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
2016-06-04王士花
王士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
王士花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100006)
[摘要]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农村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后即注意推进国民教育工作,国防教育是基本方向,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基本方针。1940年国民教育体系基本确立,渐趋向正规化努力,根据地小学教育有了普遍发展。1941年至1942年学校数量缩减严重,两面小学增多。1943年起随着抗战形势好转,教育总体向正规化推进,并与同期大生产运动相结合,重视生产劳动成了根据地学校的一大特色。抗战后期教育改革的实施,教育正规化进程受挫,社会教育进一步发展。总体上农村受教育群体显著扩大,穷苦乡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升,政治意识增强,这对发动村民支援抗战、参与根据地建设、摒除社会旧习、促进社会变革等发挥了重要的宣传推动作用。正规化努力不得不受制于环境让位于现实,山东根据地的国民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战斗性和游击特征。
[关键词]山东抗日根据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大众化;正规化
抗战时期中共在山东农村深入敌后发动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后,在有条件的地方,恢复因日军入侵而停顿的中小学校等教育设施,推行国防教育;同时陆续开办民校、识字班、冬学、庄户学等,面向普通的农村大众,宣传抗日,提高他们的文化政治水平,发展根据地的文化教育。根据地教育是在游击战争环境下进行的,教育体制如何,教育方针、政策和内容受到战时环境怎样的制约,随抗战形势变化又进行了什么调整,有什么特点及作用等,已有研究并不充分。①本文选取与民众生活和农村社会直接相关的根据地国民教育,②在历史的演进中考察其推行过程,探讨其特点与变化等,以丰富山东抗日根据地史研究。
一、根据地教育体系的初步建立
教育是国家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国家民族命运影响甚剧,战时亦然。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迅速退却,行政组织瘫痪,在战乱和恐慌中教育机构废弛,除几所高校和部分中学南迁外,山东学校大部停办。日伪在占领区陆续恢复教育设施推行奴化教育。中共在山东深入敌后农村组建武装游击抗战、建立抗日政权后,也开始注意教育的恢复工作。如1938年山东中共地方党最早建立的蓬黄掖抗日民主政权,很快即着手开展教育工作,组织国防教育委员会、工学团等,创办胶东公学、蓬黄联中、招掖联中、掖县县立师范、鲁迅小学、理琪小学等,8月颁布了17种教育章则以推行乡村国防教育③(P1~3)。“国防教育”即是毛泽东在七七事变后所提“在坚决抗战的方针之下”,“根本改革过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的、“合于国防的利益”的教育,④(P346~348)这是山东根据地发展教育的基本方向。
1939年6月至1940年6、7月,由于中共地方党领导的山东纵队的迅速成长与八路军主力入鲁,山东抗日根据地迎来大发展的局面,这“是山东抗战全般工作的大发展和扩大、巩固、统一、深入的时期”,⑤(P18)因而根据地的教育工作也正式提上中共山东负责人的议事日程。
1940年6月,中共主持召开山东文化界人士战地国民教育座谈会,讨论战时国民教育的内容、学制和实施方法等问题。李竹如在总结发言中首先强调教育是为政治服务的,关于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的基本方针与内容等,他谈道:“抗战时期要有抗战的教育,也就是要有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内容:1.灌输并统一抗日建国的思想与精神;2.训练足够的抗日与建国的干部”,“只有在反敌伪反顽固的斗争中,只有在驳斥一切‘奴化教育’、‘分裂教育’、‘反共教育’、‘亡国教育’中,才能树立起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旗帜”。⑥(P329~333)这就规定了抗战时期教育不同于往常的特征,即鲜明的政治性和战斗性。
抗战三周年纪念日,陈明进一步指出开展根据地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动员一切知识分子、小学教员开办师资训练班、中学校等,去解决教育的干部问题。把所有的学田、庙产、公产充作教育经费,不够时再由政府给予补助,做到学生免费受教育与教员生活的改善。同时要各县设立民众教育馆,领导与组织各村的俱乐部、识字班、夜校、戏剧、墙报、巡回图书馆、流动剧团、读报、歌咏、说书等工作。”⑦(P378)把教育工作当作抗日政权中心工作任务之一,足见此时中共已有余力全面开展根据地教育,利用统一战线政策解决师资培养问题,力求通过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在乡民中普及文化知识,体现了根据地教育的大众化追求。
为保障根据地教育工作的切实开展,同年8月1日成立的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以下简称“战工会”)专设教育组(1941年3月改为教育处),杨希文任组长、李竹如任副组长,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省级教育行政机构。⑧(P376)
8月7日,战工会公布《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有关教育明确规定:“普遍实施新民主主义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培养专门人材,发扬民众抗战精神,粉碎敌人奴化教育。广设各种训练班及军政干部学校,改革学制,改编教材,普遍设立抗日小学及成年民众学校,使得儿童、青年、妇女及工农大众,都受一定时间免费强迫教育;改良私塾,加强私立学校之领导,一律采用抗日教材;改善小学教员待遇,大量培养师资;整理并筹划地方教育经费;普遍设立民众教育馆、教育巡视团、农村俱乐部;普遍举办地方报纸,推办社会教育;厉行扫除文盲,促进社会文化教育及提倡正当娱乐。”⑨(P134~135)这样就把前述中共在抗战时期推行教育工作的方针、内容、方法、目的等,以纲领性文件确定下来。
