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研究
2016-06-02王娜
王娜
内容摘要: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构思巧妙、清新活泼、飘逸轻灵、节奏明快,追求一种属于诗歌的纯美境界。徐志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形式,有其多方面的独特形态。本文主要从徐志摩诗歌语言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入手,论述其诗歌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韵律音乐之美与结构、色彩视觉之美的高度融合,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灵动奇异的语言之美。
关键词:徐志摩 诗歌 语言艺术
徐志摩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构思巧妙、清新活泼、飘逸轻灵、节奏明快,追求一种属于诗歌的纯美境界。矛盾曾赞扬他:“是坦白的、天真的、热情的,肯放声大叫的诗人。”他优秀的诗章已经构成了二十世纪中国诗库里最动人的风景之一。
徐志摩的一生在诗歌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追求创新。他的诗歌总是将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在一起,将建筑美、绘画美和音乐美高度融合在一起,而这些元素的和谐统一,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灵动奇异的语言之美。
一、整饬华美、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建筑美”是指讲究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就像中国的古建筑一般,诗歌也要讲求形式整饬严谨而又变化多端,即对称与参差的有机统一。徐志摩早在1924年11月以前就提出了“新诗需同时下两种功夫,一面造匀整的瓦料,一面打算将来建筑的图样。”因此,可以说,是徐志摩第一次将“诗歌”与“建筑”这看似无缘的艺术给予“联姻”。
我们先来看徐志摩的《她在那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那里——
她在白云的光明里,
在澹远的新月里;
她在怯露的谷莲里,
在莲心的露华里;
她在膜拜的童心里,
在天真的烂漫里;
她不在这里,
她在自然的至粹里!
整篇诗歌结构对称整齐,整饬华美。首尾两节回环呼应,中间三节音节一致,字数相同,结构严整,排列统一。从形式到内容,可谓一唱三叹。不仅是第一节的展开,而且又是最后一节诗情升华的基础。全诗体现了整饬均齐的建筑之美。
再看他的《草上的露珠儿:》
草上的露珠儿
颗颗是透明的水晶球,
新归来的燕儿
在旧巢里呢喃个不休;
诗人呦!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嗤嗤!吐不尽南山北山的璠瑜,
洒不完东海西海的琼珠,
融和琴瑟箫笙的音韵,
饮餐星辰日月的光明!
诗人呦!可不是春至人间
还不开放你
创造的喷泉!
这一声霹雳
震破了漫天的云雾,
显焕的旭日
又升临在黄金的宝座;
……
全诗第一节的一、三行顶格,二、四行前空一格,形似锯齿,参差错落。第二节以“诗人呦”这意味深长的三个字开头,顶格感叹春天来到人间后诗人兴奋的心情,而后五字一句,五字一句,既整齐又美观。接下来,“嗤嗤”后面的四句退后三格,构成整齐的排比,最后复沓“诗人呦……”与第一句回环呼应。第三节与第一节结构相似,只不过奇数行五个字,偶数行八到九个字。纵观整篇诗歌可以说是标准的“锯齿状”,形成错落有致的“建筑美”。
二、色彩绚丽、富有动态的绘画美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绘画美”的主张,主要是指文字在视觉方面给人造成的色彩美感,即以丰富、细致的色彩描写构成鲜明的画面,从而让读者在优美的辞藻中感悟到诗歌的意境之美。可以说是闻一多提出了“绘画美”的理念,而徐志摩则是“绘画美”的实践者。
徐志摩的《康桥西野暮色》描写了夕阳西下田野的美丽景色。浓艳丰富的色彩集中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美的追求:
一个大红日挂在西天
紫云绯云褐云
簇簇斑斑田田
青草黄田白水
郁郁密密鬋鬋
红瓣黑蕊长梗
罂粟花三三两两
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设置了许多意象:云,青草,河水、花朵等,将这些意象勾勒出鲜明的色彩,将自己的情绪也通过大红、绯红、紫色、褐色、青色、黄色、黑色表现出来。而且随着颜色的变化,反映出诗人观察景物由远及近的层次感。而其间的物象又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读者在这具有立体感的艺术画面中,在这色彩斑斓的意象群中获得整体的审美享受。这样的色彩运用几乎在徐志摩的每首诗歌当中存在。如《消息》由暖转冷的色调;《春》色彩鲜明的红色、银色、金色、青色的色调上午搭配运用;还有《夏日田间即景》中黄色和白色的运用等等。
如果说色彩构成了徐志摩诗歌的华美,那么意象的流动则造就了徐志摩诗歌的飘逸。诗人在创作中大量使用动态的意象来使画面富有动态美。使他的诗歌在宁静的画面里飘逸灵动的生机。如《山中》写道:“我想攀附月色,/化一阵清风,/吹醒群松春醉,/去山中浮动。”诗人不直接写对恋人的思念,而是从写景入手,将自己化作一阵清风,吹下一片新碧,轻柔地落在你的窗前,不打扰你的“安眠”,感情细腻,体贴入微,更是将静态的事物动感化。还有像《雪花的快乐》再现了雪花飘落的身姿,《沙扬娜拉》中少女一低头的温柔等,都被诗人轻巧、机智地抒写出来,不留一丝笔墨痕迹。
