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损害和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2016-06-03刘胜武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8期
关键词:抑郁

吴 瑞 刘胜武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 延安 716000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的认知损害和抑郁的相关性分析

吴瑞刘胜武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二病区延安716000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和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0例SIV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损害组(NCI组)50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MCI组)32例和痴呆组(VaD组)18例;根据患者是否具有抑郁症状,将患者分为抑郁组33例和无抑郁组67例。评价和比较所有患者的Framingham血管危险因素量表评分、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评分、剑桥老年认知量表中文版(CAMCOG-C)评分、老年抑郁量表(GDS-30)评分。结果NCL组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显著高于MCI组,MCI组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显著高于V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66~4.823,P<0.05);抑郁组GDS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CAMCOG-C评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16、7.053,P<0.05);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和抑郁症状与CAMCOG-C评分中语言总分、语言理解评分、注意评分、执行评分相关(F=3.292~6.374,P<0.05)。结论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与其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且两者对于患者的某些认知功能损害互相影响,临床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症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认知损害;抑郁;交互影响;协方差分析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是指由多发性腔隙性梗死、腔隙状态等颅内小血管病变和血管狭窄或脑白质疏松、Binswanger病等脑部血液低灌注状态引起的一组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或痴呆[1]。抑郁症状也是SIVD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以往的临床实践证实,认知损害和抑郁状态通常均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探讨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和抑郁状态是否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交互影响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研究观察和分析SIVD的认知损害和抑郁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01—2014-06我院收治的100例 SIVD患者为研究对象,头颅 MRI 检查均可见广泛的脑室旁和深部白质高信号,或可见超过5个的深部灰质腔隙性梗死数目灶并伴有中度以上白质高信号,患者急性期腔隙性梗死症状时间均持续6个月以上。排除合并脑肿瘤、脑外伤、脑出血、精神系统疾病及其他影响认知功能损害的老年病患者,排除由多发性硬化,中毒、感染及其他因素所致非血管性脑白质改变患者,排除具有严重听力或视力损害、语言障碍、颅脑MRI检查禁忌证患者,排除近1周内应用过可影响认知功能药物的患者。男62例,女38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6.1)岁;受教育年限0~18 a,平均(9.7±4.5)a。根据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将其分为无认知功能损害组(NCI组)50例、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组(MCI组)32例和痴呆组(VaD组)18例,根据是否具有抑郁症状分为抑郁组33例和无抑郁组67例,各组年龄、性别构成、受教育年限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观察指标应用Framingham血管危险因素评分量表对所有纳入患者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应用简易智能状态量表(MMSE)和剑桥老年认知量表中文版(CAMCOG-C)对所有纳入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应用老年抑郁量表(GDS-30)对所有纳入患者的抑郁症状进行评价和比较。

1.3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数据均应用 SPSS 13.0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应用SNK法(q法)进行处理。不同组别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抑郁的主效应和相关性应用协方差分析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认知损害程度亚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NCL组、MCI组、VaD组Framingham评分和G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04、0.912,P>0.05),而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87、5.635,P<0.05),其中,NCL组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显著高于MCI组,MCI组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显著高于Va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3.266~4.823,P<0.05)。见表1。

表1 不同认知损害程度亚组各观察指标比较±s)

注:与NCL组比较,aP<0.05;与MCI组比较,bP<0.05;与VaD组,cP<0.05

2.2抑郁组与无抑郁组各观察指标的比较抑郁组与无抑郁组Framingham评分、MMS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82、0.764,P>0.05),抑郁组GDS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CAMCOG-C评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16、7.053,P<0.05)。见表2。

表2 抑郁组与无抑郁组各观察指标比较±s)

注:与无抑郁组比较,*P<0.05

2.3SIVD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和抑郁的多因素以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为控制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对CAMCOG-C评分总分及各子项评分的影响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568~62.053,P<0.05),患者是否抑郁对CAMCOG-C评分中学习记忆评分、远记忆评分、注意评分、知觉评分的影响效应无统计学意义(F=0.456~2.471,P>0.05),对CAMCOG-C评分总分及其它各子项评分的影响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4.375~17.063,P<0.05),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和是否抑郁对CAMCOG-C评分中语言总分、语言理解、注意评分、执行评分的互相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292~6.374,P<0.05),对CAMCOG-C评分总分及其他各子项评分的互相作用均无统计学意义(F=0.106~2.226,P>0.05)。见表3。

