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孜克里克第40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

2016-06-05陈爱峰

吐鲁番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经变禅定观音

陈爱峰

柏孜克里克第40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

陈爱峰

柏孜克里克第40窟壁画绘制于高昌回鹘时期,右侧壁如意轮观音经变主要是根据如意轮观音诸经绘制而成,同时融入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的传统题材十方佛、婆娑仙与功德天,又增添了若干新的题材。较之敦煌石窟的如意轮观音经变,内容更加丰富,有许多题材是敦煌所未有,如十大明王、释迦与弥陀组合像等。这些新增的题材彰显了宋代中原与高昌回鹘的佛教文化交流之密切,中原的佛经翻译和佛教实践为高昌回鹘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高昌回鹘佛教繁盛的源泉。该经变中山林禅定和月轮像,体现了修行者通过观想猴子等动物来收摄心猿,念诵如意轮陀罗尼咒,以心月轮观想入手,观想本尊如意轮观音及诸像,从而生发菩提心,证入初地菩萨终至成佛的美好愿望。从绘画风格来看,该经变融合了汉传佛教和龟兹画风,体现了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佛教艺术的多元化风格。

柏孜克里克第40窟 如意轮观音经变 高昌回鹘

柏孜克里克第40窟为长方形纵券顶洞窟(图版壹,1)。正壁上部残存壁画,中间是佛像头光与背光,之上为华盖,两侧图像模糊不清。关于这些模糊不清的图像,20世纪初德国探险家格伦威德尔调查时,尚能分辨出是几个摇铃的小鬼和飞翔的散花童子以及7行跪姿祈祷者*[德]格伦威德尔著,赵崇民、巫新华译:《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09~510页。,通过仔细观察,我们认为祈祷者应为菩萨。正壁下部现空无一物,格氏调查时,还残存70厘米高的底座,底座前部残存一大圆轮(格氏据此推测原来画面应为贝勒那斯说法图)*[德]格伦威德尔著,赵崇民、巫新华译:《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第512页。,左右两侧为供养人像。券顶绘10行千佛。门壁壁画脱落。前壁绘回鹘供养人像,模糊几不可辨。左侧壁壁画十分模糊,格氏记述主尊为观音*[德]格伦威德尔著,赵崇民、巫新华译:《新疆古佛寺:1905—1907年考察成果》,第511页。,整铺壁画描绘的可能是不空羂索观音经变。右侧壁为如意轮观音经变,壁画保存的也不太理想,但大致内容尚能辨识一二。

一、如意轮观音经变内容解析

右侧壁如意轮观音经变(图1)1、7、9、13、17、20、29描绘了群山内树木葱郁,猴子、梅花鹿、羚羊等动物自由徜徉,僧人禅定的场景,我们暂称之为山林禅定图。2、3、4、5、12、24、25、26、27、28为三面、六臂、六足呈忿怒相的神,他们头发向上竖起,并有骷髅装饰,头顶有坐佛,手中握有金刚杵、羂索、弓、箭、斧、短剑等物。6左侧残存1身天神,8为20身坐佛,10、18为10身坐佛,11为10身菩萨,14为4身双手合十的菩萨,15残存40余身供养菩萨,16为如意轮观音及眷属,19为10身比丘,21右侧残存1身菩萨(缺3身),22残存20余身供养菩萨,23为8身天神,左侧2身天神各有一侍者。

图1

图1-16如意轮观音具圆形头光,戴宝冠,冠内莲花上有一坐佛。头向右偏,眼睛微闭,神态安详。具六臂,手中持如意宝珠、莲蕾等物。披帛绕身,半跏趺坐于莲花之上。此莲花生长于一不规则的六边形水池中,长长的莲茎中部有四条龙,龙的两侧分别为婆娑仙和功德天,莲茎上部向两侧又开出四朵莲花,莲花之上有四身坐姿菩萨,菩萨被圆环围绕。此外,如意轮观音头顶有一大圆轮,圆轮两侧有两身坐佛,旁有榜题脱落(图版壹,2)。

这幅如意轮观音经变,内容极为庞杂,大体上来说有两部分组成,其一是如意轮观音及其眷属,其二是山林禅定(后文详述)。就第一部分而言,主要是依据如意轮观音类经典而绘制,同时又承袭了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的部分题材,如十方佛、婆娑仙与功德天。此外,也增加了新的图像题材,如释迦与阿弥陀组合像及十大明王像等。

(一)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

图1-16

在如意轮观音头顶有一圆轮,表示的是行者观想时的心月轮(后文详述)。月轮的两侧是两身结跏趺坐于莲花上的佛,旁有榜题,文字脱落。我们认为这两身坐佛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吾人固知,一切佛经均是由释迦牟尼佛宣说,如意轮观音类佛经亦不例外。《如意轮陀罗尼经》记述了释迦牟尼在鸡喇斯山与无央数菩萨集会时,借由观自在菩萨之口宣说如意轮陀罗尼。《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则记述了释迦牟尼在大雪山伽王那兰陀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万八千集会时,借由如意轮菩萨宣说七星如意轮秘密真言。由此可见,整幅如意轮观音经变主要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与赴会大众集会时,如意轮观音宣说陀罗尼等秘密真言的场景。如意轮观音是观音的诸变化身之一,他作为西方净土世界阿弥陀佛的协侍菩萨,主要职责是指引世间有情死后往生西方净土。壁画中的阿弥陀佛体现了如意轮观音救六道的终极归宿。

