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荀子的富民思想对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启示

2016-06-02贾亚南曹楠

理论观察 2016年5期
关键词:贫富差距富民荀子

贾亚南 曹楠

[摘 要]荀子作为战国时代的一位“通儒”,其思想非常丰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安邦的理论体系。其中,他经济理论中的富民思想,如富而教之、裕民以政、富民足国、明分使群等包含丰富的经济和政治智慧,对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今天仍能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荀子;富民;贫富差距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048 — 03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一个总结式的人物,被后世视为一代“通儒”,他吸取了儒、墨、道、法等诸家学术精华,又提出很多新的见解,成为了一位集大成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在哲学上成就斐然,在传统所讨论的天人名实之辩、古今礼法之争等诸方面也提出了新的看法,达到了批判总结的高度,而且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荀子通过论述其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思想主张,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治国安邦的国家治理理论。〔1〕其中,他主张的先富后教、节用裕民、合理分配等“富民裕民”的经济思想,在维护封建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今改革开放过程中,其优秀合理成分对于处理贫富差距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启示和意义。

一、荀子的富民思想

(一)荀子富民思想的来源

自从古代国家产生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生产充盈、生活富足,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因为这是国家强盛的重要体现。财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而要使国家富强,就必先富民,这是导国家于强大稳定的必经之途。历史上凡有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无不主张这一点。《尚书》中就提到“裕民”、“惠民”。春秋时的管仲也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治国》)“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孔子更是大力倡导“先富后教”,提出“庶之,富之,教之”的理念,认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颜渊》)孟子“仁政”学说体系中也散落着富民思想,如“制民恒产”论,“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孟子·尽心上》)战国时期的法家更把富国强兵作为治国的头等大事,如商鞅就说“贫者富,国强。”(《商君书·说民》)“国富而治,王之道也。”(《商君书·农战》)等等。〔2〕

荀子的“富民富国论”正是在先哲们富民强国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荀子·富国》篇可以说是先秦时期最早较系统而全面论述经济与政治关系的著作,它集中论述了荀子的富国主张和经济思想,多方面提出了发展经济的举措与施政方针,并对先前的儒家民本思想进行了充实完善,将其推向新的高度。此外,他的《大略》、《王制》等篇中也散布着富民思想,可见荀子的经济思想非常丰富。

(二)荀子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

1.荀子肯定人民物质欲望的合理性,推崇前辈们的先富后教思想。他认为“礼”就是“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故礼者,养也。”(《荀子·礼论》)这和管子所主张的“富而知之”的意思是非常相近的,就是要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和需求。荀子还把“利”提到与“义”同等的地位,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大略》)即使是尧舜也“不能去民之欲利”,桀纣也“不能去民之好义”。他将义和利视为“人之所两有”,是缺一不可的,这就肯定了人们欲望的正当性,认为人们的合理欲望应当得到满足。他又提到:“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立大学,设庠序,修六礼,明七教,所以道之也。”(《荀子·大略》)在这里荀子就明确提出了既富且教的富民主张。

2.荀子提出节用裕民、富国先富民的原则,把富民与富国统一起来。在《富国》篇中,荀子对先秦各家、尤其是儒家孔孟的富国和富民思想进行了扬弃、吸取、综合和总结。他把富国与富民统一起来,并把富民作为富国的基础。他认为,“富国”之义就是“兼足天下”,“富国”即“足国”。国与民是不可分离的,要富国就要富民。他提到,“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裕民则民富,……”(《富国》)而离开富民妄谈富国则是“好取侵夺”,搜刮民财以充实府库,是永远达不到目的的。只有“以政裕民”,国家才能兴盛富强。他还提出“王者富民”,“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荀子·王制》)他也认识到民对君、对国家存在的重要作用。既然民为邦本,民为财源,统治者就应该爱惜民力,从而开发财源。荀子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本与末、源与流及其彼此之间的关系,强调理财富国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强本富民、开源节流。〔3〕P69荀子的这些思想为国家的政策制定和宏观管理提供了施政原则和纲领。

3.荀子主张“明分使群”,即应进行明确合理的分配,反对“聚敛”。荀子的“群分”之说就体现在物质利益的生产与分配上。他提出“兼足天下之道在明分”,“离居不相待则穷,群居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富国》)荀子认为,贫穷是国家的忧患,欲多物少就会导致争斗灾祸的发生,“明分使群”才能达到“救患除祸”的目的。此外,他还揭示了“富民者强、聚敛者亡”的道理,“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荀子·王制》),搜刮民财以充实私囊导致社会“上溢而下漏”,而这种“聚敛”恰恰是“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荀子特别谴责了“厚刀布之敛以夺之财,重田野之税以夺之食,苛关市之征以难其事”(《富国》)的统治者,告诫他们夺民财、夺民食、难民事,是危害国家之举,必然会自取灭亡。〔3〕P70这体现了荀子强调合理分配、反对过度剥削、注重保障下层人民利益的思想。

二、荀子富民思想对后世封建社会的影响

荀子富民足国的经济思想,虽然带有阶级局限性,但其重视发展生产、提倡“薄敛”是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他的思想主张被后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继承和发扬,对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延续与统治阶级采纳富民、民本等思想是有关系的。

