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2016-06-02付双乐
付双乐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经实证调查分析发现:与中低龄老年人相比,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较差;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与主要赡养人关系、主要赡养人经济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显著影响;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回归结果发现,性别、户籍性质、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主要赡养人的经济状况、与主要赡养人的距离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改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情况的着力点应是:为低龄老年人继续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其经济独立;关注中龄老年人丧偶初期的心理状态,帮助其走出丧偶的阴影;给予高龄老年人更多的关心照顾,子女反哺,使其安享晚年。
关键词: 不同年龄段; 老年人; 心理健康自评;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2007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80岁以上人口达到2 095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1]《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表明,截至2014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12亿人,高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 400万人。[2]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并且呈现高龄化的趋势。
我国老年人的心理状况并不乐观。2007年全国老龄办开展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大多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一般或处于亚健康状态。[3]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85%的老年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 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 [4]中国自杀率最高的人群是老年人,在自杀死亡的老年人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5]王翠绒、邓志强认为,高龄老年人口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群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生活状况令人担忧。[6]徐勤的研究结果显示,大约有1/10的老年人因为独居、经济不能自立和不能获得医疗服务,经常感到紧张和害怕,或者有孤独感。[7]已有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那么,我国不同年龄段(低龄、中龄和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如何?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着怎样的影响?其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些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
二、文献回顾(一)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是怎样的呢?石燕的研究结果显示,低龄老人的失落感与孤独感较低,心理状况较好。[8]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学者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多数学者认为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徐勤的研究显示,高龄老人中积极心态占主导地位。[7]王建英等的调查结果表明,高龄老年人的总体心理状态水平良好、情绪稳定。[9]李德明等也认为,当前我国大多数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较好。[10]然而,王翠绒、邓志强却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高龄老年人口相当脆弱,心理方面处于劣势地位。[6]吴植恩等通过对农村高龄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的调查发现,虽然多数高龄老年人社会心理状态平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1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差异,学者们的研究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吴振云等的研究结果表明,除75岁以上老年组心理健康状况的某些方面较差外,总的年龄差异不明显。[12] (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吴捷认为,城市低龄老年人的人际需要满足状况、亲情需要满足状况、认知需要满足状况和价值需要满足状况对其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中介效应。[13]吴捷、程诚的调查结果则显示,除人际需要满足状况、亲情满足状况以外,社会支持也影响城市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14]石燕以低龄空巢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通过次序分析发现,与配偶居住情况、亲子关系等因素对低龄老人心理状况影响显著,而是否空巢、其子女是否为独生子女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8]
徐勤的研究表明,女性老人的心理状态不及男性老人,城镇老人的心理状态优于农村老人;健康的身体、良好的教育、稳定的收入、美满的婚姻、积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对高龄老人的心理起积极作用。[7]李德明等认为,受教育程度高、居住在城市、主要经济来源靠自己或配偶的退休金以及住养老院的高龄老人心理状况较好。[10]张文娟、李树茁的研究结果显示,与女儿同住的高龄老年人心理状况最好;经常探访的子女数的增加有利于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且儿子经常探访的正面心理效果更明显;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对高龄老人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微妙影响,日常生活不能维持或对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过度依赖均不利于其心理健康。[15]廖晓春的调查发现,高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除自评健康状况外,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状况等也影响着其主观幸福感,并且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16]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学术界关于不同年龄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着不足:(1)对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多,对低龄老年人的研究较少;(2)单独对某一特定年龄段(低龄或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缺乏不同年龄段(低龄、中龄和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及影响因素的对比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老年人分为低龄、中龄和高龄三类,对比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通过回归模型研究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本研究运用2012年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政系组织的“关于我国城乡老人生活及养老服务需求状况”调查所得数据。①该调查涉及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和城市。共发放问卷2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2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18%。其中,60~69岁老年人905名,占比为4520%;70~79岁老年人813名,占比为4061%;80岁及以上老年人284名,占比为1419%;农村老年人占4493%;男性老年人占5545%。