(二)如意轮观音的身形

如意轮观音的身形,在多部佛经中均有描述。唐代印度高僧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记载:

微妙大宝冠,顶上住佛身。一面愍念相,身相浅黄色。六臂两足体,左定按门山,左理执莲花,左定持金宝;右慧思惟相,右智如意宝,右慧持数珠。被鬘妙璎珞,袈裟天衣裳,圆光莲花色,安住大莲花,仰左跏趺右。*(唐)不空译:《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83年,第131页a栏。

金刚智译《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记载:

手持如意宝,六臂身金色。皆想于自身,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 第一手思惟,愍念有情故;第二持意宝,能满一切愿;第三持念珠,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持莲手,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六臂广博体,能游于六道。以大悲方便,断诸有情苦。行者如是观,坐于月轮中。*(唐)金刚智译:《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213页b栏。

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记载:

其菩萨形相造思惟之形。有六臂,其左上作金轮之手,中手执莲花,下手按山;右手作思惟相,中手执如意珠,下手执念珠。以右足以三十二叶莲花为坐。顶上有化佛,相好圆满而乘月轮,威光照耀如月中光。*(唐)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203页b栏。

如意轮观音作思维相(愍念相),身浅黄色(金色),头戴宝冠,冠上有坐佛(自在王)。具六臂,四只手分别持莲花、金轮宝、如意珠(宝)、念珠(数珠),另外两只手,一手支颐作思维相,一手按光明山(门山)。半跏趺(仰左跏趺右)以三十二叶莲花为坐。

观第40窟如意轮观音身形,与以上记载十分吻合。如其六手,左上之手持轮宝,左中之手持如意宝,左下之手抚山;右上之手持莲蕾,右中之手支颐,右下之手自然下垂,因壁画脱落,持物不明。

(三)如意轮观音眷属

如意轮观音的眷属,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记载:

内院……东面画圆满意愿明王,左画白衣观世音母菩萨;北面画大势至菩萨,左画多罗菩萨;西面画马头观世音明王,左画一髻罗剎女;南面画四面观世音明王,左画毘俱胝菩萨。是等菩萨宝冠珠璎耳珰环钏,天诸衣服种种庄严,坐莲花上半加趺坐。外院东面画天帝释,左右画诸天众围绕;南面画焰魔王(云阎罗王),左右画诸鬼母众围绕;西面画水天王,左右画难陀龙王、乌波难驮龙王及诸龙王众围绕;北面画多闻天王,左右画诸药叉众围绕;东南面画火天神,左右画苦行仙众围绕;西南面画罗剎王,左右画诸罗剎众围绕;西北面画风天王,左右画风天众围绕;东北面画大自在天王,左右画宫盘茶鬼众围绕;又东面画日天子,左右画七星天众围绕;又西面画月天子,左右画七星天众围绕;又西面画地天神,左右画诸药叉神围绕;又东面画大梵天王,左右画诸梵众天围绕;又西面画阿素落王,左右画阿素洛仆从围绕;又西门画始缚婆歌明王。是等天神各执器仗,种种衣服如法庄严半加趺坐。*(唐)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193页a-b栏。

此是如意轮陀罗尼大曼陀罗,分内外二院。内院有八大菩萨(明王),分别是圆满意愿明王、白衣观世音母菩萨、大势至菩萨、多罗菩萨、马头观世音明王、一髻罗剎女、四面观世音明王、毘俱胝菩萨。外院有十四天神,分别是帝释天、焰魔王、水天王、多闻天王、火天神、罗剎王、风天王、大自在天王、日天子、月天子、地天神、大梵天王、阿素落王、缚婆歌明王。这些天神各有属众围绕。

对比第40窟如意轮观音眷属,图1-14、21可能表现的是内院的八大菩萨(明王),图1-6、23可能表现的是外院的十四天神。由于壁画损毁太甚,加之榜题全部脱落,目前我们还不能确认所有的眷属身份。如,图1-11的十身菩萨,均残存榜题框,这说明他们是有明确名称的,其真实所属,值得探讨。再如,如意轮观音莲花坐下圆轮中的四身菩萨,只是普通的协侍菩萨,还是如意轮观音五尊的其他四尊呢,也不得而知。令人欣慰的是,经变画两侧的十身六足神,却能明了其身份,以下略说之。

(四)十大明王

具有六足的神,佛经上一般称之为六足尊。《胎藏金刚教法名号》中的六足尊为大威德金刚;《摄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经》中的六足尊为五方佛之无量寿佛的忿怒形,亦即自性轮文殊师利菩萨;《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有六足金刚明王,为八大明王之一;《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中的焰鬘得迦大忿怒明王有六臂六足,该明王为十大明王之一。那么,柏孜克里克第40窟的六足尊指的是以上哪一类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十大明王(图版壹,3;图1-3)。首先,大威德金刚的身形在《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描述为:“身作玄云色,遍身生火焰,执持诸器仗,六手身六足,坐于水牛上……执剑戟棒索,左持弓右箭……”*(唐)善无畏译:《大毗卢遮那经广大仪轨》卷中,《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1983年,第100页小写栏。大威德金刚六手六足,坐骑为水牛,但第40窟的六足尊并没有坐骑,显然不是大威德金刚。其次,如果说第40窟的六足尊是五方佛之无量寿佛的忿怒形,或者八大明王之一的六足金刚明王的话,那应该是五身或八身六足尊,而第40窟的六足尊有十身,则正与十大明王相合。