徐志摩往往将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三者高度融合在一起,达到形、画、乐 的完美结合,即在诗歌的内在层次上实现音韵节奏和外在画面的有机统一。这方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再别康桥》。
诗歌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结构上一致,每行字数相同,首尾呼应。体现了对均匀整的特点,第二节中一、三行字数相同,二、四行字数相同,错落有致。第三、四、五、六节长短句兼有之,如锯齿一般,这些都体现了诗歌结构参差变化的特点。所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主要体现在了局部参差错落与整体对称整齐的结合上。诗人用凝练优美的语言绘制出了一幅华丽流动的画面。这幅画面以红、橙、黄作为主色调。云彩、垂柳、水草、柔波等意象都在这夕阳的照耀下显得五彩斑斓。与此同时这些意象或清雅、或小巧、或温柔,又给画面增添了妩媚动人的风情。《再别康桥》中诗人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大自然的韵律。诗句每行三顿,连续用了三个“轻轻的”反复回环,宛转悠扬,余音回荡,富有鲜明的节奏感。诗中不拘一韵到底,而采取了双句押韵,每一节换韵的方法,轻盈自然,明亮欢快。既有音乐的美感,又具有情绪的变化,使诗歌音乐性的审美意蕴大放异彩。
三、韵律和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徐志摩认为“新格式与新音乐”是诗歌形式美的要领。一首动人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它丰富的内容上,还应该表现在声律上。音乐美是诗的生命。
1.韵律和谐
诗歌的韵律美是作者与读者之间达到共鸣的最基本条件。徐志摩非常注重使用韵律,讲究韵脚的安排,追求立体交响的美感。在《沙扬娜拉》一诗中,诗人使用了长短句相配合的手法,第一、三、五行短句,二、四行长句,加之平仄搭配的章节,使得整首诗歌抑扬顿挫,声调循环往复。“珍重”一词反复出现,一韵到底,成功地抒发了离愁别绪的情怀,形象地描绘出一个呼之欲出的人物。在《雪花的快乐》一诗中,诗人开始使用了“a”这个既柔和又开放的韵脚,与“雪花”“潇洒”的神韵相应,而第三行则换上了响亮上扬的“iang”韵,与“翩翩”的神韵相应,充满了快乐轻盈的旋律美。连用三个“飞扬”,造成回旋与曲折,留下不绝的余韵。全诗韵律和谐,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用韵不仅仅局限在脚韵,他还讲究头韵、间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音韵在诗行里跳动,造成韵律鲜明,音流畅通之感。徐志摩还深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很多时候还采用西洋式的押韵方法。如《为要寻一颗明星》用抱韵(ABBA),《偶然》用随韵(AABBA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因此,徐志摩的诗歌既注重音节的整饬,又不完全被格律所拘,诗形随着情景内容的变化而变换,往往会形成多重韵律的立体交响,使诗韵在和谐中又富于变化,读来尤为动听。
2.节奏鲜明
闻一多曾提出“音尺”的概念,音尺由音节组成,在古典诗词中叫“顿”,在西方的十四行诗中叫“音步”。其主要指诗歌都可以划分出不同的音步,每一个音步里有大致相同的字数,在通过音步有效地体现诗歌的间隔和停顿,从而形成诗歌相对规整的节奏。
在徐志摩的《月下雷峰塔影片》中,第一节的诗行顿数是两两相交的一致,第二节是两两相随的一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构成形式,在对称的同时又注意诗行的变化。可以看出,诗人完全是根据诗歌情感的变化来安排其节奏感的。这种诗行的言语组织,形成了一种匀整与流动的节奏感,体现了诗歌灵动飘逸的情感之美。徐志摩不仅利用语言节奏的音步来体现诗歌外在的节奏,而且还靠内在的情感流动来显示诗歌的内在节奏。“正如一个人身上的秘密是他血脉的流通,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和流动”。
总之,徐志摩的诗歌既有韵律音乐之美感,又有结构、色彩视觉之美感。他的诗歌总是让人不自觉地陶醉在其美妙的语言中,让人产生一种情绪的共鸣与流动。
参考文献
1.梁仁编《徐志摩诗全编》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0年1月第一版
2.闻一多《诗的格律》 [A]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4,141
3.茅盾 《徐志摩论》[M] 上海:上海生活书店 1936.1
4.李晓峰 徐志摩诗歌创作艺术风格略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4
5.庄林湖 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J]文学界(理论版) 2010(2)
6.蒋光灯 徐志摩诗歌语言艺术研究 凯里学院学报 2012(4)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