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健康视角下失独老人需求分析
2016-06-02姚政宏方曙光
姚政宏 方曙光
摘要: 在全人健康视角指导下,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式对淮南市田家庵区三位有代表性的失独老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因失独而导致的不同困境,并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四个层面全面分析失独老人的需求。失独老人需要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社工服务应该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四个维度,以“需求为本”为失独老人提供全面的服务。
关键词: 全人健康视角;口述历史;失独老人;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4607
最近几年,媒体、报端不断有关于失独群体的新闻报道,推动该群体进入公众视野。腾讯网《活着》栏目专门做了一期“失独余悲——中国失独老人调查”,引起社会广泛共鸣。据该栏目介绍,有超过1 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 000万失独父母。[1]2014年4月25日《法制晚报》刊登了240余名来自全国的失独家庭代表进京向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跟进2012年提交的“关于要求给予失独父母国家赔偿的申请”事宜。[2]失独群体日益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要顾及的特殊对象。 学术界最早关注独生子女死亡问题源于王秀银等人在“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1期上发表的文章《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龄独生子女意外伤亡》,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更多此类家庭的出现,有关失独群体的学术研究和基金项目日益增多,但大多将失独家庭冠之以“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或“计划生育无后家庭”。譬如,华中师范大学陈雯提出,对独生子女死亡家庭的扶助,“制度建构”的思路并不能真正满足其需求,而需要发挥其能动性特征,建立自下而上的扶助政策;[3]北京大学人口所课题组以辽宁省辽阳市的调研为例,针对计划生育无后家庭的民生关怀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三大打击” “六种心理” “三大愿望”,提出了计划生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并建议启动“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特别关怀行动”。[4]真正提出“失独老人”概念并开始对其进行的研究开始于2012年,山东临沂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系姚金丹于2012年10月在《社会工作》发表论文《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提议从微观和宏观层面对失独家庭进行增能介入,是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失独老人的成果之一。[5]大多研究都集中于失独家庭生活、养老、经济、制度、心理、社交等困境,扶助制度现状与服务对策等。对于生活困境,更多集中于养老困境与社保困境。关于失独老人的需求,专门的研究目前不多,已有的研究大多只顾及失独老人某一个或者某几个方面的困境,而不能全面呈现。本文以淮南市田家庵区失独老人为研究对象,以口述历史的研究方式对部分失独家庭进行重点深入访谈,分析其目前所面临的困境,在全人健康视角的指引下,从身体、心理、社交、灵性(简称身、心、社、灵)四个层面条分缕析失独老人的需求。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强调以服务对象需求为本,各种服务的开展均需基于服务对象切实的需求。在失独老人迫切需要社会关注的大背景下,社会工作为其提供专业服务的前提是客观、准确地了解其需求。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有二:其一,从身、心、社、灵四个层面全面、准确地反映失独老人的需求; 其二,为社会工作介入提供参考与借鉴。
