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英语中的文化教学
2016-06-02陈冬玉
陈冬玉
内容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英语是国际语言,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提高跨文化交流意识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以高职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为切入点,分析文化教学的理论背景,及其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进而探讨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可行性,以期为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英语 文化教学 二语习得
英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国际语言,是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对于中国高职学生来说,英语也是一门必修课,能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语言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语言教师和学者都热衷于讨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问题,认为必须把英语文化的培养和语言知识的教育结合进行,以语言和社会活动为中介,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体系。
一、文化教学的理论背景
(一)、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
在中国,英语是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二语习得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或侧重于描写,或侧重于假设,或侧重于实验的各种理论。其中最主要的是关键期理论,中介语理论和输入假说等。关键期理论认为人脑中专门负责语言学习的布罗卡区在人类2-4岁时开始快速发育,12岁之后基本停止发育,无法将外语知识直接贮存在布罗卡区,而只能存储在记忆区,两种语言之间无法自如转换,因此外语学习必须充分利用语言学习的关键词。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提出中介语理论,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是在习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立于母语和二语之外的语言体系。美国学者Krashen提出输入假说认为足够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就能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即i+1输人模式。(孔宋尧,1994)。
(二)、社会文化理论与语言习得
语言源于社会文化交际的需要。英语教学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行为。20世纪前苏联心理学家和符号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文化学的概念。基于社会文化教学理论,很多学者进行调查研究来探讨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新的语言知识是如何呈现的, 又是如何在认知发展潜能区进行学习支援和二语学习时被学习者所内化的。很多研究表明能手和新手之间的互动能够促使能力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传递给新手,互动中更有利于不同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习得。总的来说社会文化理论在社会交际和语言发展的关系视野下着手研究二语习得,为我们展示了研究二语习得的新视角。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习得应该产生于语言交往的过程中,让学习者在语言文化环境中积极建构知识体系。
二、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是因为生源的问题,大部分高职学生英语基础低,词汇量少,语法混乱,英语文化知识欠缺,英语难学进一步打击学习的信心。而且高职学生普遍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英语与就业没有直接关系,对英语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高职英语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主导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无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根据社会文化教学理论,我们应该重点培养具备英语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应该在跨文化交际中,凸显文化因素。这样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语义,进行有效交流,提高英语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三、高职英语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推行文化教学是否可行?有些人认为学生英语基础差,所学英语内容简单,不需要文化因素导入,也会因为学生语言水平不够而不可能做到文化教学。事实并非如此,高职教师不仅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大高职学生知识面,让学生多通道了解英语文化,还可以将在正式的课堂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任何语言教学阶段,在语言教学中结合文化教学都是有可能的(徐家祯,2000)。在英语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同时在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学习。这种“以语言形式为主,与文化项目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合适高职英语者的学习情况。
(作者单位: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