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职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整合思考
2016-06-04谢敏杨俊
谢敏 杨俊
[摘要]当前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仍沿袭传统的以学科普遍知识为基础与导向的“综合人才”模式。强调书面评价,强调对学科系统知识的掌握程度,强调学生“静态”的学习模式,造成了艺术类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长期貌合神离、二元分裂的现状,造成艺术类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结合艺术类高职院校的特点与自身实际,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方案,摒弃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艺术教育观念,厘清了影响教学改革的基本理论问题,坚持社会职业或岗位群与职业教育所设置的相应专业相结合的“一体化”,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探索出适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的、体现艺术类高职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职业;人才培养;层次;分工;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15-03
对于职业教育的目的,历来学者对它的理解分歧颇多。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个类型是以教育为本位出发,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教育对象是人,出发点是人,根本目的也是人。所以教育的根本任务就应该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来进行。职业教育只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亚类型,不能因为教育的职业性而偏废“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总目标,提出“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终点”,“教育本身就是目的”等说法。另一类型从社会本位出发,从人的具体生存方式的角度,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职业自身的不断进化,社会分工也不断地分化和整合,职业生活在人们社会生活中逐渐成为居于首要地位的实践活动。职业这种社会劳动形态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社会性,成为综合反映着社会成员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指示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对职业的认同、追求和尊重已经升华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述两种类型,从方法论的视角来看体现出的是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观念的相对疏离性,那么,到底什么样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观念是合理的、可行的?职业教育目的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无意去探讨职业教育目的的内涵,只想从一所艺术类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办学实际中凸显出的关于职业教育问题与应对方式,来思考我国职业教育目前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以达到改进和完善职业教育目的之目的。
一、社会艺术职业多层次分工是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主体
社会艺术职业教育直接参与社会整体分工定位体系,几乎是任何一所艺术职业学院在发展高等艺术职业教育实践中所不能回避的一种必然社会趋势与要求,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与艺术职业教育共同构建的艺术产品或服务产、学、研合作一体化机制,体现出的是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与社会各类职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否则,就失去了艺术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昆明艺术职业学院依托自身28年来的发展经验,结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实情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于2011年与地州职中联合办学,并在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进行应用型本科(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先行先试的探索,创新出一条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科型单一培养模式的旧格局,为大量培养设计、管理、演艺服务第一线的紧缺高级人才探索一种新模式,开辟一条快速通道,以满足社会职业多层次分工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
事实上,任何一种定型的文化艺术,都是一个包含多层次职业贡献的集合体,文化艺术产品(服务)尤为如此,这其中既需要中、高职承担,也需要高职本科承担。例如,《云南映象》中主要演员尤其是领舞者,就需要具备较高艺术文化修养与底蕴的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演员来承担,才能将《云南映象》原有的文化意义精髓传递出来。学院在设置专业前,注重分析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充分发挥社会、政府、企业、学院、学生、学生家长等方面的作用,不断分析市场、认识市场、占领市场、开拓市场,对社会急缺的人才形成前瞻认识,学院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干,按照工作或生产过程组织教学,强调培养目标的岗位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就业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二、社會职业梯度(不同行业岗位层次)分析确定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现代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既有共通之处,又有不同的标准。如果把不同专业及方向称为职业教育专业的横向划分,那么,社会职业梯度(行业岗位不同层次)对人才的要求必然还有纵向的要求,这就是社会职业梯度即层次上的要求。