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除“人治”思维 为法治中国鼓与呼

2016-06-03张力云

采写编 2016年1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人治群众路线

张力云

提要: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深入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受个别领导“人治”残余思想的影响,记者类似的“问题稿件”屡屡出现。新时期新闻工作者当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鼓与呼?作者从增强政治意识、不断学习创新、坚持走群众路线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法治;政治意识;学习创新;群众路线

记者小李去参加一个全市性会议,编辑他提交的采访稿件时,笔者发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某某指出,对工作落实不到位、后果严重的基层领导要就地免职。”因涉及干部任免这一敏感问题,笔者打电话向小李核实:“某领导宣读的是党委决定吗?”小李说,是其他领导先传达了省里的文件精神,某领导接着说,咱们当地要加大处罚力度,对责任人直接予以免职。当天会议对此没有形成明确决议。明白了,是某领导的个人意见。那么,某领导的一句个人意见,为何被记者当成决定写到稿件中?笔者以为,这是某些记者思维中的“人治”残余在作怪。

那么,记者思维中的“人治”残余又从何而来?

长期以来,部分领导干部习惯于人治思维和行政思维,缺乏法治思维,其结果导致法治权威和尊严荡然无存、弊病丛生,导致人民群众普遍信访不信法、信大不信小、信上不信下,违背了法治精神,损害了人民权益,也破坏了法治秩序。

这一背景下,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矛盾纠纷,营造法治环境,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位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领导人在2012年底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说。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目标。

2014年,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标志着法治中国建设进入了新的篇章,这是一场里程碑式的革命。

纵观我国法治社会建设进程,再来思考小李稿件中那位领导的随意表态,我们似乎找到了答案:尽管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有明确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遵照执行,但仍有个别领导人治思想严重,他们只讲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不讲民主基础上的集中,最后变成了“发扬民主领导说了算”,甚至是我让你民主你才能民主,我不让你民主你就不能民主,结果是家长制盛行,一言堂成风,给社会造成了无穷损害。

领导“张扬个性”,群众敬畏权力,“权大于法”的错误认识目前仍在一部分群体中存在,小李们的人治思维残余应该由此而来,种种“问题稿件”随之出炉。这些错上加错的稿件如果见报,带来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首先,降低了报纸的公信力。新闻媒体在公众眼里是尊重事实、客观公正的社会组织。它所从事的新闻报道是为全社会服务的。新闻媒体虽然没有裁决权,但它可以依据事实仗义执言,揭露事实真相,所以在公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一旦让失实报道出现,甚至演变成“造谣”,那么这个媒体就将失去公众对它的信赖。经常出现失实报道的媒体,一旦在公众中形成印象以后,人们就不再不折不扣地相信它的报道了,以致于它出的报纸不看,它的广播不听,它的电视节目不收看。在媒体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样一来必然导致媒体的经营恶化,危及生存。

其次,对公众造成精神损害。看报纸接受新闻是广大读者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读者接受新闻的时候,从不追问“真有此事吗?”这里就潜藏着一个约定:对新闻的接受只信其有。这一点和文艺作品正好相反。面对公众的精神需求和渴望,新闻媒体如果出现失实报道,对公众来说岂不是一种精神损害?这种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行为,是欺骗和愚弄公众的行为,无疑是对职业道德的一种违背。

第三,给当事者工作造成被动,不利于和谐稳定。由集体讨论决定的事情,在没有上会形成决议之前,当事者尤其是一把手的随意“放炮”,既违反了组织原则,又是对其他班子成员的不尊重。这些言论一经见报,等于把矛盾扩大化,更令公众质疑领导的能力和水平,不利于班子团结,不利于干群关系,不利于社会稳定。

新华社曾刊文,标题至今记忆犹新——《从人治到法治: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行程》。那么,在这一艰难而充满希望的行程中,我们新闻工作者又当如何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鼓与呼?

第一,增强政治意识,坚持“政治家办报”。毛泽东在1959年6月和吴冷西的谈话中明确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江泽民1996年初视察解放军报时,再次提出了毛泽东说过的“政治家办报”。在新的环境中,政治家办报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我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方面:

正确判断事实需要政治智慧。老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新闻写作的前提——采访,比写作重要;而采访的前提——对事实的价值判断(包括新闻价值判断和对事实正确与否的政治判断),才是检验综合素养的关键。一个事实发生了,若我们对它的性质判断出现失误,接下来的采访便会依着这个错误的判断进行下去,最后写出来的东西肯定或很平庸,或出现政治判断错误。

新闻从业者要把学习党的文件和主要领导人讲话看做职业工作。学习公开发表的中央文件和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的讲话,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本职工作,不能等到上级下达学习指示的时候才看一看。只有了解党中央现行的方针政策,心里有底了,才不会被人家摆出的各种权威忽悠了。

政治,不仅指政策,还包括了解我国主要的法律、法规,特别是与新闻传播相关的法律法规应该有所了解。即使不大清楚,也要知道遇到问题到哪里查找,或知道找谁能够获得专业的答案。如今是“以法治国”,如果当事的记者连基本的法律法规都不懂,满纸非法治的表达,同样会误导公众。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新闻工作者都应该是政治家。

第二,不断学习创新,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2015年1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强调要顺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扎实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思想舆论支持。全媒体时代,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学习创新,掌握新本领。

对于新闻宣传工作,习近平向来高度重视。围绕新时期怎样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这一话题,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日新者必日退。”的确,新形势下,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学习创新。

我们知道,报纸的发展史中,经历过广播媒体的诞生和电视媒体的风靡,它们都曾经对报纸的生存形成过威胁。但所有这些当时的“新媒体”,都没有像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一样,对报媒产生了如此彻底的震荡和颠覆。可以说,当前报业正面临着自其诞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新兴媒体步步紧逼,报业的结构性转型迫在眉睫,许多报业集团开始打造成由报纸、网络、手机报、微博微信群和移动客户端五种传播形式组成的全媒体矩阵。全媒体矩阵需要一支掌握多项技能、能够全方位出击的全媒体记者、编辑队伍,一时间,许多采编人员不免感到“本领恐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勇于创新,才能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成为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第三,坚持走群众路线,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走群众路线,不仅是我党的基本路线,也是新闻工作的基本宗旨。群众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和消费者的主体,新闻来源于群众丰富的实践,又要回到群众中去。

群众立场是决定新闻工作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而不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只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工作无论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还是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能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亲和力、吸引力、公信力。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大地?人民群众就是大地。什么是天空?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就是天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群众,才不会坐井观天,才能从群众的实际经历、感受和述说中,深入细致地反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动创造,实在可信地反映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实际变化,以及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才能写出一篇篇“顶天立地”的报道。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新媒体时代群众路线要有新走法,关键是要找准切入点。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和敢于触及群众议论关注的问题,主动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真正起到释疑解惑、增进理解、凝聚人心的作用;另一方面,新闻工作要融入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与群众进行平等的交流,使不同舆论场的声音达到协调和统一。

(作者单位:长治日报社)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人治群众路线
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素养现状分析
从人治与法治的结合谈农村治理现代化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人治”“法治”结合,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