图1-21(八大菩萨之一) 图1-23(十四天神之一) 图1-3(十大明王之一)

十大明王名号,各经所载不一。法贤译《佛说幻化网大瑜伽教十忿怒明王大明观想仪轨经》(以下简称《十忿怒明王经》)中为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无能胜大忿怒明王、钵讷鬘得迦大忿怒明王、尾觐难得迦大忿怒明王、不动尊大忿怒明王、咤枳大忿怒明王、儞罗难拏大忿怒明王、大力忿怒明王、送婆大忿怒明王、嚩日啰播多罗大忿怒明王,施护译《佛说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以下简称《大教王经》)中为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无能胜大忿怒明王、马头大忿怒明王、甘露军拏利大忿怒明王、不动尊大忿怒明王、咤枳大忿怒明王、儞罗难拏大忿怒明王、大力忿怒明王、大明轮大忿怒明王、降三界大忿怒明王。十大明王的身形,也不尽相同,详见下表:

经名名号身形《十忿怒明王经》焰鬘得迦忿怒大明王光如劫火,身作大青云色。六面六臂六足身短腹大,作大忿怒相,利牙如金刚面各三目,以八大龙王而为严饰,虎皮为衣髑髅为冠,乘于水牛足踏莲花,须赤黄色有大辩才,顶戴阿閦佛,自在而坐,大恶相顾视,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左面白色齩唇,是妙吉祥菩萨化身。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复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无能胜大忿怒明王三面各三目六臂,身黄色,日轮圆光,广大照耀自在而住,以八大龙王为装严。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微有忿怒相,左面白色齩唇现大恶相。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复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如是观想而作成坏之相,顶戴阿閦佛。

经名名号身形《十忿怒明王经》钵讷鬘得迦大忿怒明王三面各三目八臂,正面笑容,右面大青色,舌相出外如金刚杵,左面黄色利牙齩唇,虎皮为衣。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迦那野,第四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持莲花,第四手执弓。观想如成坏相,能变化无数佛,顶戴阿閦佛。尾觐难得迦大忿怒明王大青云色。三面六臂,面各三目,正面笑容,右面白色,左面黄色作忿怒相齩唇。右足踏诸魔,左足踏莲花。右第一手执利剑,第二手执銊斧,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阿閦佛,具大神通。不动尊大忿怒明王眇目童子相。六臂三面各三目,作童子装严。正面笑容,右面黄色舌相出外上有血色,左面白色忿怒相而作吽字声。身作翡翠色,足踏莲花及宝山,立作舞势能除一切魔,遍身炽焰日轮圆光。右第一手执剑,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顶戴佛冠,是阿閦如来所化。咤枳大忿怒明王三面各三目六臂,顶戴宝冠冠上有佛。明王垂发,正面笑容,右面黄色颦眉,左面白色忿怒相齩唇。身青云色日轮圆光。左右二手结于本印,右第二手执金刚杵,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足踏莲花立如舞势。儞罗难拏大忿怒明王三面各三目六臂,正面青色作笑容,左面黄色,右面白色齩唇。身青云色,以八大龙王为装严,发髻青润,顶戴于佛,足踏莲花立如舞势。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日轮圆光,变化诸佛如云。大力忿怒明王三面各三目八臂,身作青云色,以八大龙王而为装严,炽焰遍身发皆竖立,目作大赤色顶戴阿閦佛。正面笑容,右面金色,左面白色齩唇,足踏莲花作大忿怒相,诸天怖畏驰散诸方,日轮圆光。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手执宝杖,第三手执剑,第四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骨朵,第四手执弓。变化诸佛如云。送婆大忿怒明王身大青色。以左右二手结于本印,右第二手执剑,第三手执箭,左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嚩日啰播多罗大忿怒明王身白乳色。六臂,右第一手执金刚杵,第二执金刚钩,第三手执箭,左第一手执羂索竖头指,第二手持《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三手执弓。作调伏一切阿苏啰相。

经名名号身形《大教王经》焰鬘得迦大忿怒明王六臂三面,执本部器仗,现大恶可怖,利牙而忿怒,现大黑色相。无能胜大忿怒明王大焰光三面,出现大笑相,有广大光明。马头大忿怒明王三面,作极恶步势,身赤如劫火,常所出光明,现大可畏相。甘露军拏利大忿怒明王身大炽盛光,及金刚火焰,现忿怒威光,作大可畏相。咤枳大忿怒明王三面三目,具庄严四臂。大力大忿怒明王三面,作怖三界相,调伏诸恶者,威光大忿怒。儞罗难拏大忿怒明王三面,利牙而外出,身出炽盛光,作怖三界相。不动大忿怒明王三面,现可爱善相,手持剑及索。大明轮大忿怒明王金刚三面,出光明炽盛,一字大顶相,作普遍变化。降三界大忿怒明王三面炽盛光,现广大怖相,最上智所持,禅定所出生,现最胜顶相,广大光明聚。