通过Stata软件量化分析这2 028名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以及影响因素。一方面,探讨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如何;另一方面,运用Ordered Probit模型对总体老年人以及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在此基础上,为改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提出可行性建议。(二)研究设计1.老年人年龄段的划分人口学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及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参照人口学对老年人年龄段的划分以及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6-7,15]将样本中的老年人分为三类:低龄老年人(60~69岁老年人)、中龄老年人(70~79岁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老年人)。详见表1。表1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分布比例年龄段的划分老年人分类样本值所占比例(%) 60~69岁低龄老年人90545.2070~79岁中龄老年人81340.61≥80岁高龄老年人28414.19
2.变量的选取(1)因变量的选取。因变量为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是定序变量。当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为差的时候,赋值为1;心理健康自评一般,赋值为2;心理健康自评好,则赋值为3。所有被访老年人中,72.21%的心理健康自评为好,但一些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说明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好,同时也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提高部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分年龄段来看,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差和一般)的比例最高,为30.04%,其次是中龄老年人,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的比例最低,为2667%(详见表2)。表2四类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
老年人分类心理健康自评取值与分布(%)1=差2=一般3=好低龄老年人5.0221.6573.33中龄老年人5.4822.5471.98高龄老年人6.3623.6769.96总体情况5.3822.4172.21
(2)自变量的选取。选取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变量。个人层面包括性别、年龄、户籍性质、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共5个变量;家庭层面包括婚姻情况、家庭经济状况、与主要赡养人距离(用所需时间代替)、与主要赡养人关系、主要赡养人的经济状况、养老费用的来源共6个变量;社会层面指社会保障水平这1个变量(详见表3)。
表3自变量的选取自变量变量名称取值个人层面性别0=女,1=男 年龄1=60~69岁,2=70~79岁,3=80岁及以上户籍0=农村,1=城市受教育程度1=小学及以下,2=初中,3=高中,4=大学及以上身体健康状况1=差,2=一般,3=好家庭层面婚姻状况0=非丧偶,1=丧偶家庭经济状况1=差,2=一般,3=好与主要赡养人关系1=差,2=中,3=好与主要赡养人距离1=0分钟,2=1~9分钟,3=10~59分钟,4=60分钟以上主要赡养人的经济状况1=差,2=中,3=好养老费用的来源0=子女,1=自我社会层面社会保障水平1=低,2=中,3=高
在所有调查的老年人口中,在个人层面,老年人的年龄在60~99岁之间,平均年龄7082岁,4455%的为女性老年人,4493%的老年人来自农村,接受过高中以及上教育的仅占3915%,4960%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不乐观;在家庭层面,近1/4(2495%)的老年人丧偶,超过1/6(1741%)的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的距离较远,只有1079%的老年人家庭关系不太和谐,8108%的赡养人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但是老年人自身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比例较低,仅为342%,并且693%的老年人自己承担养老费用;在社会层面,仅有3442%的老年人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较高。
四、结果与分析(一)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总体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究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以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为因变量,因为老年人自评心理健康是取值从1至3的定序变量,所以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以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及社会特征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总体回归结果见表4。表4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
总体回归分析(Ordered Probit模型)因素回归系数标准误差t值显著度性别
个人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由回归结果可见,性别、受教育程度、身体健康状况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促进作用,即男性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女性老年人好,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好,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17-19]其中,只有身体健康状况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身体健康状况正向显著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即身体健康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好。年龄、户籍性质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年龄越大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差;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与农村老年人相比较差。2.家庭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主要赡养人经济状况、和主要赡养人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家庭经济状况、主要赡养人经济状况、和主要赡养人关系越好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好,再次验证了已有研究。[20]
养老费用来源和婚姻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也就是养老费用由自己承担以及丧偶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较好,但不具备显著性。
和主要赡养人距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即距离主要赡养人远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与张坦等的调查结果相近。[21]3.社会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显著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也就是说老年人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其心理健康自评状况越好,与李实等的调查结果一致。[2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首先,老年人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越强,对其日常生活乃至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其次,老年人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越高,其生活越能得到有效保障,对社会的满意度越高,因此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好。(二)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见表5。1.各因素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的相似性(1)身体健康状况、与主要赡养人关系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养老费用来源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即养老费用来源于自己的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均比较好,再次验证了李德明等的研究。[10]表5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
各因素对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的相异性(1)性别对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却抑制中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低龄和高龄老年人中的男性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好于女性,中龄男性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略差于中龄女性老年人。