表3 SIVD患者认知损害程度和抑郁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脑血管病的范畴很大,按受累血管可分为大血管病和小血管病,按疾病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按病变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等,不同类型脑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2]。SIVD是一组发生于皮质下及白质区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能够导致患者的认知功能受损,还可以伴发情感障碍、步态障碍、排尿功能障碍、假性延髓麻痹以及执行功能异常等皮质下损害症候,上述皮质下损害特征可能是血管性痴呆的早期标志,可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3]。研究[4]显示,SIVD患者的额叶、颞叶、顶叶及枕叶皮质、白质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均可出现降低,而且具有认知功能损害的SIVD患者的额叶和顶叶皮质rCBF降低更加明显,患者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与额叶、颞叶及顶叶的皮质、白质的rCBF具有相关性,可见,脑组织的局部缺血是引发SIVD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重要原因。

认知损害是SIVD的主要临床表现,研究者利用MoCA评分和MMSE评分对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匹配的SIVD患者与对照组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SIVD患者的执行、注意、延迟回忆等皮质下认知功能较早受累,而且受损害程度较重,这可能与缺血性小血管病变损害脑深部白质中认知纤维环路有关[5]。针对SIVD患者的弥散张量磁共振检查结果显示,SIVD患者的各向异性分数(FA)均出现降低,全脑白质平均弥散度(MD)出现增高,患者的执行、记忆功能与白质完整性之间存在独立相关关系[6],针对SIVD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LFF)研究结果显示,血管性痴呆患者的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及双侧颞叶脑区的ALFF可出现明显降低,额中回、额上回、顶下小叶脑区的ALFF可出现明显升高,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的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有关[7],而且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和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注意-执行标准分数在各项认知域评分中最低,这也反映了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突出领域是注意执行功能,再认和即刻记忆相对保留是其记忆损害的特点[8]。

在具有认知障碍的SIVD患者中,抑郁和其他精神行为异常现象比较多见,而且患者的认知功能程度与其神经精神症状(NPS)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一项应用中文版神经精神科问卷(CNPI)针对不同认知损害程度SIVD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健康老年人与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和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CNPI总分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且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患者在激越、心境恶劣、焦虑、情感淡漠、易激惹、睡眠行为及进食障碍等症状的得分方面与健康老年人差异显著,而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在激越、情感淡漠、易激惹症状得分方面与健康老年人差异显著,皮质下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情感淡漠、睡眠行为、心境恶劣、进食障碍、异常行为等NP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皮质下血管性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9]。而且皮质下缺血性抑郁,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及两者共存患者的情绪损害特点存在着差异,一项应用17项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和MMSE量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皮质下缺血性抑郁较偏向于经典抑郁症所致情绪障碍,皮质下缺血性痴呆和皮质下缺血性抑郁伴皮质下缺血性痴呆的患者则较偏向于皮质下缺血性病变所致情绪障碍[10]。本研究结果显示,NCL组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显著高于MCI组,MCI组MMSE评分和CAMCOG-C评分显著高于VaD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3.266~4.823,P<0.05),说明随着SI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其认知功能表现为持续性的损害加重;抑郁组GDS评分显著高于无抑郁组,CAMCOG-C评分显著低于无抑郁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16、7.053,P<0.05),说明合并抑郁症状的SIVD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较重,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和抑郁症状对CAMCOG-C评分中语言总分、语言理解评分、注意评分、执行评分的互相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3.292~6.374,P<0.05),说明认知损害和抑郁症状对SIVD患者的上述认知功能方面具有互相影响,在对患者认知功能产生不良作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SIVD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与其抑郁症状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两者对于患者的某些认知功能损害具有互相影响,临床医生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症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4参考文献

[1]胡徽星,肖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针刺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3,25(3):263-266.

[2]徐群,陈生弟.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0,10(3):301-306.

[3]江婵娟,孙中武.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的皮质下损害特征[J].安徽医药, 2012,16(12):1 737-1 739.

[4]舒敏,章军建,高永哲,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J].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5(4):572-576.

[5]李玲,郑健,陈建忠,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损害的特点[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0,36(5):309-312.

[6]景振宇.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弥散张量磁共振特点分析[J].临床医学, 2014,34(4):47-48.

[7]郭会映,孙芳,张宗军,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12):1 257-1 260.

[8]徐群,曹雯炜,林岩,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注意执行功能损害特征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4(3):247-250.

[9]王龙,刘寒,周霞,等.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患者神经精神症状临床特征[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49(1):519-522.

[10]糜建华,曹雯炜,徐群,等.皮质下缺血性抑郁和皮质下缺血性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J].中国卒中杂志,2012,7(3):185-190.

(收稿 2015-04-04)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110(2016)08-0055-03

猜你喜欢

抑郁
赶走青春期的小“抑郁”
偏瘫患者应用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的效果解析
产后延续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生活质量的作用
过半帕金森病会和“抑郁”相伴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