明王造像的出现,与佛经的传译密不可分。《大妙金刚大甘露军拏利焰鬘炽盛佛顶经》记载了八大明王:降三世金刚明王、六臂六头六足金刚明王、大笑金刚明王、大轮金刚明王、马头金刚明王、无能胜金刚明王、不动尊金刚明王、步掷金刚明王,分别是由金刚手菩萨、妙吉祥菩萨、虚空藏菩萨、慈氏尊菩萨、观自在菩萨、地藏菩萨、除盖障菩萨、普贤菩萨化现而来。该经是由唐代高僧达磨栖那所译,自此之后八大明王造像陆续出现。如,法门寺地宫、莫高窟天王堂、云南剑川石钟山石窟第6窟、大足宝顶山小佛湾9号毗卢庵的八大明王像。《十忿怒明王经》是宋代印度高僧法贤所译,此经译出后,催生了十大明王造像。如,大足宝顶大佛塆第22龛以及本文所论之柏孜克里克第40窟的十大明王像。

柏孜克里克第40窟的十大明王像具有断代意义。法贤原名天息灾,改名是在雍熙四年(987年),则十大明王像的产生必在是年之后。又第40窟出现回鹘供养人像,则石窟壁画的绘制年代应该在11世纪初之后的高昌回鹘时期。

二、山林禅定与月轮观想

第40窟的如意轮观音经变,令人瞩目的是行者在山林中禅定之像,这些行者均结跏趺坐于一个拱形的山洞内,有僧人装束的(图版壹,4;图1-13),也有世俗人装束的,由于壁画脱落太甚,仅残存9身。该经变中另一个令人瞩目的地方是如意轮观音头顶的大圆轮,细观圆轮内并未有佛像和其他图案,我们认为此大圆轮是行者观想时的心月轮。禅定的行者是如意轮观音修行的主体,心月轮是修行的法门。

图1-13

(一)如意轮陀罗尼与山林禅定

如意轮陀罗尼共有四个译本。一为实叉难陀的《观世音菩萨秘密藏如意轮陀罗尼神咒经》,唐天后久视元年译;二为宝思惟的《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陀罗尼经》,中宗神龙二年译;三为义净的《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天后代译;四为菩提流志的《如意轮陀罗尼经》。以上四译为同本异译,义净的译本由于文辞流畅简约,最为流行,菩提流志的译本最为详细。此外,关涉如意轮陀罗尼的译经尚有不空的《七星如意轮秘密要经》、《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观自在菩萨如意轮瑜伽》,宝思惟的《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金刚智的《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等。北宋仁岳、清续法对此陀罗尼作有《课法》和《略疏》。

如意轮陀罗尼位列“十小咒”第一,为僧人日常课诵之必须。义净译如意轮陀罗尼为梵汉杂译,由长咒、中咒、短咒组成。诵持此咒能令众生求愿满足,获大果报。具体来讲,有以下诸种利益:

是故先当除诸罪障,次能成就一切事业,亦能销除受无间狱五逆重罪,亦能殄灭一切病苦皆得除差,一切重业悉能破坏。诸有热病或昼或夜,或一日疟乃至四日疟,风黄痰癊三集婴缠,如是病等诵呪便差。若有他人厌魅蛊毒,悉皆销灭无复遗余。假使一切痈瘿恶疮,疥癞疽癣周遍其身,并及眼耳鼻舌唇口牙齿咽喉顶脑胸胁心腹腰背脚手头面等痛,支节烦疼半身不随,腹胀块满饮食不销,从头至足但是疾苦无不痊除。若有药叉罗剎,毘那夜迦恶魔鬼神,诸行恶者皆不得便。亦无刀杖兵箭,水火恶毒恶风雨雹,怨贼劫盗能及其身,亦无王贼无有横死来相侵害。诸恶梦想蚖蛇蝮蝎,守宫百足及以蜘蛛,诸恶毒兽虎狼师子悉不能害。兵戈战阵皆得胜利。若有诤讼亦得和解。若诵一遍,如上诸事悉皆遂意;若日日诵一百八遍,即见观自在菩萨……阿弥陀佛自现其身,亦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如经广说,并见极乐世界诸菩萨众,亦见十方一切诸佛,亦见观自在菩萨所居之处补怛罗山,即得自身清净。常为诸王公卿宰辅恭敬供养众人,爱敬所生之处不入母胎,莲华化生诸相具足。在所生处常得宿命,始从今日乃至成佛,不堕恶道常生佛前。*(唐)义净译:《佛说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咒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197页a栏。

概而言之,诵持如意轮陀罗尼可获得世间和出世间两种利益。在实叉难陀、宝思惟、菩提流志的译本中,对诵持如意轮陀罗尼所获利益述说更详,兹不赘述。

念诵如意轮陀罗尼需要特定的法式与仪轨。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中即有专门的一品述及该陀罗尼的念诵法:

