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嫁错”还是“错嫁”
2016-06-02李福员
李福员
一、“嫁错了人”和“错嫁了人”对比
从结构上,我们很容易找出二者的不同,“嫁错了人”一句中的“错”作补语,“错嫁了人”中“错”作状语。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嫁错”有反义词“嫁对”,而“错嫁”却不能说“对嫁”,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要通过二者充当的句法成分来解释,“嫁”在人们的预期中,都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所以“对”是隐含其中的,不需要特别说明。而“嫁错”就不同了,“错”作补语,表示嫁的结果,尽管人们都希望“对嫁”,但结果不是人们能控制的,可能是对,也可能是错,所以既有“嫁对”,也有“嫁错”。
“嫁错了人”与“错嫁了人”,二者在重音上也有差别。前者重音在“错”,后者重音在“嫁”,一般重音所在的位置也是该结构的焦点。这就说明:前者侧重于指嫁的结果是错的,后者之所以强调嫁,是因为“嫁”这个行为本身就是错的。我们来看一个更明显的例子,“吃错了药”和“错吃了药”,前者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打算吃药,但是把药搞错了,吃了其他的药,表示吃的结果是吃错了;而“错吃了药”,这里的“错”可以替换成“误”,是表示一个人没打算吃药,但误吃了。
我们都知道,状语和补语的语义指向是比较复杂的。这两个结构中的“错”分别作状语和补语,自然也会涉及到语义指向上的问题。以“吃错了药”和“错吃了药”为例,前者的“错”语义指向是“药”,而后者的“错”指向动作行为“吃药”。这也可以解释我们很熟悉的一部电视剧《上错花轿嫁对郎》为什么不是《错上花轿对嫁郎》。“上错”和“吃错”是一样的,“错”的语义指向是花轿,而“上”这个行为本身是对的,同理,也就只能用“嫁对”而不是“对嫁”了。
在《“错嫁”与“嫁错”引发的思考》一文中,作者认为“错嫁”的着眼点是在嫁这个动作发生之前,这样说并不是很合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个例子“吾不幸错嫁匪人,是吾命也。”如果我们联系上下文的话,可以知道:王姬嫁给齐襄公之前,并不知道齐襄公为人如何,而是到宫中才听说齐襄公的荒唐,所以王姬在这里是感叹她误嫁给了荒淫的宋襄公。即使这个婚姻并非王姬所能决定,但如果如作者所说,着眼点在动作之前的话,那王姬也就不会到宫中数月之后才默然自叹“错嫁匪人”了。“嫁错”是结果补语,着眼点很明显是在嫁实现之后,但“错嫁”的着眼点并不是与“嫁错” 简单相对的。还有我上文提到的“错吃了药”,如果在吃这个动作发生之前就知道那是药,就不会错吃了,所以结构“V+错”的着眼点是复杂的,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嫁错”和“错嫁”的延伸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尝试对“错+V”和“V+错”两种结构进行探究。
我们都知道反义词有使用不平衡的现象,这种结构也有。在北大语料库中,检索结构“嫁错”和“错嫁”,“嫁错”有33条,“错嫁”6条,“吃错”也比“错吃”使用的频率高,类似的例子还有拿错、错拿;听错、错听;看错、错看……
以上的两种结构都有使用,只是在频率上有所差别,还有一些一般只说“V+错”,而“错+V”很少用或不能用。如:
算错了这道题 *错算了这道题
记错了时间 *错记了时间
走错了教室 *错走了教室
认错了人 *错认了人
穿错了衣服 *错穿了衣服
(标*的句子一般是不说的)
在上文,我们提到过,“错+v”结构中的“错”一般有“非故意”之意,可以换成“误”。但在这五组结构中,这点显然是不适用的,例如“误算了这道题”,解释为不是故意算的这道题,显然不合情理,还有“误穿了衣服”,穿衣服是人必须的行为,所以也不存在“误穿”的说法。这类不具有[不小心、非故意]语义特征的行为一般都只有“V+错”结构,而不说“错+V”。
还有一类,一般只有“错+V”结构,而不说“V+错”。例如:
错丢了钥匙 *丢错了钥匙
错打了花 *打错了花瓶
错杀了好人 *杀错了好人
这类结构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丢钥匙、打(碎)花瓶、杀好人在人们的认知中,本身就是不好的行为,坏结果是隐含其中的,“错”这个补语也无需写出。这一点在前两组结构中表现尤为明显,前两组的行为都是非可控的,加上其情感倾向,就决定了其行为结果就是错的,所以“错”做补足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当然,在这三组句子中,第一列结构里的“错”也含有“不小心、非故意”之意,且都可以换成“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故事“豹子头误入白虎堂”可以证明这一点,这里的“误入”类似于“错入”,说明“入”这个行为是被人误导的,非故意的,在此既然相当于“错入”,说明这里的“错”也含有“不小心、非故意”之意。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