西汉贾谊从“安天下”的理念出发,继承了先秦荀子等人的富民思想,认为“要在安民”,提出“富安天下”论。他在《论积粟疏》中赞同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唯物观点,认为要想安民,必须先使民富足起来,“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①。贾谊鉴于汉朝建立后的四十年间“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现实,主张积蓄于国,藏富于民,保障了汉初的休养生息和社会稳定。司马迁总结吸取了先秦以来各家的经济思想,特别是荀子的富民思想,鼓励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他说到:“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②他从“人欲动力”出发,肯定人们求富的天性,强调“礼生于有而废于无”,即要讲礼首先要富裕,连“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③!他借此告诫统治者要因民所欲,让民求利,采取相应措施,保障百姓获得财富,使其安居乐业。他还提出“富家”和“富国”同源论,指出家富和国富之源是“衣食”,“衣食之原”越大,家和国就越富。要做到“上则富国,小则富家”,实现“上下俱富”,就必须发展农、虞、工、商各业,而不是靠“夺予”。他认为,富家和富国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④司马迁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富民足国思想,充分体现了因欲求富、富国先富民的原则和思想。

自东汉后期以后,地主豪强、巨室大族兼并严重,导致贫富悬殊、社会动荡不安。至唐代,开明政治家主张轻徭薄赋,减轻下层人民负担。宰相杨炎吸收孟子、荀子等人的“薄赋敛”主张,推行两税法,依据资产多寡课税,有利于减轻贫者负担。杜佑也反对厚敛重租,把“薄敛”视为富民安国的首要问题。

北宋的王安石不仅发扬了孟子、荀子的“恒产”、“平土”、“富民足国”的经济思想,而且更在变法中推行。他认为,国家掌握着“收轻重敛散之权”,要利用这种“理财”之权富民富国。如果民穷而敛财,就是侵夺、榨取民财,这是可杀之举。他诗中写到:“兼并乃奸回,奸回法有诛。”⑤为此他提出“常产富民”⑥的主张,人民有常产则富,民富了国家才“有财贿可得而敛”,民“既富之然后善”,这样国家才容易治理。〔4〕基于这个思想,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颓势,为免于“一旦之忧”,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变法措施,对抑制地主豪强的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收入、调节社会贫富差距起到了一定作用。

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鉴于明亡的教训和工商业发展的社会现实,更为推崇富民思想。他们反对理学禁欲主义,主张重民、顺民,人民的利益和诉求成为他们思考社会变革的重要基点。唐甄不仅继承了荀子等人的传统的富民思想,强调财必存之于民,国富必先民富,而且还提出许多新的见解,如奖勤罚懒、勤劳致富等。他认为,“民富无弱国”,富民比富国更重要,“立国之道无他,惟在于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①,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国民经济富裕起来。因此,他把“富民”视为国家应确立的基本国策,并坚决反对统治者与豪强巨绅对民间财富的侵夺和虐取。〔5〕他还提出了一系列促进社会财富增加的主张和措施,如关于财政、货币政策和实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兴工商业的发展要求。

这些先贤都把贫富差距问题视为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大事,我们应汲取其中的积极因素,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注意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努力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三、荀子富民思想对调节当今社会贫富差距的启示

如上所述,荀子的富民思想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经济和政治智慧,不但对其以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其价值和生命力。针对当前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矛盾和问题,重新审视荀子的富民思想,能带给我们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必须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持续增加人民收入,努力满足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如荀子所说的富而教之,就是要保障人们合理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民施以道德、文化教育,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其他素质技能等。这也启示我们,要切实认识到“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努力不断地扩大就业,满足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并加大对劳动力的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促进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只有经济发展了,就业增加了,生产率提高了,人们观念进步了,才能减轻乃至消除贫困,缩小贫富差距,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和精神基础。

其次,要制定合理的宏观经济政策,正确处理“民富”与“国富”的关系。荀子所说的“下富”与“上富”、“下贫”与“上贫”的关系,就是今天政府收入与个人收入之间的关系,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做到政府不与民争利,真正实现“民富国强”。如荀子所说的节用裕民,藏富于民,富民足国,亦如后世政治家们所提出的“公四海之利为利”。这启示我们,国家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进行国民收入分配时要更加注重人民的利益。例如在财政税收方面,要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疆和穷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健全和完善这些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推动资源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他们脱贫致富;要进一步推进税收体制改革,进一步探索更为合理的个税征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等等。

第三,必须制定合理的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完善分配制度,防止社会出现“上溢下漏”、两极分化的情况。如荀子所说的明分使群,救患除祸,真正实现“均”、“安”、“和”。这启示我们,在今天的社会分配中,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政府要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防止出现极少数人占有社会大部分的财富,要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真正使社会收入呈现“橄榄型”分布,这样才能更好地确保社会稳定。此外,还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最低工资保障制度等,真正体现社会公平。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审视荀子富民思想中丰富的经济和政治内涵,发掘其合理内核,对于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仍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刘建生.荀子精解(前言)〔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2〕王天海,宋汉瑞.荀子富民强国思想阐释〔J〕.现代哲学,2014,(01):101-107.

〔3〕王廷洽.论荀子富民富国的经济思想〔J〕.学术月刊,1997,(11):69-74.

〔4〕姜国柱.孟子的富民思想及其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1992,(04):20-25.

〔5〕涧青.谈清代思想家唐甄的富民思想〔N〕.北京日报,2010-11-22.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贫富差距富民荀子
Spiritual Humanism: Its Meaning and Expansion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
让富民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论基尼系数降低的法律完善
改革开放贫富差距问题研究述评
《荀子》:先秦思想集大成之作
知识小词条
报告
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