口述历史是指以访谈、口述方式记载过往人事、搜集史料的一种学术活动。[6]失独老人与一般老人、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等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每位失独老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口述历史具有亲历性、叙事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深入挖掘访谈对象的经历,从中剖析其需求。
根据淮南市田家庵区计划生育协会2014年提供的数据,全区共有90户145位失独老人。笔者带领研究团队与服务团队,以项目为依托,为全区失独老人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建立关系与需求评估的过程中,大部分失独老人都比较配合,愿意倾诉自身故事。笔者从中发掘3位较具代表性、故事内容全面的失独老人,作为口述历史的重点采访对象,通过倾听其诉说,收集资料,并在后期进行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工作。3位失独老人的具体信息见表1。表1口述历史采访对象信息对象性别年龄(岁)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易××女58高中起诉离婚宋××女62初中完整徐××女58小学冲突剧烈
二、研究资料收集(一)易阿姨的故事易阿姨,婚后育有一子,其子在结婚前夕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我儿子很胖,跟我感情特好,那个时候我真的感觉,儿子是上天赐给我的最宝贵财富。可是他爸一直说他胖,要让他减肥。快结婚了,新房都已经准备好了,可是因为减肥的缘故,他吃饭没有规律,而且每次吃的都特别少,我总是记得他跟我说,妈,我饿……我真的后悔,儿子都这么说了,我怎么还不让他好好吃饭呢?那天夜里,我听见他在房间里发出了很大的声音,冲进去一看,他已经倒在地上不省人事了,到医院的时候,人已经不行了……
儿子去世以后,我老公带着他两个妹妹来到我家,说是我把儿子害死的,说我还有什么脸活在这个世上,他们逼着我跳楼,那个时候我内心真是充满了绝望,充满了对我老公的怨恨。儿子的婚房是我妹妹送给我的,儿子没了,我理应把房子还给人家,可是我不能还,否则我无家可归。原来的家,我没办法回去了……我老公在别人面前是模范丈夫,可是儿子去世后,在家里,他经常对我拳脚相加,恶言相向。我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静脉曲张,舌头也烂了,平时就行动不便,他打我的时候,就用手指抵住我的气管,我喘不过气,根本没有能力反抗……他还打我的脸,因为他说打脸,别人看不出来……我说他打我,没有一个人相信,还有人说我神经病。每次有人来家里,他总是会躲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偷听,唯恐我在别人面前说他坏话,一旦听到他不喜欢的话,别人走后,他肯定打我。
家里请了保姆,那女人年轻,40多岁,浓妆艳抹。他不给我钱花,我每个月只有1 000元退休金,还有200多元国家的扶助金,啥都干不了,可是他给保姆钱,大方得很哪!后来我实在是无法忍受,就搬到了儿子的新房里,可是他恐吓我,还找黑社会砸门,逼迫我搬出去,他要把儿子的婚房当他自己的婚房。这样的生活无法持续,我得跟他离婚。我找街道社区给我办低保,人家说我没离婚,我老公每个月收入那么多,不符合低保的条件,可是他有钱,我没钱啊!
因为妹妹的房子没办法归还,我欠她人情债,她跟我要过几次,我不给,现在也是形同陌路了。我没有其他亲人了,我也不想跟他们联系。我是死了儿子的人,晦气,谁愿意跟我交往啊?我也不想跟他们见面,一个人也挺好,说不定哪天就死了,我从来不指望能看到明天的太阳。可是我担心,等我死了,我的后事谁来帮我办?想住养老院,可是没人签字,也住不进去,即使住进去了,看着其他老人一家子其乐融融,而我,孤家寡人,还不如不去住。
