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2016-06-06鲍鹏山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堂祠堂工具性

鲍鹏山

中国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

我们知道,每一门教育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实现某些教育目标,为此而赋予课程以某些功能。那么,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承担哪些教育使命,为此,应该有着哪些功能呢?

曾经,教育界对语文赋予了如同其他学科一样的单一功能,虽然在理论上,今天人们已经普遍认同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作为工具性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与考核,实际上还是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而对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则更多地理解为人文知识的记诵而非文化人格的构建。而且,即便如此,作为知识记诵的人文性内容,在教材中也非常稀薄,零碎而不成体系,枝叶而不及根本,不能呈现人类人文和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与价值。

但是,中国的语文课相较于欧美国家的语言类课程,必须承担更多的使命,应该有着更多的教育功能。这是由中国基础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

非常遗憾的是,从1912年蔡元培下令各级学校废除读经到今天,我们从事教育的人,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教育一线的老师们,在谈教育的时候,一直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中国教育的特殊性是什么?就是中国的教育是建立在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基础上的。我们有我们的文化传统,有我们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实现路径,我们信仰体系的载体和传播手段是经学而不是神学,是学堂而不是教堂;我们尊奉的是圣贤,而不是神灵,这是我们文化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不仅是能力的培养,更是心灵的养成

如果说,西方的国民教育是立足于学堂与教堂这样的“两堂”,在没有教堂的传统中国,我们其实建立了“三堂”:学堂、祠堂和中堂。乡村有学堂,宗族有祠堂,家庭有中堂。学堂里有圣贤,祠堂里有祖宗,中堂是五个大字:天地君亲师。这“三堂”撑起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信仰体系。

今天,宗族的祠堂已经荡然无存,乡村生活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模式,家庭中也不再有中堂,代之以电视。“三堂”中的两堂已经一去不返。而学堂中的读经教育,也代之以主要是以自然科学知识及其分类为主的各类课程,其中的语文课和历史课,也不再是经典的阅读,语文不读《论语》《孟子》,历史不读《史记》《汉书》。历史变成大事记,语文教材所选课文,更是水平参差不一,大多是短小肤浅的各类时文。即使有些经典片段的选入,主要也还是为了所谓文言文的学习。至于文化上的意义,因其无系统,也是单辞碎义、零杂无序、琐屑丛脞,这类文字根本不足以支撑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和信仰世界,不足以给受教育者提供基本的人类文明的熏陶。

为此,我们思考中国的语文教育,必须赋予它更多的使命,使之具有更多的功能,除了我们今天在实践中(包括教学和考试)特别强调和重视的语文的工具性,所谓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语文课必须传播传承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及其经典表述,必须有关于中国古圣先贤精神人格的传承和经典的学习,以此培育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建构精神人格,建立信仰体系。

基础教育的12年语文课,不仅是母语的培养,它还应该在整体设计上贯彻三个体系: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

猜你喜欢

中堂祠堂工具性
文化认同的场所因素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拆迁
我们的祠堂
向量的巧用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豫北中堂神像年画图式初探
中堂清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