当一切处若食不食若净不净,一心观想圣观自在相好圆满,如日初出光明晃曜。诵斯陀罗尼无有妄念,常持不间一无过犯,则得圣观自在现金色身。除诸垢障神力加被,心所求愿皆乞满足。*(唐)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190页a栏。

在这里,行者念诵陀罗尼必须与观想观音相结合,观想的“门槛”比较低,可以在任何地方,“若食不食若净不净”均可。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亦称:

凡诵此呪,不简在家出家饮酒食肉有妻子,但诵此呪必能成就。诵此呪人不须作法,不求宿日,不求持斋,不须洗浴,不须别衣,但读诵皆悉成就。*(唐)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202页b栏。

此种念诵陀罗尼的宽松条件,在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中发生了很大变化:

说修陀罗尼法门,求速出离生死大海,应须先入诸佛如来海会灌顶道场。受灌顶已,发欢喜心,从师亲受念诵法则。后于净室,山林流水最为上胜,建立道场安置本尊。修真言者面向东方,应以瞿摩夷涂拭其地,以白檀香磨为香泥,以用涂坛。或方或圆随意大小,而于坛上散诸名花,烧香灯明供养。取二净器盛满香水,安置坛中以用供养。行者澡浴或不澡浴悉无障碍,但当运心思惟观察。*(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203页c栏。

欲修陀罗尼法门,必须在清静之地设立道场,此清静之地最好是山林流水之处,这也是柏孜克里克第40窟行者选择在山林禅定观想的原因。

念诵如意轮陀罗尼时,需要配合各种结印。菩提流志译《如意轮陀罗尼经》述说了大莲花三昧耶印、解脱印、触护身印、漱口印、浴三宝印、圣观自在浴印、自灌顶印、着衣印、禁顶印、护身印、大护身印、被甲印、结坛界印、请召印、迎印、香水印、华座印、请坐印、除障印、供养印、求生印、根本印、大心印、数珠印、解界印,计二十五种法印。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述说了佛部三昧耶陀罗尼印、莲花部三昧耶印、金刚部三昧耶印、护身被金刚甲冑印、地界金刚橛印、方隅金刚墙印、大虚空藏普通供养印、宝车辂印、请车辂印、请本尊三昧耶降至于道场印、莲花部明王马头观自在菩萨真言印、上方金刚网印、金刚火院密缝印、献阏伽香水真言印、献莲花座印、普供养印、如意轮根本印、如意轮心印、心中心印,计十九种法印。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述说了根本印、马头观音护身结界印、马头大法身印、马头法身印、结界马头观音印、毘俱胝印,计六种法印。结印念诵如意轮陀罗尼,需要配合观想方能圆满。仅举一例,在《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中,有一种“护身之法”,即避除一切诸魔,不得近身。欲行此种“护身之法”,可以结根本印、马头观音护身结界印、马头大法身印、马头法身印和结界马头观音印,也可以结毘俱胝印,念诵陀罗尼。念诵之时,当忆圣如意轮菩萨形相永作依怙,同时,需要作画像:

若有众生诵此咒,应画像。其彩色中辄不得着胶,唯用熏陆香汁为胶。画像人受八斋戒。其菩萨形相造思惟之形,有六臂。其左上作金轮之手,中手执莲花,下手按山,右手作思惟相,中手执如意珠,下手执念珠。以右足以三十二叶莲花为坐。顶上有化佛。相好圆满而乘月轮,威光照耀如月中光。又右边画马头忿怒大明王像,威光炽然相好圆满,以上牙垂下。如上画像随意大小。*(唐)宝思惟译:《观世音菩萨如意摩尼轮陀罗尼念诵法》,《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203页a栏。

所作画像为如意轮观音和马头忿怒明王像,虽未明言作画目的,我们认为应是为了观想方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意轮观音“相好圆满而乘月轮”,这里的月轮是行者心中月轮的表象。

(二)月轮观想

月轮观,又称净菩提心观,是密教修行的基础法门。唐代印度高僧善无畏(637-735)始阐此观,《无畏三藏禅要》记载:

行者应当安心静住,莫缘一切诸境。假想一圆明犹如净月,去身四尺,当前对面不高不下,量同一肘圆满具足,其色明朗内外光洁,世无方比。初虽不见,久久精研,寻当彻见已。即更观察渐引令广,或四尺,如是倍增,乃至满三千大千世界,极令分明。将欲出观,如是渐略还同本相。初观之时如似于月,遍周之后无复方圆。作是观已,即便证得解脱一切盖障三昧,得此三昧者,名为地前三贤。依此渐进遍周法界者,如经所说名为初地……依此修习,乃至成佛,唯是一道,更无别理。*《无畏三藏禅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8册,第945页b栏。

无畏描述了月轮观的具体实施步骤及所能达到的成就。首先,行者需安心静坐,想像离自己四尺左右远的对面,有一轮明月,明朗光洁。其次,观想月轮渐渐扩大,从直径四尺大小,渐渐扩大三千大千世界。最后,出观时观想月轮渐渐缩小如初,收归自心。依此观想,便能见道明心,进入初地菩萨位,若常此修习,终至成佛。

继无畏之后,另一印度高僧般若(734-?)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也专门记述了月轮观的修持方法:

凡夫所观菩提心相,犹如清净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而住。若欲速得不退转者,在阿兰若及空寂室,端身正念结前如来金刚缚印,冥目观察臆中明月,作是思惟:是满月轮五十由旬无垢明净,内外澄澈最极清凉,月即是心,心即是月。尘翳无染妄想不生,能令众生身心清净,大菩提心坚固不退。*(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328页c栏。

该经提出“月即是心,心即是月”的观点,同时提出修月轮观可以使众生身心清静,最终得悟大菩提心。此种观点,在般若译《诸佛境界摄真实经》亦有详细论述,兹不赘述。

一切众生皆有菩提心,只是被尘世所遮蔽,若欲去除尘世的沾染,获得菩提心,就需要观想月轮。当然,菩提心本无色相,月轮之喻,只是使众生悟入菩提心的一种方便。初发心之人若无法于心中作观,可绘直径一尺六寸大的月轮,行者面对此月轮,观想己心亦如月轮。

月轮观作为密宗修观的基础,许多重要的修持法门,大都从观月论入境,或者将月轮观作为重要的观法,如意轮观音瑜伽修持亦不例外。如意轮观音瑜伽凡有二译,一为不空的《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二为金刚智的《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内容大体相同,译自同一梵本。该瑜伽修持,先述说行者修持所具备的条件,次说修持次第。具体而言,首先,行者选择修法场所,即山间及流水清静之阿兰若,面向西礼敬本尊如意轮观音和诸佛,尽心忏悔。其次,口诵密言,结相应的法印,同时作相应的观想。其观想方法有二,一为月轮观,二为轮字观。现举一偈略释:

次想尊口中,流出秘密言。分明成字道,五色光照耀。间错殊胜色,入于谕岐口。列心月轮中,莹如红颇犁。一一谛思惟,顺理随觉悟。住定而修习,入于阿字门。即入轮字观,皆遍观诸字……若如是修习,现世证初地。过此十六生,成无上菩提。*(唐)不空译:《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念诵仪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0册第210页c栏、第211页a栏。

上偈所述观想,分为两个步骤。(1)先观想从本尊即如意轮观音口中生出密言,此密言为如意轮陀罗尼小咒,然后想象密言诸字幻化为可以放射五色光芒的字道,进入行者口内,直至入心,列于心月轮中,并逐字思维觉悟。(2)观想阿字,再由阿字生出其它诸字,并一一观想。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柏孜克里克第40窟如意轮观音经变中的山林禅定和月轮,表现的就是行者于清静之山林内口念如意轮陀罗尼,通过月轮观想和轮字观想证入初地菩萨,乃至成佛一个过程。

三、绘画题材、风格及其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一)与敦煌和中原的关系

如意轮观音经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是敦煌,其次是四川和重庆。据樊锦诗和彭金章二位先生的研究可知:“敦煌石窟现存如意轮观音经变80幅,其中有壁画72幅,藏经洞所出绢、纸画8幅,其时代分别属于盛唐1幅、中唐12幅、晚唐19幅、五代32幅、宋代13幅、西夏3幅。”*樊锦诗、彭金章:《敦煌石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载古正美主编《唐代佛教与佛教艺术》,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6年,第132页。其眷属有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花菩萨、金刚藏菩萨、月藏菩萨、大清莲花香菩萨、大宝旃檀香菩萨、大清净雨王菩萨、大花树菩萨、大持菩萨、火光菩萨、星光菩萨、常供养菩萨、婆娑仙、功德天、龙王、金刚面天、地神、水天神、风天神、紫贤金刚、定厄金刚、赤星金刚、火头金刚、毗那夜迦、飞天、童子等*樊锦诗、彭金章:《敦煌石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第136页。。此外,如意轮观音经变多与不空羂索观音经变对称出现*樊锦诗、彭金章:《敦煌石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第137页。。四川和重庆有6幅如意轮观音经变,有眷属者2幅,其中1幅眷属多达43身(大足北山149号),眷属有观音、白衣观音和诸天神等*樊锦诗、彭金章:《敦煌石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第136页。。

相比敦煌和四川、重庆的如意轮观音经变,柏孜克里克第40窟的经变画,其题材更接近于敦煌。如敦煌石窟中如意轮观音下方两侧常常绘制婆娑仙和功德天(或大辩才天女),此二眷属被柏孜克里克第40窟所继承,绘画风格也非常接近。与此同时,第40窟的如意轮观音经变也出现了敦煌石窟中没有的新的绘画题材,如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十大明王等。这些新的绘画题材的注入,首先与宋代的佛经翻译是分不开的。吾人固知,唐代国力强盛,佛教文化交流频繁,大批印度高僧来华,中土僧人也纷纷前往印度取经,在此基础上,朝廷设立专门的译场翻译了大量的佛经。后来,由于唐武宗灭佛,加上国力的衰弱,佛经翻译中断,佛教发展停滞。直到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朝廷专门设立译经院,恢复了佛经翻译事业。新的佛经被陆续翻译,为佛教造像注入了活力,十大明王造像就是典型的例证。十大明王及其具体名号,出现在北宋印度来华高僧法贤翻译的《十忿怒明王经》和施护翻译的《大教王经》,随后就出现了大足宝顶大佛塆第22龛和本文所讨论的柏孜克里克第40窟的十大明王造像。

