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
2016-06-02郭亦鹏
郭亦鹏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多元化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方式由于未能充分考虑人的价值、缺乏一定的民主意识已经逐渐不能满足现阶段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由于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依靠组织职权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教学和个人进行管理的模式束缚了个人的发展,更不适应多元化大背景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需要通过推进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进行改革。对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进行分析可以对高校教学改革提出参考意见。
一.以人为本理念
以人为本理念的中心思想是“人”,即通过给人以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达到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增强组织内人员的归属感的目的。而当组织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得到提高后,组织的集体意识也会自然的影响个体成员,其组织成员意识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以人为本理念首先要求尊重人、依靠人。因为人是所有资源中最为重要的一种资源。只有一个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念时,才会自觉的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为组织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人为本理念还要求满足人的需求。因为组织内的不同成员各自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了解这些不同的需求,才能满足成员各自的需要,进而能够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理念还要求组织满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自己的发展目标。因为只有组织内的各个成员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才能实现组织集体的发展。
通过与传统的管理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对比可以发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具有以组织内部成员为管理主体和重视对个人的激励的两个特点。其中以组织内部成员为管理主体是指通过让组织内的成员主动参与组织管理使其增强主人翁意识,增进责任感。同时通过成员参与组织管理可以增进干部和群众之间相互理解的程度,进而改善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重视对个人的激励是指通过满足组织内成员的需求进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而当其调动出工作积极性后将有利于其完成本职工作,进而得到更多的激励。这就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模式。
二.高校教学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一)对人才进行培养需要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
由于高校在进行学科建设、教学计划、教学计划实施以及人才培养时都离不开良好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而良好的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的基础就是人。而在高校对人才进行培养时要注意对其创造性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学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等机械的强制性手段。只有在教学管理中对教师、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持有尊敬和欣赏的态度,才能激发教师、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和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进而起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其中,以教师为本是要求将教师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主题,需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利益诉求;以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为本就是要求提高其参与学校建设决策意识,发挥其连接教师和学校的纽带作用;以学生为本是要求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培养其学习能力、与人沟通能力。
(二)新形势下高校建设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
随着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学生数额上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趋于大众化。因此,学生对高校的选择也更加具有自主权。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我国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果高校还坚持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完全以自己的规章制度为标准建立管理模式,必然会引起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不满。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人心以及我国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具有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教师如果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下的学校中感到压抑,完全可以跳槽转到其他高校中,这不利于高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管理。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在建设发展时要坚持以人为本。
(三)高校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弊端
由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重视人性化的理念,而偏重于在教学中通过经验和行政管理理念进行管理。在传统的高校教学管理中,多通过进行规章制度的建设来维护教学的秩序。但这会导致教学管理中难以树立教师的主导地位,而完全由学校的行政管理者负责教学的开展,而将教学管理作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这样的弊端首先是学校行政管理者的主要工作的学校行政事务而非教学业务,教学业务也并非是管理者所熟悉的。由学校行政管理者负责教学管理会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情况,进而不但影响了教学的开展,更压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由于行政倾向过多,也在教师之中形成了行政优于业务的思想,导致教师对教学的精力投入不足。而且,过于倾向教学管理行政化会导致强权意识,进而影响了教学单位与学校管理部门之间平等的交流,减少了教师在学校建设中的话语权,影响了学校的学科建设。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