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情感策略的教学与应用模式探析

2016-06-06盛永宏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情感策略汉语言文学专业

盛永宏

[摘要]后现代语境是目前学术理论界常用的名词,也是当下人类面临的生存境遇。情感策略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目前在中学的各科教学中应用较多,在各层次办学单位的英语教学中也得到广泛推进,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却鲜有先例,现将其放到后现代语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情感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证实后现代语境下情感策略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情感策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与应用;模式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15-03

一、后现代语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面临的问题与变革诉求

“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1870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那些据说是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之后,欧洲的一些学者如鲁道夫·潘伟兹(德)、奥尼斯(西班牙)等相继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用这个词来描述文学或文化上的一些现象,欧美的学者相继对“后现代”这个词进行论述。被称为后现代主义代言人的哈桑于1971年在《肢解的奥菲斯:走向一种后现代文学》中首次使用“后现代主义”来统称文学、哲学以及社会中的这种共同倾向。之后的论述中,对后现代的内涵分析并不统一,贝尔把后现代主义视为对传统的回归,而哈贝马斯则在科学、道德及艺术领域推动“交往理论”(即“没有限制的相互作用”)。

后现代主义内部的话语并不统一,至今对它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他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启蒙观念,否定关于真实世界的客观知识,否定语言或文本所具有的单一意义,否定人类自我的统一,它否定在理性探索与政治行为、字面意义与隐晦意义、科学与艺术及历史与叙述之间的区别,甚至否定真理的可能性。”简单地说,作为一种思潮,后现代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以法国为主的欧洲大陆崛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成为这个西方世界的主流话语,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影响到第三世界国家。后现代主义的定义我们无法下定,但它的一些普遍特征可以这样理解:第一,张举怀疑主义,特别是传统的一元论、绝对理性、单一视角等。第二,推崇多元化、差异和开放性。第三,倡导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消除彼此对立,实现和谐相处。

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与后现代思潮相伴成长的一代,他们一方面接受着传统的教育,遵守着传统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却不断地受到外来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对传统的价值、秩序、观念等进行质疑,在观念上逐步推崇多元化、差异性,倡导平等、和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接触的文学思潮、哲学流派更多,内心也更为敏感,对一元论、绝对理性也更容易进行质疑,更加强调平等、交流和对话。这为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的环境和对象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相应地要求教学模式进行更新,以便学生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正面、积极地接受学科知识内容。

二、情感策略的应用情况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人们进行社会性交流所需的一种主观体验。在心理学中,情感是指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或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的介入能直接影响教者与受教者的状态,在整个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国外“语言学习中的情感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了关注。”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它应用于第二语言的教学中:Moskowitz(1978;1994),Steviek(1990)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提出了语言教学既要注意认知又要注意情感,培养人的教育思想。Oxford(1990)、Arnold(1999)等学者也曾对语言教学中涉及的诸多情感因素及其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

相较于其他学科,国内的第二语言教学(外语教学)受到这些观点的影响更大。近几年来,一些外语教学研究者,相继开始重视情感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了情感教育心理学领域,探索“以情优教”(卢家楣,2002)的教学策略体系。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信心和态度等情感因素的重要性,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不良情绪,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同阶段的外语教学者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教学应用:陈芙蓉(2005)认为情感策略运用到英语口语的教学中,教学质量明显提高。王梅红(2006)认为四种有效的情感策略的应用可以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吕建丽(2007)认为情感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进而提高外语的教学质量。管淑华(2008)认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正确有效地运用情感策略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苏伟伟(2012)认为情感策略运用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可以激发学习英语的热情,树立自信心,并能够保证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另有一些学者开始全面探讨情感策略的应用、实践研究,卢家楣(2000,2001)认为发掘情感策略在物理、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和情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此后有些学者开始尝试着将情感策略应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如体育、数学等,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中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在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消极的情感阻碍内在潜能的发挥,而积极的情感则可以更好地适应外在的环境、发掘潜在的学习机能,情感策略的应用可以深入、持久地影响学习成效。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三、情感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实践探索

此项研究主要探析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情感策略的介入,使得学生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自信心、意志力也相应地得到增强。

(一)受试

受试是通化师范学院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四个班,他们的基础相似、学风、成绩都比较接近。并随机认定一、二班(合班)为实验班,三、四班(合班)为对照班。他们都由同一位教师上同一门文学类(比较文学)课程。

(二)材料

1.教学材料

实验班与对照班使用的教材都是201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比较文学》(第三版)。

2.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实验组的教师根据情感策略在教学中应用的内容及目的,并结合教材内容所编写的教案以及一些区别于对照班的各种教学材料,如问题的预设等。

3.测试材料

(1)情感测试:实验组的教师白行编制、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该表由10道相关问题组成,主要用于调查学生在当前环境下对外在事物的关注、对自我价值和周围事物的评价及由此引发的情感波动对接受课程效果的影响。

