下:
1911 年,中华民国成立,八旗奉直会馆易名为奉直会馆。因会馆经济不佳,拙政园一度对外开放为游乐、吃茶、说书、唱戏的场所。之后,其曾先后被辟作时疫医院、戒烟所、区公所[1]233。
1937 年,日军轰炸苏州,拙政园受到大量破坏,远香堂破损,南轩被焚毁[9]7;同年作为临时收容所。
1938 年,陈泽民租用拙政园为伪政府办公处,并租补园,期间稍有修葺。陈群任伪省长期间,于补园建日式木屋一所(现盆景园处),接待日军将领、特务头目[1]234;并且,打通归园田居与拙政园之间的隔墙,此后废园归园田居归入拙政园[9]8。
1945 年,抗战胜利,拙政园伪省政府办公处瓦解。
1946 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借拙政园为校舍,中部为办公、教学之所及学生宿舍,东部为教工宿舍。补园(即西部)属张氏。
1949 年,苏州解放,社会教育学院迁往无锡,拙政园由苏南行政区苏州专员公署使用。
该时期前后仅40 年,但由于各种原因,这座古园几乎被彻底破坏,其土地虽有归属,但在这一时期却几乎沦为公产在使用。经过多次破坏与改变,拙政园彻底失去了明代文人之雅致、清代世俗之华丽,沦为了近乎民居的存在,失去了早先的艺术价值。此时的拙政园如人生之暮年,夕阳之余晖。
3.4 保护恢复时期(1951 年至今)
此一时期大体以新中国成立后文管部门接管拙政园为标志,开启了以修复、保护为主的新时期。早期由汪星伯先生主持的修复工作,为拙政园恢复到如今的规模格局和重现明清以来的园林风格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直到今天,拙政园的保护、修复和研究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园林工作。其历程简略如下:
1951 年11 月,根据中央关于保护历史文物的一贯指示,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文管部门立即延请专家名匠,希冀以原样加以修缮。1952 年10 月修缮工作竣工,11月6日拙政园中部与西部对市民开放。
1952 年下半年,市园林管理处成立,接手拙政园,并于年底再大加整修(汪星伯先生主持)。
1959 年下半年起,修建东部花园、新大门(现在的拙政园入口大门)、芙蓉榭、涵青亭、秫香馆等,于1960 年9 月完工。拙政园中、西、东三部正式形成当前格局。
1961 年3 月4 日,国务院公布拙政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号121)。在十年动乱期间,拙政园成为“破四旧”对象而被关闭,此后曾改名“东风公园”对外开放,倒影楼后改为儿童乐园。此间,园林工作人员未有损毁名园之举,并将古建文物妥善保护。
1979 年以来,对园内建筑、假山进行了维修,碑刻、匾额、楹联、家具陈设等陆续恢复。
近70 年来,通过相关部门与专家的不断努力,拙政园得到了有效的修复与保护,犹如老树之发新芽。虽与历史风格有些变化,但在恢复古风之理念下,拙政园中部、西部恢复了以华丽为主的风格,而东部景观则以现代公园的风格为主。
4 结论与不足
根据对前辈学者关于拙政园历史考证文献的梳理,拙政园的始建时期推断在1509—1513 年,于1533 年之前园主王献臣对园林进行持续建设而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环境。拙政园初建时即包括了当前的东、中、西三部分,且面积远大于当前的园林部分。根据拙政园经历的时代和园林形式变迁,可以将其历史沿革分为山林雅致时期、繁复变迁时期、破败毁坏时期、保护恢复时期4 个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事件作为起点,分别为:王献臣回乡营建园林、吴三桂之婿王永宁得拙政园、“八旗奉直会馆”改名“奉直会馆”、新中国文管部门接管拙政园。这样分期时间线较为清晰,可以为拙政园的考古、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由于历史文献对王献臣记载较少,且拙政园历经多次大变,故而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仅考证了拙政园的时间沿革,未对历史变迁中拙政园布局的变化进行考证与复原。今后应对每个时期的园林布局进行复原,更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2)拙政园始建时间仍为推测,无准确史料考证,应进一步进行考证。3)拙政园在清代由于多有分合,有较多的园主与归属关系,考证及论述不够详尽,应在未来的研究中详细考证拙政园清代历史沿革,形成更为清晰的时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