易阿姨是失独群体中因孩子去世而导致夫妻关系破裂的典型案例。她的陈述,既反映了失独群体夫妻关系的恶化历程,又反映了部分失独老人因生活环境、心理环境变更、经济条件较差而导致的身体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全人健康视角为指导,其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困境如下。
身:无法享受低保政策支持,扶助金数量有限;身体健康状况恶化,多病缠身,行动不便;经济条件较差,无法得到丈夫的经济支持。
心:怀念与儿子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对儿子的去世强烈自责,心理负担沉重;养老无着落,担心身后问题。
社:丈夫有婚外情,夫妻关系恶化,遭受家庭暴力,且得不到别人的信任与帮助;社会支持网络断裂,人际交往范围狭窄。
灵:生活失去动力,对未来不报希望。(二)宋阿姨的故事宋阿姨,与老伴王叔叔婚后育有一子,其子上大学时患罕见病去世,家庭因病致贫。至今儿子已去世13年,家庭经济状况有所改善,生活质量较高。
都说大耳垂有福气,我儿子的耳垂真的好大,每个见到他的长辈都会说这孩子将来大富大贵,可是为什么老天要让他得那个病呢?全世界也没有几个。有的时候我们俩就琢磨,是不是上辈子我们造了什么孽,这辈子要让我们成为绝户,让我们比不上任何人,让我们愧对于祖宗……
我老伴原来是开大车的,1990年代做这个来钱真快,当时家里还是相当富足的。儿子查出病以后,要打针,5 000块一支,你想,1990年代这个数,简直是天文数字啊!一年收入能上万元都是万元户了,可是只够两针。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坚持给儿子打。可是,挽救不了他啊!在他去世前,家里所有的钱加在一起,就11块2角钱……
孩子没了,日子还要过,老伴继续他的工作,家庭很快又富足了起来,可是我们挣钱给谁花呢?我们去世以后,这些钱还不知道归谁。2005年左右,平坟,他们要把我儿子的坟平掉,我们当然不同意,所以我们就连夜用大车拉土,愣是沿着我儿子的坟垫起了一个几里地长的坝子,总算是保住了。就这样,我们总是隔三差五地就去看他,怕他一个人孤单……
我们很少上街,因为淮南的大街小巷,都有我们一家三口的足迹,每到一家老店,我们都会想起,曾经,我们带着儿子在这里买了一件衬衫,他好喜欢,到另一个店,就好像看到儿子在那里坐着试鞋呢!每次看到这,我都会冲到店里去,可是哪有儿子呢?这时我总会瘫坐在地上,大声哀嚎,别人都说我神经病。在大街上,看到一个背影,跟儿子好像,就追上去,喊着儿子的名字,可是人家一回头,哪是儿子呢?我也感觉我疯了……曾经想过收养一个孩子,可是现在收养的渠道都是儿童福利院什么的,手续特别繁杂,孩子也不一定健康。况且,把孩子收养过来,还没等长大成人,说不定我们已经不在了,这不是对人家孩子不负责任吗?所以这个念头也断了。
在孩子去世后,我们搬离了原来的家,从原单位辞职,并且告诉所有的领导与同事,不管谁来找我们,都不要告诉他们我们去了哪里,我们不想让别人同情,也不想给别人带来麻烦,更不想看到别人指指点点。我们会不停地搬家,因为我们想住在一个没有任何人知道我们失去了儿子这个事情的地方。
宋阿姨代表着中高收入且夫妻关系融洽的失独群体。身、心、社、灵存在的困境可以概括如下。
身:存在着因病致贫的情况,大量经济损失亦无法挽回孩子的生命。
心:无法接受孩子去世的现实,仍以儿子作为重要的精神寄托;自我标签化。
社:被动标签化;收养孩子的可能性渠道面临诸多挑战;主动隔离于社会支持网络,断裂社会联系;财产分配存在盲目现象,财产继承存在困惑。
灵: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绝户”思维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三)徐阿姨的故事徐阿姨,婚后育有一女,其女因车祸去世,留下两岁的外孙女,老伴寄希望于代孕,全家18万元的一生积蓄消耗殆尽,引发冲突,家庭濒临解体。
我女婿家是农村的,女儿几年前出了车祸,司机逃逸,至今未抓到,也未拿到任何补偿。出事后,外孙女被他爸爸接到了农村,我不放心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我担心孩子一旦被接走,我们的情感联系就断了,我不能失去她。后来经过努力,我把孩子的抚养权争取了过来,但是孩子的户口在爸爸那里,接种、上学都要与户口挂钩,这问题真的没办法解决,而且我又担心等我百年以后,孩子谁照顾?