新的绘画题材的出现,亦与宋代佛教实践和佛经注疏密不可分。如意轮观音经变中出现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的组合像,仅见于柏孜克里克第40窟,其突兀的显现,并非高昌回鹘当地画师的心血来潮之作。北宋天台僧仁岳所著《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是对《如意轮陀罗尼经》的阐释,该《课法》记载:

应知诵呪之前,须于静室摄心观想,次入道场作礼供养。所说(设)形像正须西向,亦不作坛当敷床座。以为三级,上级置于法宝即是所持陀罗尼,经左安释迦像右安弥陀像,中级唯安观自在像。左右或华或灯,下级唯列供具而已。*(北宋)仁岳:《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乾隆大藏经》第135册,中国书店,2007年,第720页a栏。

念诵如意轮陀罗尼咒之前先在净室摄心观想,再设道场礼拜供养。道场分上中下三级,其中上级安置陀罗尼经,左右设释迦像和弥陀像。由此可见,柏孜克里克第40窟如意轮观音上方的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组合像,是有其渊源的。《课法》又载:

流志所译广明坛法分为二院。内院当中心画如意轮观自在,东面画圆满意愿明王,北面画大势至等;外院东面画天帝释,左右画诸天众等。今不依之,而于道场但安法宝并释迦弥陀观音之像……盖诸佛所师所谓法也,故置之上级释迦为娑婆之主,弥陀为观音之师。故左右焉菩萨居次级之中,亦不失其正也。*(北宋)仁岳:《观自在菩萨如意轮咒课法》,第727页a栏。

由此可见,如意轮观音道场设置释迦像和弥陀像,与经文所载坛法不合,是中土僧人的创新。这种新创的题材是如何传入到高昌回鹘呢?当然有许多途径,如中土僧人来到高昌回鹘,进而传授道场设置法则,亦或是高昌回鹘僧人游历中土,学习了此道场坛法,回去后传习之。不管是哪种途径,均反映了宋代中原与吐鲁番的佛教文化交流之事实。

(二)与龟兹的关系

柏孜克里克第40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的绘画风格是多元化的,既有敦煌汉传佛教画风,又有龟兹画风。前者表现在如意轮观音及其眷属的绘制上,一望即知,可熟视而无睹也;后者表现的突兀别致、细巧精心,令人瞩目。山林禅定图中,描绘了许多动物形象,如猕猴、梅花鹿以及熊等。这些动物往往被安放在菱形的方格内(图版壹,5),显然是受到龟兹菱格画的影响。此外,山林禅定图中山峦的画法和树木的表现手法也与龟兹壁画相同,树木如同没有打开的伞的形状(图版壹,6、7),表意大于写实,起到点缀画面的效果。

山林禅定图中的一些动物,如猴子还被描绘成举起石头准备往下砸(下方有禅定佛)的模样。这让我们想起“水牛王本生”的故事,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水牛经》记载:

一时,佛游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佛告诸比丘:“乃昔去世有异旷野闲居,彼时,有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彼见水牛之王与眷属俱,心生忿怒,兴于嫉妬,便即扬尘瓦石,以坌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西晋)竺法护译:《生经》卷四《佛说水牛经第三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454页c栏。

此处的水牛王是为释迦牟尼的前生,猕猴因见水牛王与眷属和睦相处在一起,心生嫉妒,谩骂毁辱,并用瓦石投掷水牛王,水牛王则默然受之。但山林禅定图中的画面显然不是“水牛王本生”,理由如下:(1)举起石头的猴子与禅定佛不属于同一绘画层面,禅定佛在如意轮观音上方两侧,左右各10身,表现的是十方佛。(2)山林禅定图中没有水牛,若是表现“水牛王本生”,禅定佛应该被描绘成水牛王。

山林禅定图中,画师巧妙的利用了猴子和禅定佛这两个绘画元素,意在表现猴子的不良习性,如“水牛王本生”中猴子的易怒和嫉妒心理。事实上,在佛教经典里,猴子常常作为反面“教材”的譬喻故事而出现,如《中阿含经》记载:

一时,佛游王舍城,在竹林迦兰哆园。尔时,瞿尼师比丘亦游王舍城,在无事室,调笑、骄傲、躁扰、喜忘,心如猕猴。*(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册,第93页c栏。

在这里,猕猴被形容成为爱讥笑他人、心性骄傲、性格狂躁、丢三落四的代表者,来譬喻瞿尼师比丘。那么,在山林禅定图中猴子的作用又是什么呢?又,山林禅定图中不仅有举起石头欲砸佛的猴子,有的猴子甚至被描绘成在山洞中坐禅的模样,这又是譬喻什么呢?