艺术职业教育要明确培养目标,就必须表现在横向的专业与方向的划分和纵向的层次水平划分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学院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承担主体,对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有着明确的目标和认识,提出了在“艺术”上求特色,在“职业”上求发展,在“艺术”与“职业”的结合上求进取的办学思想,在办学和教学体制上创新机制,把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整合为一体,搭建起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人才培养“立交桥”,以满足艺术类社会职业梯度对不同人才的实际需求。学院与省内民族文化丰厚、旅游与文化资源相对发达地区的职中共同建立起“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基地”,以便双方整合智力、教学、专业、课程资源,共同为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支持,对于有意愿、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吸收他们进入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进行深造,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各演艺团体正面临着演职人员队伍更新快,结构不稳定等危机和困难,学院将人才培养放到演艺实践的真实环境中,这样既锤炼了学生,又能够切实保证各文化产业演艺队伍的稳定性和年轻化及演出质量的提升。考虑到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性,学院还把校外实习基地(厂)设立在各地州每年节庆活动的舞台上,面向地州实行演职人员一体化的订单式培养。通过这一机制,形成人才培养、教学实训、资源整合、学院发展、学生进步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带有“宽专多能”的特点。
艺术职业纵向层次、梯度的培养标准,就使学院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能明确专业岗位,还能明确具体适应哪一层次水平的工作,不仅具有适应现在工作的良好职业能力,而且具有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三、专业的职业性特点在高职艺术教育培养计划的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融合
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核心生命力在某种意义上说,体现在专业是否符合社会需求。高等艺术职业教育面对的是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需求,所以只有在社会文化需求的引导下进行的专业设计,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社会的需求,才能保证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岗位的需求一致。早在2006年,学院从驾照学习中获得灵感,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理论交规、模拟操作、上路行驶是学习驾照不可缺少的“三个阶段”,以此类推,如果说本科院校培养的是汽车设计师、研发工程师,那么,学院培养的就是技术过硬的驾驶员,原则是“理论以够用为度,技能以过硬为准”,举一反三,艺术类高职院校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为第一段式,校内排练、演出、比赛、实作、考试、展览等为第二段式,而“三下乡”慰问演出、省内外大型演艺活动、舞美设计制作、项目投标承揽等即为第三段式。三段式教学模式的贯彻,明确了社会行业和岗位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规定不同专业岗位第一线对知识能力的深度和广度的要求,明确了不同社会行业岗位的共同需要和各自獨有的需求标准。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许多教学环节和课程不仅实践性强,而且需要以相当的理论知识做技术操作的指导,有的专业知识讲授采用让学生实际参与、观摩、实践的形式更有益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学院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重视社会实践教学、项目教学和团队学习,将专业性训练融入到日常的职业教育培养计划之中。学院彩云班学生于2009年11月22日正式登上国家级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大型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的舞台,至今已承担了800余场演出任务,在默默无闻中传承着云南多姿多彩的优秀民族文化。合二为一的职业性教学模式设计,将课堂与实训相融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种教学模式,以社会环境为依托,也必然符合社会对“一线人才”的规格要求。这二者既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某种比例的计算,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不分你我”,是一种能达到所需浓度的水乳交融。这就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不同行业岗位的共同需要和各自独有的需求标准,为解决学以致用的问题,从根本上探索出一条知识转化为能力所需要的“催化酶”。
此举,不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取得了经济回报,更关键的还在于证实了学院这种多层次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与生产、岗位相对接,从实践的行动中产生指导培养人才的模式、机制、体制与发展方向。说到底,任何精妙、严密的理论不落实到实践当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其生命力是不可能长久的。
由此可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不仅要培养艺术类职业社会今天急需的一线人才,而且要满足将来可能提出的新的人才需求。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将会在一段时间后逐步地、越来越明显地得到回报,这也是社会的希望。同时,高职院校在确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与培训机制体制设计时既要站得高,看得宽,看到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走向,看到伴随社会走向现代化出现的新需要,又能眼睛向下,看得见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需要,将高职教育的宏观规划(理论)与微观设计(实践)以合理、有利、有序、和谐的方式联系起来。高职教育既要有“高”起点,又要有“广”气魄;既要使中职学生能够顺利深造,又要使各类落榜生有充分的学习成长机会;既要使高职教育各部分机制相辅相成,形成完整体系,创造使各种人才都有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又要使所有愿意学习进取的人都有奋斗的空间。
(责任编辑:封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