老伴一直感觉自己绝了后,想方设法要再生孩子,可是我年纪这么大了,当然不行,所以他就想其他办法。不知道他在什么地方看到有代孕的广告,就像着了魔似的,到处打听这方面消息,前不久他找到了一个女人,愿意为他怀孩子,他趁我不注意的时候,把家里的所有积蓄,一辈子的积蓄大约18万元,都取了出来,并且去了深圳,这可是我们一辈子的心血啊!我要跟他离婚,这样还能保住一部分钱……
女儿去世,我感觉我的世界已经没有了阳光,可是老伴撑不起来。还有外孙女,这个家全靠我一个人,所以我得坚强,可是我这么大年纪一个女人,能干什么?老伴还埋怨我那天没有拦住女儿别让她上街,可是我怎么能知道她会出这事?也不全怪我一个人啊,女儿不在了,难道我不难受……
徐阿姨相比于其他失独老人,因为有第三代需要抚养,经济压力更为沉重,她代表着拥有“失独第三代”的失独群体。其故事反映出来的失独老人的困境如下。
身:生活压力与抚养压力沉重,年龄过大与经济压力过大呈现巨大张力,容易导致身体健康状况恶化。
心:担心第三代未来可能出现的亲情缺失问题;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盲目寻求代孕易上当受骗。
社:“失独第三代”的抚养、教育问题;子女去世导致夫妻互相推诿责任,进而导致夫妻关系紧张;夫妻共同财产分配问题。
灵:独女去世,精神失去支撑,渴望有新的精神支柱。
三、研究资料分析
全人健康的概念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健康有四个方面,包括身体、心理、社交、灵、性,简称“身、心、社、灵”。这四个方面互相影响,身体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亦可影响灵性,灵性可以影响心理和身体,缺一不可。心理影响社交,社交影响灵性,灵性影响身体;身体影响灵性,灵性影响社交,社交影响心理;灵性影响心理,心理影响身体,身体影响社交。[7]对失独老人需求的评估,需要以全人健康理念为指导。
“问题的背面即需求”,综合易阿姨、宋阿姨、徐阿姨的故事,对她们目前面临的困境进行分类汇总与整理,可以从身、心、社、灵四个方面分析她们的需求。(一)身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以来,第一批节育家庭大多年龄在55~70岁之间,高龄育儿家庭年龄可能达到75岁,部分失独老人行动不便,身体健康状况恶化,多种老年疾病接踵而至。这一点,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佐证——山东省社科院崔树义的调查表明,在失独老人中,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15%的人患有重大疾病,6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8]因此,在身体方面,失独老人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完善的医疗条件和救助制度保证身体健康状况的维持;无障碍设施建设保证出行安全与方便。身体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如表2。
表2“身”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行动不便无障碍设施建设保证出行安全与方便患有多种疾病,缺乏治疗资金,且目前医疗水平无法治愈某些病症完善的医疗条件和救助制度保证身体健康状况的维持疾病保险、看病优待存在形式主义问题相关部门彻查并纠正保险问题;保证医疗“绿色通道”落到实处
(二)心心灵脆弱、内心敏感、负向心理频发是失独老人区别于其他老人的突出特点。如上文的易阿姨,其内心被自责、愧疚、思念、焦虑、恐惧、愤懑等负向情绪充斥。在心理方面,失独老人面临的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可用表3来表示。
表3“心”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陷入失去子女的悲伤情绪无法自拔,无法亦不愿接受子女离世的现实;将孩子离世片面归咎于自身,自责、愧疚情绪突出通过心理治疗相关技术妥善处理子女离世的现实,寻求心理替代,转移注意力,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自闭,排斥他人,不愿敞开心扉动员社会支持网络,以社会功能淡化社交退缩内心敏感,思子之情易被外界人、事、物激发,引起悲伤和极端情绪转化对子女的思念为生活的动力;系统脱敏,逐步淡化并接纳有关孩子的话题“不怕死,但怕老”,对养老问题与身后问题极度焦虑
相关部门响应失独老人“集体养老”呼声,在适当条件下由政府出面修建失独老人养老机构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户”思维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去除“标签化”,获取外界的理解与尊重,摆脱精神枷锁渴望有属于自己的孩子,盲目寻求代孕易上当受骗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严厉打击非法代孕以及因此衍生的诈骗行为
(三)社社交层面的困境亦给失独老人带来诸多生活的困难,并连带导致身、心的问题。失独老人
社会支持断裂,面临着“双重排斥”①[6]28,其面临的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可用表4来表示。
表4“社”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部分失独老人经济困难,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年龄过大与经济压力过大呈现巨大张力完善失独群体社会福利政策,提升“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金”标准,确保社会救助落到实处部分失独老人经济富足,但缺少理性的理财观念;财产分配存在盲目现象,财产继承存在困惑接受科学理财与合理消费培训
社会支持网络主动或被动断裂,陷入“双重排斥”,进而遭遇“沼泽地效应”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得到重建,社交环境得以优化