我们注意到克孜尔石窟的本生和因缘故事画中,猴子是常见的题材,且常常与禅定比丘一起出现。如克孜尔第34窟主室券顶西侧壁、第224窟主室券顶东侧壁的六种众生譬喻图,其中的六种众生是指狗、鸟、蛇、野干、失收摩罗、猕猴,佛经中以六种众生譬喻人的六根,要求修行者要收摄六根,精勤修习。克孜尔第77窟有两幅禅观图,画面中有蛇、鸟、猴子和禅定的比丘,这些动物均是比丘禅观的对象,尤其是猴子表现的比较突出,有山中奔走并回头观望的,亦有凝心坐禅的。于此,李静杰先生认为:“猕猴习性活跃、放荡不羁,因而被选择为修行者慑服心性的代表。猕猴从奔走到坐禅,正是修行者收敛六根,深入禅定的写照。”*李静杰:《龟兹石窟壁画精进力比丘本生与六种众生譬喻图像内涵分析》,载新疆龟兹研究院编《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210~211页。李氏所论甚当,正如《增壹阿含经》卷四《一子品第九》记载: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则,心回转疾。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当作是学。”*(东晋)瞿昙们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62页c栏。

《菩提资粮论》卷五亦载:

于中修定比丘,心思惟时专意莫乱,若心离境即应觉知,乃至不令离境远去,还摄其心安住境中。如绳系猿猴系着于柱,唯得绕柱不能余去。如是应以念绳系心猿猴,系着境柱,唯得数数绕于境柱,不能余去。*(隋)达磨笈多译:《菩提资粮论》,《大正新修大藏经》第32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年,第534页b栏。

综上所记,柏孜克里克第40窟禅定图中举起石头砸佛的猴子、山洞内坐禅的猴子,均是修行者禅观的对象。修行者通过观想,降服像猴子一样骄慢、自大、嫉妒和不专定的自心,最终达到禅定的境界。此种禅观修法,是龟兹小乘禅法的延续,与大乘发菩提心的月轮观结合后,实现了小乘禅法的大乘化,形成较为完整的禅观修习次第。

四、结 语

柏孜克里克第40窟右侧壁的如意轮观音经变,主要是根据如意轮观音诸经绘制而成,同时融入千手千眼观音经变中的传统题材十方佛、婆娑仙与功德天,又增添了若干新的题材。较之敦煌石窟的如意轮观音经变,内容更加丰富,有许多题材是敦煌所未有,如十大明王、释迦与弥陀组合像等。这些新增的题材彰显了宋代中原与高昌回鹘的佛教文化交流之密切,中原的佛经翻译和佛教实践为高昌回鹘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是高昌回鹘佛教繁盛的源泉。从宗教修习角度来看,该经变中山林禅定和月轮像,体现了修行者通过观想猴子等动物来收摄心猿,心专则可念诵如意轮陀罗尼咒,以心月轮观想入手,观想本尊如意轮观音及诸像,从而生发菩提心,证入初地菩萨终至成佛的美好愿望。从绘画风格来看,该经变融合了汉传佛教和龟兹画风,体现了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佛教艺术的多元化风格。

高昌回鹘时期,除了上述经变外,如意轮观音图像尚存在于柏孜克里克第14窟和第17窟,以及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出自高昌故城的绢画(III533)中。虽然绢画上的图像已损毁殆尽,所幸的是残留的发愿文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发愿文用回鹘文书写,森安孝夫和皮特·茨默先生对其进行了释读,内容如下:

此时,一个神圣的月份、令人满意的日子、可选择的好时刻——幸福的鼠年三月十三日,我Namor,一个俗家弟子,和妻子Kiušun一起怀着敬信三宝的坚定的心日夜思索:生命是短暂的,财富也是暂时的,我们无法延长生命,也无法使财富永存。既然如此,何不涤荡我们的灵魂,使生命得以永生。

我们惶恐地请得了这幅如意轮观音像,这一善举和善果,我和妻子以及亲爱的孩子Qutluγ Sïngqur,dgü Sïngqur,Oγul Sïngqur,QutadmïšAlp Sïngqur,哥哥Alp Yegän,儿媳Yumšaq等,都很高兴,因为它使我们免于现世的疾病、痛苦和危险的困扰。尤有进者,我们还将此善举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及其亲属、儿子和女儿的的亲属,使他们不堕邪恶之道(即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再生于兜率天宫。通过这份善举和善果,让我们礼敬未来世的弥勒佛。(让我们)用阎浮檀金装饰弥勒佛庄严的身躯。当我们老去时,可以脱离生死轮回之苦!所有五道内存在的遭遇(将会消失)!*Takao Moriyasu,Peter Zieme,Uighur inscriptions on the banners from Turfan housed in the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Berlin, Chhaya Bhattacharya-Haesner,Central Asian Temple Bannners in the Turfan Collection of the Museum für Indische Kunst,Berlin,2003,Berlin,p.463.

Chen Aifeng

*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石窟寺研究”(项目编号:14ZDB054)、2012年吐鲁番学研究院课题“柏孜克里克石窟内容总录”(课题编号:TX2012-010)阶段性成果。

吐鲁番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经变禅定观音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莫高窟晚唐经变画乐器内容比较研究——以第18、12窟与第85窟为例
《坛经》中“人”的生存意义
图像·历史·信仰——五个庙石窟第1窟弥勒经变研究
平天湖,禅意的水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弥勒经变考
论佛教禅定与儒家静坐工夫之异同
莫高窟第98 窟《维摩诘经变》新探
藏传佛教艺术中的十一面观音研究——兼论千手千眼观音
自己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