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

2016-06-02孙薇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新媒体互联网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特征 提出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目前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进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 对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未来前景进行展望 希望对其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05-0113-03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交流途径、以数字图书馆知识为内容的知识交流模式逐渐丰富。不同于传统的以纸质出版物为内容的知识交流模式 这种虚拟的数字化知识交流有其独特的形式和特征 在操作上具有传统知识交流难以比拟的便捷性和高效性。基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更新发展 未来新模式知识交流将成为主流 “无纸化”模式亦将成为大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特征1.1以知识和信息为内容的交流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首要特征 即知识流通的内容是信息资源。不同于传统的知识交流 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内容不再是纸质文献资料 而是更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信息资源。尤其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 以信息资源为知识交流的主体 更能满足人们掌握新知识、新文化的要求。目前 大多数图书馆都采取了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其中就包括数字化信息的知识交流 以满足读者不断增长和时刻变化的信息需求。这种知识交流的模式一方面依赖知识内容的数字化 即数字化图书馆的存在以及OA、E-print、机构知识库等新型网络出版方式;另一方面依赖传播途径的网络化 即新媒体的建设 二者构成了“无纸化”数字信息服务的基础 也是其第一特征。

1.2知识交流的交互性

基于互联网和新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性 知识交流的互助得以加强。传统的知识交流活动主要是单向模式 即以被动输出为主 与其称之为知识交流不如称之为知识输出 更大程度上是依托于出版发行商对科研结果的印刷成刊来进行信息传播的。科研专家是知识输出的单向主体 书面文字是其科研成果的唯一载体 在这种单向的被动制约下 很难大量、有效地获取读者用户的反馈 部分期刊虽附有读者反馈意见一栏 但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中 只有少量读者愿意参与到这项互动中。而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环境下 数字图书馆的知识交流模式克服了以上互动的问题缺陷 对传统模式进行了强有力的颠覆。

1.3摆脱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是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另一大优势。在传统知识交流过程中 知识依托于图书期刊等纸质载体 依托于图书馆等中介机构的服务 用户向图书馆发出申请 从而得到想要获取的图书 因此 在空间上受到图书馆等机构的制约 在时间上受到馆员工作时间的制约。而互联网新媒体的流通方式 可以使用户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 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通过网络获取数字图书馆中的资料信息 进一步满足了读者用户的需求。

1.4交流者身份的虚拟化

互联网新媒体的开放环境 为科研作者和读者提供了开放的探讨环境 用户可以以注册登录的方式参与讨论并匿名留言 这种虚拟化的身份给了用户安全保障 用户可以更加客观与中肯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真正实现学术开放和学术自由。此外 身份的虚拟化使得参加学术活动的人员门槛变得更低 多元化的人员组成更有利于在学术探讨中迸发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有利于学术的创新与发展。

2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必要环境2.1知识交流以网络新媒体为依托

实现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首要前提是建设互联网新媒体 即用电子通信代替印刷品的使用 这个过程使我们走向一个无纸化的社会。无纸化社会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 将网络新媒体作为知识交流的主要方式与媒介 提高了知识交流的便捷性[1]。

孙薇: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研究2.2知识交流以电子资料库为介质

依托于网络新媒体的传播途径 知识信息的主体必须以电子资料的方式呈现 应用于新模式的知识交流、科研成果都应以数字的形式出版 以电子资料库为介质进行传播。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建立了自己的数字资料库 以便信息的交流与传播。

2.3知识交流以数字图书馆为机构

在传统知识交流模式中 图书馆所承担的任务是为科学文献的搜集组织提供服务 而进入无纸化阶段 在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下 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方向转变 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2]。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也为新模式的知识交流提供了基础 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3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分析

目前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交流模式以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和Sindergaard模式为主 三者各具优势和特点(见表1)。表1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对比