社会角色扮演失灵,社会功能不能正常发挥,传统观念二次伤害,舆论进一步加剧失独老人的自我隔离降低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善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宽容度
政策缺乏对失独老人自助群体和组织的支持建立失独群体自组织,抱团取暖夫妻关系因子女离世恶化,部分失独老人先失去孩子,后失去家庭
夫妻互动方式能够得到改善,在失去孩子之后夫妻能够互相舔舐伤口,而不是互相伤害“失独第三代”的抚养、教育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亲情缺失问题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确保“失独第三代”享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四)灵灵性,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度看,其实是超越了宗教的意义,像空气对于人,在人的生命中,什么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失独老人失去独生子女以后,生活失去重心,生命迷失方向,生存缺乏动力,情感缺少寄托,这些都是灵性健康方面的困境。在灵性方面,失独老人面临的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可用表5来表示。
表5“灵”困境与需求的对应关系困境需求生活缺乏动力,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找不到努力的动机能够找到活着的意义,重树生活的信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重生”生命没有方向,日子得过且过,无欲无求,类似于行尸走肉寻找值得自己努力的理由,给自己重新注入享受生活的勇气精神缺乏寄托,灵魂无处安放寻求精神寄托,将灵魂安置,宗教是可选项之一
四、结论1.失独老人晚年应得到政府与社会更多的关注失独群体有一个共识,当年他们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计划生育带来家庭的高风险。他们晚年生活的凄凉需要国家给予一定补偿,这也是240余名失独父母进京请求国家赔偿的原因。当今社会需要顾及失独群体曾经做出的贡献,在物质、精神等方面给予该群体适当的关注,满足其需求,以消弭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2.政府与社会应在关注失独老人需求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专业的服务若片面关注问题与困境,将在某种程度上加剧对失独老人的标签化现象,无形中进一步加重“沼泽地效应”,②强化失独老人“祥林嫂”形象,况且过度强调困境,会夸大问题,降低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分析失独老人的需求,为失独老人服务提供借鉴和指引,能够保证介入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真正做到“以需求为本”。政府和社会需要重视失独群体需求,在政策框架下实现多部门联动,共同保障失独群体养老需求、促进社会功能恢复、心理健康改善以及灵性的正向发展。若条件允许,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面向社会工作机构购买专业服务,进一步保证服务的专业性与效果。3.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可以从身、心、社、灵四个维度介入指引全人健康视角符合当今社会各界对人类健康的界定标准,从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分析失独老人的需求,能够全面反映其生活状态,深入了解其需求,保证需求调查的信度与效度。在此指引下,为失独老人提供服务,也需要在身、心、社、灵四个维度分别设计介入方案:“身”层面,需逐步改善医疗条件,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心”层面,需重视失独群体心理发展状况,防止自我标签化,及时评估及处理有可能出现的PTSD症状;“社”层面,需重点关注夫妻关系在丧子之后的变化,评估被动标签化问题,改善人际关系状况,恢复社会支持网络,进而重构社会功能;“灵”层面,需帮助失独群体重拾生活信心,寻找晚年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空巢一生:中国失独老人调查[EB/OL].[2016-04-20].http://www.cnaflc.org/zxzx/6929.jhtml.
[2]巴芮.部分失独者申请国家赔偿[EB/OL]. (2014-04-25).http://www.fawan.com/article/xsyyw/2014/04/25/12411523 8497.html
[3]陈雯.从“制度”到“能动性”:对死亡独生子女家庭扶助机制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2(2):114-120.
[4]北京大学人口所课题组.计划生育无后家庭民生关怀体系研究——以辽宁省辽阳市调研为例[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1,4(5):50-60.
[5]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之理论新探,2012(10):24-27.
[6]李宝梁.现代口述史的兴起与研究述要[J].社科纵横,2007,22(7):113.
[7]什么是全人健康[EB/OL].(2016-03-11).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946ea70102uysb.html.
[8]王诗露,姚兆余.近年来失独家庭研究综述[J].劳动保障世界,2014(6中旬):191.
[9]张必春,江丽华.丧失独生子女父母的三重困境及其扶助机制[J].人口与经济,2012,194(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