(2)成绩测试:取实验班和对照班在第6学期期中(实验前)和期末(实验后)的材料分析成绩和小论文写作成绩作为此种模式探析的检测标本。

(三)实验过程

对受试进行情感策略在教学与应用的测试是在2016年的上学期。实验组教师首先深入了解了受试的性别、年龄、个性特征、学习目的和认知方式类型等相关信息,之后基于对后现代语境下学生对外在事物的关注点、对自身价值和周围事物的评价两个方面,使用了对应于此种情况所编写的教案。目的在于探析受试使用情感策略后学习关注点的变化和对自我及其他事物的评价的改变,发掘提高自我认知度与提升学生分析能力协调发展的方法。

1.转移关注点

鉴于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到目前学生中关注比较多的是未来的工作或是非常功利性的事物。后现代语境下学生有如此集中的关注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关注点对于现在这个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沉重,致使部分学生在面对课程教学时表现出来的就是过于急躁,没有耐心,认为课堂所讲没有实用价值。面对这样的情况,在授课中将课程内容与教学心理学相结合,为学生讲解心理学的一些知识,让他们明确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关注点放到近期的具体知识的学习中,同时树立长远的目标,并认定现在的短期目标最终是为他们的长期目标服务的两者是统一的。同时,根据课程内容穿插一些具体实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时候会举一反三将其运用,提升学生对作品的实际分析能力。

2.重新评价自我和周围事物

后现代语境下,学生的价值观与以往学生有了明显不同,学生在评价自我和周围事物时呈现出多种状态,其中占大多数的是对自我的绝对相信与认可、对周围其他事物的怀疑。这样的心态与当代社会风气相关,充满了对传统价值的质疑,相应地体现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的不和谐、不认同,不相信,甚至有些虚无的味道。这种状态对于学习知识而言,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对教师所讲的不断地进行着质疑、反拨,这样的状态一方面可以说是时代的进步,学生多了质疑的精神,有利于科学的进步;但另一方面来说,学生在没有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上就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怀疑、批判,这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来说都是巨大的阻力。由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文化中的正向能量,并结合课程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张扬自我的同时也学会认同他人,并引导学生充满评价自我和周围事物。端正态度后,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比较容易的。

(四)实验结果

1.情感测试结果

实验前后分别用调查问卷来检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情况,结果发现实验班在运用此种教学模式后情感态度的转变上明显高于之前的测验,在关注点上呈现出对近阶段学习目标的转变,同时树立好长远的学习目标。在评价自我和周围事物时相对而言更为客观,重新界定了自我和周围人、物,甚至环境的关系。对照班的结果显示测试前、后变化不大。

2.成绩测试结果

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一共186人的第6学期比较文学的期中作业(作品分析)和期末作业(作品分析)进行对照,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分析能力提升明显,而对照班的效果有所提升,但不十分明显。

3.在教学中应用情感策略模式的学生的反馈

(1)关注点有所转移,学习重心明确

大部分同学对毕业后工作的走向、现在学习的重点比较明确,并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现今的就业现状,在行动上开始有的放矢,心态上相较之前有所改变,不那么急躁了,可以踏实地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日后的工作或学习做准备。

(2)重估自身及周围的人、事、物

大部分学生开始尝试重新评价自身及周围的人、事、物,在与其他同学、老师、校园内外的人的接触中,重新感知这个世界,并在具体的事情中重新评价自身的价值,那种绝对自我的、绝对自信的状态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比较客观地认知自我。同时,在与他人接触中,感受到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被肯定的事物、人际关系还是占主导位置的。这样的重估有效地改变了大部分学生的心态,可以他们更好地融入大社会,在日后的工作或学习中更客观地看待周围与自身的关系,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

四、实践探索后的结论

(一)实验班同学的2项情感策略水平相较之前有所提高,首先具体表现在对外在事物的关注点上不再完全受物质左右,能将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相结合,进行最切合实际的努力。同时,对自我及他人、他物的评价趋于客观,在自信的基础上逐步学会相信他人,世界没有想象中的黑暗,勇于融入社会,并以最佳的方式发挥自己的潜力,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对照班的变化不大。由此,我们可以说,后现代语境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接受适当的情感策略的介入后,对自身及外在事物的认知有所改变,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有助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

(二)在第6学期期末的论文写作(以作品分析为主)中,实验班的分析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班。在此之前,其他课程(如外国文学Ⅱ在第5学期开设)的作品分析中,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分析能力相似,没有明显差别。同时,实验班自身的纵向比较中可以看出,期末的作品分析能力要高于期中时的能力。由此可以说,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与情感策略在课堂上的应用息息相关,并能提高学生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在实验后的半年至一年中(第7、8学期),学生处于毕业论文的写作时期,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论文写作能力也有所差别,实验班的分析、综合能力更强一些。这说明情感策略的应用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由此我们说,情感策略的在后现代语境下应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对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很提高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

总之,后现代语境下,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会表现的更具独特性,对传统学科的认知度没有从前那么高。在心态上会受时代、社会风情的感染呈现出更多的焦灼、不安、自负、孤独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将情感策略应用于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发展进行适当的介入,协调自身的各种机能,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的同步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封丽萍)

猜你喜欢

情感策略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化多元视野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探析
事业单位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策略”探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探究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文化多元视野下吉林省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情感策略输入与人本化外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
让自主学习成为初中化学教学的常态化
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