关于具体的设学范围、学制、教材、教员待遇等,战工会秘书长陈明在报告中指出,“普遍设立小学,五十户以上之村,每村一初级小学,每乡与区设一完全小学,实行免费强迫教育。各小学一律附设民众夜校,使所有失学男女青年、成年受一定时期之免费义务教育”;“广设中学与公学,各专署设一能容三百至五百人之健全中学,行政区设一能容五百至一千人之抗日公学或民族公学,分设普通、师范、职业、农林等科”;“广设农村俱乐部及民众教育馆。五十户以上之村应设一俱乐部,区乡设中心俱乐部,县设民众教育馆,领导社会文化娱乐工作,进行社会教育工作”;改革学制:小学基本学制为四二制的六年制;敌后抗战时期的临时办法为二、二、二制,以便逐步完成基本教育;每年分三个学期,农忙时放假;改革教学方法,编制新教材,开展冬学运动,提高教员待遇。⑩(P377)设计了根据地教育的基本体制。
二、困境中的坚持
从以下清河区的教育工作实况可以窥见环境险恶时期山东抗日根据地国民教育工作的艰难坚持。
清河各县文教科长认为主观因素造成的“社会基础薄弱”也是小学教育推进艰难的重要原因。因教材内容生硬、政治化,不适于儿童心理,“老百姓叫它做‘八路书’,一个学生的母亲宁愿给钱买糖吃,不愿叫买‘八路书’。”
三、抗战形势好转后的发展
四、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抗日总反攻阶段的到来,为满足根据地扩大对干部的大量需求,中共更加重视干部教育与成人教育,山东抗日根据地国民教育的推进相应受到一定影响。
五、结语
同时,由于所处游击战争环境影响,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又有着独特的游击色彩,学校常处于流动之中,学习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改革反对旧型正规化更加剧了根据地教育的游击化特点。
与中共其他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相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国民教育的基本方针。为使穷苦农家子弟都能享有受教育权,以普及平衡发展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战斗实际相结合,尽管有过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偏向,但确实动员了较多的农村儿童走进课堂接受教育,小学教育一度基本普及,中学教育也有初步发展,乡村受教育群体显著扩大。
总体而言,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工作有过正规化努力,但不得不受制于环境并让位于现实需要,带有明显的政治性、战斗性和游击化特点,推进过程存在这样那样的偏差和不足。然而,农村受教育群体的显著扩大和成人教育前所未有的发展,对抗战与农村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也是确切无疑的:使许多穷苦的乡民得到了读书学习的机会,山东根据地农村一向落后的文化教育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为顺利开展民运工作,支援抗战,促进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和社会进步,作了广泛宣传和重要推动。中共在山东抗日根据地教育工作上的积极作为,也为抗战胜利后山东教育的恢复与调整打下了良好基础,并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事业有着深远影响。
注释
①关于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状况,《山东解放区教育史》(山东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编,明天出版社1989年版)与《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赵承福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都有专门章节述及,但二者没有详细考察抗战时期各阶段教育体制、政策与内容等的变化情况。张玉玲,迟丕贤《山东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妇女的教育及启示》(《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第4期)一文仅从女子教育的角度述及社会教育的部分情形.
②干部教育虽然是抗战时期山东根据地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毕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教育,而且已有研究涉及较多,故基本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
③《北海区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〇年政权工作总结》(1940年5月),《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3辑,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1985年编印.
④《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⑤《从国际到山东——一九四○年七月二十八日朱瑞在联合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5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⑥《论战地国民教育——李竹如在战地国民教育座谈会上的总结》,《大众日报》1940年6月22日,见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汇编》第4辑,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⑦陈明:《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与当前任务》(抗战三周年纪念),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4辑.
⑧《山东教育通史》(近现代卷),第376页.
⑨《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1940年8月7日)》,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5辑.
⑩《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战工会秘书长陈明在山东省行政会议上的报告提纲》,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5辑.
[责任编辑:杨全顺]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3-0001-13
[作者简介]王士花(1967-),女,山东德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收稿日期]①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