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策略”在需求中凸现价值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实践与思考

2016-06-07魏顺洪

西藏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杏树列表梨树

◆魏顺洪



让“策略”在需求中凸现价值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实践与思考

◆魏顺洪

一、回顾策略,唤醒经验

【教学实践】

师: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现在老师给你3个条件,你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出示: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桃树每行7棵。)

生:桃树的行数+杏树的行数=一共的行数。

生:桃树每行的棵数×行数=一共的棵数

师:现在老师再给你2个问题,你又能想到哪些数量关系?

生: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一共的棵数。

生:梨树的棵数-杏树的棵数=杏树比梨树少的棵数。

师:看来大家三年级时“解决的问题策略”学得不错,那解决问题还有其它策略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体会。

根据编者意图,灵活运用从条件或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虽然是教学内容之一,对解决问题的答案进行检验与反思也是教学内容之一,但与列表的策略相比,也只能算是次重点,课堂上不能使用过多的笔墨。所以我课始安排4分钟的复习,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分析数量关系,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接下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主动运用这一策略。关于检验,这不是教材第一次提出来,也不是通过今天一节课学生就能养成自觉检验、自我反思的习惯和意识,检验反思的意识是一个长期关注与培养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尝试检验,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检验的。学生出现了两种检验方法:一是把问题当作条件反过来算;二是交换位置的方法重新算一遍。说明学生已经拥有检验的经验,需要教师做的,只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意识的培养。这个大约花了3分钟,目的是为了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经历、体验列表这一策略的价值。

二、感受策略,体会价值

(一)调整问题情境,产生整理条件的“需求”

教材例题原题是:“小芳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条件比较多,但还是按照桃树、杏树、梨树的顺序进行排列,学生很容易发现这样的排列规律。所以在试教的时候,不少学生认为这道题很简单,不需要进行整理就能解答。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对教材主题图进行了调整,把原题改为:“小芳栽了3行桃树、8行杏树和4行梨树。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桃树每行7棵。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如图1)

图1

【教学实践】(出示例题后,让学生轻声读一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感觉?

生:题目条件很多。

生:条件比较乱,不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的。

师:那你打算怎么办?

生:应该把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划出来。

师:你的意思就是根据问题来选择条件?

生:是的。

生:我觉得应该把条件整理一下。

师:也像他这样想的同学举手。(举手的学生在80%以上)

(学生独立尝试整理后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通过前三年的学习,已经具备解答简单三步应用题的基本能力,而且我们平时也指导学生,审题时可以划出重要的语句,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也并不少见。所以学生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不是很大,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整理条件的学习需要,自然也就失去了兴趣,如果强迫学生整理,学生的学习就变得被动,没有内驱力,还有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别谈“列表”策略的形成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了。

(二)关注资源与结构,优化列表整理的策略

列表对于学生来说很难吗?答案是否定的,从学生独立整理的情况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图2)。全班整理的情况大致分四类:第(1)类是把相同果树的信息放在一起,大约占15%;第(2)类是整理时出现了错误,没能把相同果树的信息对应起来,大约占5%;第(3)类按果树种类进行整理,还具有表格的雏形,大约占65%;第(4)类根据问题选择条件并整理,大约占15%。通过上面的数据说明,学生产生了整理条件的需求,95%的学生已经具有了整理条件的能力,85%以上的学生还画出了表格或表格的雏形。

但此时学生对列表整理的认识是感性的,怎样让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呢?可以通过有结构地展示学生的资源,也就是把学生出现的几种有代表性的方法一起展示在投影上(如图2)。然后通过观察与交流,别人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整理?交流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积极内化的过程。

图2

【教学实践】

(有结构地展示学生的资源。)

师:看了同学们整理的条件,你有什么想说?(同桌先交流)

生:第(2)种的整理有错误,应该是桃树每行7棵,杏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而且我认为还要加上“每行”两个字。

师:你们认为呢?

生:如果不加上“每行”别人会以为桃树3行有6棵。

师:第(1)、(2)两种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按果树种类整理的,但我更喜欢第(2)种,因为看起来比较清楚。第(1)种看起来比较吃力。

生:第(3)种也有问题,他漏掉了杏树的信息。

师:你们认为呢?(大部学生赞同,另有五六个学生举行急于发言。)

生:我是根据问题整理的。因为问题是“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和杏树没有关系?

师:这样整理可以吗?

生:我认为可以,因解决这个问题不需要用到杏树的信息!

师:看来我们也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条件来整理,还更能反映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

(教师揭示: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称之为——列表。)

不同的学生,原创性的思维是不一样。这些都是课堂教学的宝贵资源,哪些需要展示,怎样展示?教师要快速、准确地作出判断。这些资源利用得好,学生的体验便更深刻,如果利用得不好,不仅会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让学生感觉到无所适从。怎样的选择才最有效呢?

1.找出共性的东西,为教学目标服务

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对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整理解决问题所需要信息。当整理的方法没有进行比较的时候,学生一般会认为自己的方法好,因为如果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人否定,从心理上说任何人都不愿意。我们要想方设法找出共性的东西,肯定他们。一方面让学生享受一些探究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紧扣教学目标,体会对信息进行整理的必要性。

2.通过交流重新体验他人的思维方式

展示学生资源时,一般不要逐个展示。而是应该选择几种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他人的方法进行体验、思考和理解,其它方法中一定有与自己的想法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关键要体会到哪里不同,别人是怎么想的?这也充分发挥班级授课制的优点,使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帮助,形成一个学习团体。在学习团体的帮助下提升自己的数学思考,最终达到优化的目的。

3.引导观察比较、体会策略的价值

【教学实践】

师:回顾一下,刚才这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不直接解答,而要先列表整理呢?

生:原来的题目条件太多、太乱,列表整理后更加清晰。

生:我特别喜欢刚才的第(4)种,太方便了!

师:接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你准备看着原题,还是看整理后的表格?

生:表格。(异口同声)

师:这就是列表整理的价值!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整理后的信息与原来的题目进行比较,学生的体会就深刻了。一位特级教师在谈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时曾经说过:“‘策略’是教不会的,只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悟’”以上的过程,通过学生的广泛交流与教师的适时引导,相对比较科学、比较合理的方法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这就是“悟”的过程,“悟”出了列表整理的价值。

三、总结步骤,水到渠成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这是修订版教材新增的内容。虽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而且是教材第一次正式提出来。但学生对于解决问题的步骤并不陌生,经过三年多的数学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基本活动经验。再加上本节课刚刚经历的过程,要总结步骤的话,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所以在进行小结的时候,让学生交流说出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时,学生并不感觉困难。教师侍机出示投影(图3),所花时间不多,但教学任务完成得很好。

图3

通过这次“磨课”,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特级教师徐斌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中所倡导的“需要、过程、价值、思想”。策略要服务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学生要亲身经历策略的形成过程;使用策略的过程中体验到策略的价值。这才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之精华所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责任编辑:周朝坤

(出示:桃树和梨树一共多少棵?杏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猜你喜欢

杏树列表梨树
杏树
学习运用列表法
小气的梨树(下)
小气的梨树(上)
扩列吧
童年的杏树
小气的梨树
一棵杏树
列表画树状图各有所长
一棵杏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