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科技学院设计教学中心及中庭周边地块改扩建方案设计
2016-06-07张康
张康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苏州科技学院设计教学中心及中庭周边地块改扩建方案设计
张康
(苏州科技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苏州215011)
摘要: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苏州科技学院(江枫校区)设计教学中心周边地块的改扩建实际项目进行解析,针对场地整合、玻璃中庭、内部空间和展览连廊四部分,来归纳项目中的设计手法,吸取改扩建过程中的实际经验,对本校未来扩建及改造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资料。
关键词:改扩建;功能;空间;衔接
有着30多年历史的江枫校区,是苏州科技学院最老的校区之一。校内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浓郁的学术氛围与人文情怀。近年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的招生人数不断扩大,加上校区位于市区内,用地紧张。因此,校内的教学空间相对缺乏,为缓解这一问题,学校对设计教学中心及周边建筑进行改扩建。改扩建与新建项目有着天壤之别,它在设计灵活性上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校园建筑在规划时,外观和色彩都被限定了很强的约束性。所以,此次的改扩建设计不是简单在建筑之间进行“加”、“减”,而应紧密的“衔”住建筑各个功能之间的关系。
1 建筑概况
设计教学中心是由最早的行政楼办公楼改造而成,并连接旁边的附属办公楼(共四层),现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建筑结构为砖混(局部框架),总建筑面积约为8 250 m2,层高3.6 m,共五层。建筑的南边是第二教学楼,二者与图书馆总图平面上呈中轴对称关系(见图1)。北面为早期的计算机房和阶梯报告厅,砖混结构,总建筑面积约为1 970 m2,层高3.6 m,共三层。
图1 校园总平面(局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改扩建项目的阐述
2.1融为一体的场地整合
“建筑坐落于一片场地之上,并因这片场地的唯一性变得独特,两者结合不可分割,共同存在,互相作用,这就是建筑的场所性”[1],场地的灵性源于和建筑的融合。改造前的设计教学中心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教学空间。要在现有的两座建筑之间加建新的建筑会带来红线范围、消防疏散、现状管线及结构基础安全距离等问题。而基地的东西两侧被校园道路所限制。因此,如何融合用地规模与使用空间的矛盾成为设计的难点。迫于此压力,设计者根据使用需求和教学特点,巧妙的运用过渡空间(连廊)将两栋建筑(设计教学中心和计算机房)“衔”接在一起,将功能空间相互贯通。同时,利用原有场地,增加半室外空间(中庭),缓解用地紧张的问题(见图2)。建筑的内部空间也随之调整,连廊部分同时兼顾交通与展览功能,计算机房的第三层改造为办公、教室等等。由此,连廊、中庭、教室等纵横贯通的室内外空间系统,为师生提供学习、互动、实践的教学空间。在这里,建筑被融入场地,强化了场地的教学气息,化解了诸多问题。
图2 鸟瞰图解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中庭分析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2“反造型”的玻璃中庭
隈研吾先生曾说过:“庭园在本质上是一个连续体,就地面本身,把它当做一个造型体来设计就是牵强的”[2],所以,庭园的设计因尽量避免造型体的出现。此次加建中庭受到严重的空间限制,若设计不合理则造成很强的压抑感。于是,设计者采用“反造型”设计手法(见图3),精巧的将中庭“衔”接在两建筑之间,而不是死板的塞入。首先,造型:考虑到在原有砖混建筑加建会造成荷载影响。因此,中庭采用独立桩基的三角桁架钢结构(跨度约为15 m),这种结构选型,占地面积小,造型轻盈,可避免出现狭隘的空间。其次,材质:考虑到中庭以后的使用功能(展览、评图、交流等),中庭的顶棚采用透明钢化玻璃。在保证内部的采光需求的同时,又使得空间更加开敞、明亮。抬头仰望,看到的只有轻盈的钢架与明亮的天空。最后,色调:黑白灰一直是校园的统一色调。中庭内的装饰与地面都采用偏向灰色的外墙涂料和地砖,就连原有建筑的外墙也改涂灰色涂料,以配合中庭整体色调。
图4 各层解析说明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3“匀质”的功能空间
