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016-06-04李晖
李晖
摘 要:自主探究学习是学生学习能力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一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数学课中自己探究知识的建构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会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关键词:主体;探究;情境;质疑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218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31
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创新,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型的学习方式。经历探究的过程,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其主要目的。在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主体探究性学习的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将游戏与教学内容巧妙地结合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同时寓问题于游戏活动中,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迫切需要。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首先我创设情境:“猪妈妈有三个儿子,三只小猪在长大后,猪妈妈让他们自己盖不同的房子。猪妈妈家是三角形建筑,老大把自己的房子盖在90度的角落,老二把房子盖在60度的角落,同学们想想,还有一个角落空着,老三盖的房子所在的角落是多少度?”
学生都讨论起来,我故意得意而自信地说:“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三角形,只要你告诉我三角形中其中两个角的度数,我不用量也能准确地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不信就开始试试吧。”学生们边度量边一个个报出,我一一对答,显得很神奇
此时的学生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便产生疑问:究竟三角形的内角度数有什么规律呢?老师为什么能这么准而快地答出来呢?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探究这一知识规律,主动投入到探究之中。通过学生猜想动手实验、互相交流、师生合作等活动探索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于是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营造一种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允许学生插嘴,允许学生想错、说错、写错,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能力。我们只有不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才能满足他们充满好奇和探究的心理,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追求科学的精神。
二、指导质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会探究方法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去看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最大限度地发现问题,随时捕捉问题契机,使学生想问、敢问、善问。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首先放映生活中的一些图片,让学生寻找三角形,并讨论为什么要用三角形?然后又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木条铁钉自己做个三角形支架,感受一下三角形是否稳当。最后,我让学生把做成的三角形支架分类,他们把三根木条做成的支架放在一起,四根的放在一起,没做成的放在一起。接下来我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研究一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组结果是三角形支架是由三根木条围成的,具有稳定性。二组的结果是三角形有稳定性,第四根木条做了三角形的高,就更稳定了。三组说了,原来两根木条合起来都不如其中第三根长,这样的做不成三角形。我肯定地说:“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如果三角形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就不能围成三角形了。”
可见,有些知识只要我们稍加引导,再经过学生亲自去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从学生的求索中我看到他们的聪明和智慧,看到了他们有着挖掘不尽的潜能。
三、引发争论,提高探究能力
课堂讨论时的争论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一种有效方式。马克思说过:“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在争论中,参与者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去寻求不同见解的各自依据,这时智慧的火花才会竞相迸射。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时,因为三年级下册我们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的比较”,那是一、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而且小数部分最多仅限于两位小数。而本节是在已有基础上更深一步地研究小数大小的比较,我们首先根据生活情境图再结合生活经验来比较小数部分是多位小数的大小的比较,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分析,再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法找出此类小数大小的比较的方法。我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比较0.07米和0.059米的大小后,让学生汇报比较方法,并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哪一种比较方法容易理解?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得出了七种比较的方法,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得到了创新思维的训练。教师不要再在课堂上束缚学生,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放飞自己的想象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在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空间交给学生,把“问”的过程留给学生,把“探究的方法”教会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敢于实验,勇于发现,呈现出一个互帮互助、合作交流的团体。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探究能力才会进一步形成和提高。
[责任编辑 金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