Lancaster模式Aitchison模式Sindergaard模式产生时间20世纪中后期20世纪末20世纪90年代创始人F·W·LancasterAitchisonFjordback Sindergaard主要内容Lancaster模式是针对传统科学交流模式的改革 对作者、出版商、图书馆、信息机构、读者等环节的信息交流重新进行了组合与构建。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条件较低 交流环境相对安全和隐蔽 知识的提供者与获取者通过网络链接交流 使得普通人可以与学术权威或专家直接进行交流。[3]对Lancaster模式的升级和完善。在Lancaster信息链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知识交流模式。知识交流的秩序得以重建 知识交流的参与者更加广泛 多元化的信息提供使资源信息知识交流具有最大参与性[4]。Sindergaard为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更加随意的平台 方便讀者及作者进行实时交流沟通 构造了互联网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模式[5]。该模式收录的电子信息种类较广 不仅包含期刊 学位论文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作用奠定了无纸化知识交流模式的基础进一步开创用户参与交互模式完善新环境下知识交流和互动体系特点注重每个环节的组合与构建强调多元化的信息提供主体提出非正式的交流平台Lancaster模式产生最早 是无纸化知识交流模式的先驱。该模式虽突破了传统纸质出版的实物知识交流局限 使得普通人可以与学术权威或专家直接进行交流 但它过于强调知识交流的单向性 忽视读者与知识提供者的互动。Aitchison模式弥补了Lancaster模式的缺失 在重视知识输出、传播多元化的同时 也强调读者用户的参与性 是无纸化知识交流模式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90年代Sindergaard模式的产生更是无纸化知识交流革命性的一步 该模式产生于信息技术大革命时期 以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无纸化时代的到来进一步铺平了道路为背景。双交流平台完善了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

4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前景展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目前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发展 然而随着知识交流的日益普及、资源信息的不断完善、不同学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受众读者的与日俱增 未来的无纸化交流模式将开拓出新的发展方向与成果。

4.1基于互联网新环境 知识交流日益普及

虽然目前新模式的知识交流已开始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现今的知识交流模式并未在大范围内得到普及 尤其在一些乡镇地区 依然以印刷书等实物为知识交流的主体。随着互联网新环境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 无纸化知识交流将是未来知识交流的新趋势。新模式知识交流在Web2.0环境下 能够最大限度调动起用户参与的热情 在知识资源以数字信息方式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过程中 用户可及时通过互联网将其反馈意见表达出来 用户的参与被提到了知识交流模式中的核心地位 大大提高的交互性能够满足用户对知识资源的新需要。

4.2依托数字图书馆建设 信息资源趋于完善

不同于传统的纸质印刷图书文献 新的知识交流模式以数字化信息为载体 以网络新媒体为途径。数字图书馆的优势在于它的建设耗费较少 涵盖的内容较全 无论是专业性较强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是非专业人员的论文以及期刊等 皆能够被收录到数字图书馆中。此外 一些在国内很难接触到的国外相关领域研究也可包含在数字图书馆中 因此数字图书馆可以无限容纳知识资源信息 克服传统纸质出版物的不足 为读者知识信息的获取带来便利。

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在资源收录建设方面还将有所创新突破 如:普通模式的数字知识库可以与个性化定制数字知识库相结合 用户通过设立自己的账号 建立属于自己的虚拟知识库 体验全新的知识交流。同时 数字图书馆还提供全天全程的服务 大大增强了服务水平 也拓宽了图书馆服务的范围[6] 对知识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4.3受益学术领域的研究 知识价值有所保障

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都提供对学术领域研究成果的搜集整理与数字化建设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其进行有偿或无偿的获取。如:CNKI(中国知网)每年都收录期刊文献以及硕博论文 形成了覆盖面广泛的数字知识库。受益于学术领域的研究以及相关评议人员的筛选 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将是最具价值的知识资源。随着无纸化知识交流模式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研究将以网络发行为最优选择 读者用户在网络上阅读的知识资源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不逊于传统纸质出版物。

4.4受众读者范围的扩大 新模式发展前景广阔

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于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重视与依赖 大多数读者选择从网络平台上获取其想要的知识信息 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的受众群体越来越多。这将在客观上刺激与促进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的更新。如:我国学者刘廷元提出的“无纸链”模式及数字交流的想法[7] 进一步推动了知识交流模式的发展 并逐渐受到重视。未来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交流模式将会随着用户的需求不断发展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璐 王明晓.兰开斯特与图书情报学[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4(6):114-120.

[2]周余姣.试论兰开斯特的预测性研究:以《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为例[J].图书馆杂志 2010(11):14-17.

[3]游毅 成全.试论基于关联数据的馆藏资源聚合模式[J].情報理论与实践 2013(1):109-114.

[4]陈蕾.网络环境下知识交流平台的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13.

[5]凌霄娥.新媒体环境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探究[J].科技视界 2015(24):19-21.

[6]陈雅 郑建明.基于科学交流的网络文献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 2005(10): 78-82.

[7]李白杨 杨瑞仙.基于Web2.0环境的知识交流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15(17):7-10.

(编校:崔萌)

猜你喜欢

数字图书馆新媒体互联网
基于云计算的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模式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刍议数字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技术及其防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