“匀质”(Homogeneous)一词用于密斯的建筑研究,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多的是对其空间状态的定义,简单归纳就是由两个水平所限定、垂直面是透明玻璃的、从内外都能看透的、无阻隔的无柱空间[3]。设计教学中心主要的功能是满足各专业的课程要求来配套相应的设计教室、讨论空间及办公空间等。这就需要大量形态相似,但功能不同的空间。设计者针对此需求,并基于密斯所提出的“匀质”空间原理上对建筑内部的空间进行了改造,对原有距跨(3.6 m)为变量的“匀质”划分(见图4)。首先,将原有一层的数个办公空之间的纵向隔墙打通,形成一个多跨度的空间,作模型实验室,留出剩余的房间作展览及辅助房间。其次,将二、三层每隔三个跨度的房间合并作为本科生的绘图教室,每个绘图教室之间没有实际的隔墙和门,通过2.7 m宽的走廊进行衔接。便于各班级之间交流。最后,四至五层的使用空间由原有的1跨改造为1.5跨的方案设计教室,相比于绘图教室的开放性,这里的空间相对封闭,便于进行小组方案讨论。
2.4“留夹”的展览连廊
正如计成在《园冶·立基》中所说:“深奥曲折,通前达后,全在斯半间中,生出幻境也”,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这种设计手法被称之为“留交”,就是在园林建筑在建造之处,预先在厅堂斋馆等建筑的山墙或院墙之间所留的夹隙(见图5(a))[4]。其目的是将院内(建筑)空间进行过渡,这种“暗度陈仓”设计手法巧妙之处在与可以将空间之间进行融洽衔接,让人感受到空间好似在往复无尽的流动。加建的连廊就借用此手法,改造前的手工制图室与计算机绘图室在空间上脱节,如何将两者进行融洽衔接呢?连廊就起到了这个作用。连廊起讫于设计教学中心与办公楼西面山墙的咬合处至计算机房的门厅(见图5(b))。连廊从教学中心的侧边延伸至计算机房,“悄悄”地将内部空间引向另一个建筑空间。使用者在内部走动、参观时,蓦然回首,可以发现连廊链接着另一个空间,让人有出乎意料的奇趣。
改扩建后的新建筑与原有建筑之间互相融和,紧密衔接,空间在这里流动着。室内外的空隙被营造成多种行为与理性交织的校园客厅。师生在此学习、交流、游憩。空间的匀质性与多样性,让不同诉求的人,可以在此共享美丽的校园空间,学习、生活、交流变得平易而开放(见图6)。
图5 “留夹”示意图
图6 中庭建后实际效果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 结语
通过一个短暂的暑假(2015年7-9月),这项改扩建项目已基本完成。面积虽小,也未出于名师之手,但始终能感觉到设计者对方案投入地那份细心与关怀。文中的改扩建设计手法正是针对学院的校园文脉和现存的具体问题(用地紧张、不融洽、缺少衔接等)所提出的。无论是注重融合感的场地整合,还是别具一格“反造型”中庭和“匀质”内部划分,又或是借用“留夹”构思设计而成的展览连廊,对这些实际项目和设计手法的整理和归纳,希望能在未来校园建设的方案设计起到添砖增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庄惟敏.藏·空·导·变——建筑·场地一体化设计实践[J].建筑技艺,2015(2):38-47.
[2]隈研吾(日).反造型——与自然连接的建筑[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5.
[3]汤凤龙.“匀质”的秩序与“清晰的建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9.
[4]张家骥,张凡.建筑艺术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2011:50-51.
(责任编辑:卢文君)
Project design of surrounding land reconstruction of design teaching center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Ka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ST,Suzhou 215011,China)
Abstract:Through illust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ctual reconstruction project of surrounding land of design teaching center of 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feng campus).Based on the four parts of site integration, glass atrium, the interior space and exhibition gallery,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project design skill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hus provides design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our expansion and renovation in the future.
Key words:reconstruction; function; space; connect
中图分类号:TU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679(2016)01-0067-04
[收稿日期]2015-10-13
[作者简介]张康(1987-),男,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