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化癥胶囊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2016-06-04张洪波
张洪波
长安医院妇科(西安 710016)
止痛化癥胶囊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张洪波
长安医院妇科(西安 710016)
摘要目的:探讨止痛化癥胶囊联合曲普瑞林在子宫腺肌病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4例,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治疗组(n=32例)和对照组(n=32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在月经的第1~5天均给予曲普瑞林肌肉注射治疗,3.75mg/次,1次/4周,连续治疗3次后停止用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以止痛化癥胶囊治疗,1次/5粒,3次/d,连续治疗24周。统计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子宫体积、痛经评分、血清中CA125含量;并统计不良反应情况,随访1~12个月,统计复发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31/3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25%(26/32)(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血清CA125水平、子宫体积以及痛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3.1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两组均无肝功能损伤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在给予曲普瑞林治疗的同时加以止痛化癥胶囊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主题词子宫腺肌病/中西医结合疗法@止痛化癥胶囊@曲普瑞林
子宫肌腺病是妇科常见疾病,常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采用根治手术治疗需要切除子宫,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年轻女性不适用,选择病灶切除治疗时掌握正确的切除方式较难[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疗效显著,但不能长期用药,且停止用药后容易复发、价格昂贵,因此找到一种增强子宫肌腺病治疗效果的药物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复发率显得尤为重要[2]。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32例子宫肌腺病患者应用了止痛化癥胶囊联合曲普瑞林治疗,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从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妇科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中随机性抽取6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医生根据典型病史、体征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妇科学》[3]中有关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标准。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患者年龄27~56岁,平均年龄42.35±3.24岁;平均病程2.13±0.73年;已婚24例,未婚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8~57岁,平均年龄43.47±3.21岁;平均病程2.25±0.69年;已婚26例,未婚6例。两组患者均要求保存生育功能,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①符合子宫腺肌病诊断标准;②年龄25~60岁;③入院前3个月内均未使用过任何激素类药物;④患者均知情同意,配合本次调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在月经的第1~5天均给予曲普瑞林治疗,肌肉注射,3.75mg/次,1次/4周,连续治疗3次后停止用药;治疗组患者在给予曲普瑞林治疗的同时期给予止痛化癥胶囊治疗,1次/5粒,3次/d,连续治疗24周。
观察指标治疗后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用超声测量和计算子宫体积,测定血清中CA125含量、痛经评分。随访1~12个月记录复发率。
疗效标准疗效判定参照参考文献[5]中的标准进行判定。痊愈:经治疗后,痛经症状消失,子宫体积较治疗前缩小且恢复到正常范围;显效:经治疗后痛经症状明显缓解,子宫体积较治疗前无变化;无效:治疗后痛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子宫体积大小无变化。
痛经评分根据卫生部药政局颁布的《中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进行判定。
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痊愈15例,显效16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15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子宫体积以及痛经评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子宫体积以及痛经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两组复发率比较治疗组6个月内复发患者0例,12个月内复发1例,1年内复发率为3.13%;对照组6个月内复发患者4例,12个月内复发2例,1年内复发率为18.75%,两组1年内复发率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患者有1例出现潮热、1例阴道干燥,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对照组患者有1例潮热,1例阴道干燥,1例性欲下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8%,与治疗组相当(P>0.05)。
讨论子宫腺肌病也称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指子宫内膜腺体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7]。关于该病的发病原因当前还尚未明确,认为与遗传、子宫损伤、高雌激素血症和高泌乳素血症、病毒感染以及生殖道梗阻等因素有关[8]。治疗子宫肌腺症的主要药物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该种药物是丘脑分泌的一种十肽激素,可以通过调节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抑制雌激素合成,从而使得子宫内膜萎缩,最终达到治疗目的[8]。此种药物虽然治疗效果好,但长期使用毒副作用高,不能长期用药。因此,找到一种有效和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祖国医学中,关于子宫肌腺病还没有确切的病名,多以“痛经”、“癥瘕”以及“月经不调”等描述为主。关于该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脏器肺腑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关系[9]。本病发病机制为肾虚寒凝、气滞血瘀、痰湿以及手术破坏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后,气机不畅,气血不和,瘀血积聚,经脉不通便引发痛经,瘀血久滞,久而成癥,继而影响到胞宫脉络,冲任失调[10]。因此,应从瘀论治的角度治疗。
止痛化癥胶囊为中药制剂,主要由19味中药组成,其中党参和炙黄芪可补益正气;芡实、白术及当归有健脾固本之效;肉桂可散寒止痛、通经活血;鸡血藤、当归、丹参有活血补血和通络止痛之效,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还表明三种药物有改善微循环、抑制胶原纤维产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纤维蛋白降解以及抗炎效果等作用[11];莪术、三棱可行气止痛,抗炎抑制纤维组织增生和抗血栓效果良好;延胡索可疏肝理气;虫、蜈蚣、全蝎可活血止痛、舒筋通脉;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以及通络止痛之效。
相关研究发现,在曲普瑞林治疗同时加以止痛化癥胶囊可增强子宫肌腺病治疗效果,减少1年内复发率。本研究对治疗组患者应用了曲普瑞林联合止痛化癥胶囊治疗,结果显示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到了96.88%,血清CA125水平、子宫体积以及痛经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改善效果显著优于采用单药曲普瑞林的对照组,12个月内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表明止痛化癥胶囊治疗不会增加曲普瑞林治疗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对于子宫腺肌病患者,在曲普瑞林治疗的同时,加以止痛化癥胶囊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小,具有疗效确切和安全的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政,岳天孚.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应个体化[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4):281-284.
[2]Saremi,A.,Bahrami,H.,Salehian,P.et al.Treatment of adenomyomectomy in women with severe uterine adenomyosis using a novel technique[J].Reproductive biomedicine online,2014,28(6):753-760.
[3]曹迎九,吕蓓.腹腔镜术后联合注射用醋酸曲普瑞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5):339-341.
[4]刘霞,张红霞,王丽萍,等.不同剂量长效曲普瑞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的疗效[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208-211.
[5]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9.
[6]黄清.腹腔镜手术联合曲普瑞林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88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311-313.
[7]孙丽丽.半量曲普瑞林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7):2632-2634.
[8]Maheshwari,A.,Gurunath,S.,Fatima,F.et al.Adenomyosis and subfertili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diagnosis,treatment and fertility outcomes[J].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2012,18(4):374-392.
[9]汪赛萍,方小青,欧萍,等.曲普瑞林联合腹腔镜治疗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疗效观察[J].中国药师,2014,17(6):995-997.
[10]王菲菲,齐歆.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曲普瑞林治疗的效果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48(36):4482-4485.
[11]王敏慧,赵巧云.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曲普瑞林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血清 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5,23(11):1683-1685.
(收稿2015-10-11;修回2015-11-09)
【中图分类号】R711.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0-7369.2016.01.009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2014256)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