(2)城市中的中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与农村相比较差,但是高龄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好于高龄的农村老年人,与徐勤、李德明等的研究结果一致。[7,10]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点。第一,老年人就业与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23]在农村,部分中低龄老年人仍然从事部分工作,用自己的劳动换取经济收入,这样会感觉自豪、有尊严、有价值,因此农村中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好;而城市中低龄老年人经历从“工作者”变成“养老者”,很多男性老年人极有可能会不适应,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自评。第二,包括子女的供养和子女的孝顺在内的源自家庭的社会支持是农村高龄老人心理状况的重要影响因素。 [24]高龄老年人因为生理机能的迅速退化,身体健康状况、劳动能力以及生活自理能力都随之下降;农村高龄老年人很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收入,经济独立性降低,很多时候都要依赖家人,在这种情况下,当家人不能及时提供必要帮助时,农村高龄老年人的心态和生活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第三,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和社会保障水平, [22,25]均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的心理状况有着重要影响。城市高龄老年人大多有退休金、医疗保险,其他社会保障金也要多于农村高龄老年人,生活基本可以得到保障,看病也要比农村高龄老年人相对容易,这对其心理健康自评有促进作用。
(3)受教育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低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中高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好,而低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差。
(4)婚姻状况对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均有促进作用,且对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中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低龄和高龄老年人中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好,而丧偶的中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
(5)与主要赡养人距离越远,中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好,但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多数中低龄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好,也希望能够拥有自由的空间,与子女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与主要赡养人距离越远,中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越好;而高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日常生活也需要人照顾,活动空间也变得更小,更希望有家人、子女时常探望、陪伴自己,故而与主要赡养人距离较近的高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较好。
(6)主要赡养人经济状况对中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中龄老年人的影响是显著的,却抑制高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即对于中低龄老年人来说,主要赡养人经济状况越好,其心理健康自评也随之变好,但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却相反。
(7)家庭经济状况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于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即无论是低龄老年人、中龄老年人还是高龄老年人,家庭经济状况越好,其心理健康自评也越好,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15, 21]
(8)社会保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自评,对中低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但对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的影响却不具备显著性。
五、结论和讨论
基本描述分析表明,与中低龄老年人相比,高龄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回归结果显示,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主要赡养人关系、主要赡养人的经济状况以及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说明,婚姻状况、主要赡养人的经济状况、性别、户籍性质、受教育程度、和主要赡养人距离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低龄老年人非常重视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并且家庭经济状况对其心理健康自评有显著的影响。这表明,低龄老年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经济能力,更加希望可以经济独立、自给自足,而且他们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刚退休不久,很多低龄老年人对于工作仍有很高的热情,也希望可以发挥余热,实现自身价值。所以,社会各界应该为低龄老年人继续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这不仅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自身价值,也可以缓解老龄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压力。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已经表明,中龄丧偶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较差,而失去配偶的低龄和高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自评较好。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与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相比,中龄老年人对配偶的依赖性更强,配偶去世对其心理状态影响较大。因此,家人需要特别关注中龄老年人在丧偶初期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多找时间陪伴中龄老年人,和他们聊天;鼓励他们培养、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参与社区老年活动,寻找生活乐趣,拓展人际交往圈;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他们出去旅游;也可以支持中龄丧偶老年人黄昏恋,帮助他们早日从丧偶的阴影中走出来,过上更加美好的晚年生活。
不同年龄段老年人心理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回归结果显示,高龄老年人与主要赡养人距离越远,其心理健康自评越差,与中低龄老年人的情况恰恰相反。可能是因为高龄老年人生理机能迅速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减弱,对家人的依赖性增强,需要家人提供更多的日常照顾,并能及时发现高龄老年人的意外事故及生病。因此,希望家人能够尽量和其同住或者选择较近的住宅,如“一碗汤的距离”,以免发生意外时,家人不能及时提供帮助。而且对于高龄老年人来说,主要赡养人的经济状况、社会保障水平对其心理状态以及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已经并不像中低龄老年人那么重要,经过岁月的洗礼,他们更加重视家人的照顾和陪伴,更加希望自己养育的子女能够反哺回报,享受真正的天伦之乐。因此,高龄老年人的家人应该经常看望老人,陪他们聊天、谈心,更加贴心地提供日常照顾。儿孙绕膝,才是高龄老人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发布[EB/OL].(2011-04-28).[2015-10-18].http:// 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lcrkpc/dcrkpcyw/201104/t20110428_69407.htm.
[2]张希敏.中国首部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在京发布[EB/OL].(2015-07-16).[2015-10-18].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7-16/7409367.shtml.
[3]徐淑金.“积极老龄化”框架下的老年人心理健康[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46-48.
[4]林鑫.浅谈老年期心理健康[EB/OL].(2011-06-04).[2015-10-18].http://wlzy.jkygxnu.edu.cn/xlws/ShowArticle.asp?ArticleID=3549.
[5]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员会.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关建议[EB/OL]. (2010-01-27).[2015-10-18].http:// cppcc.people.com.cn/GB/34955/10856522.html.
[6]王翠绒,邓志强.城市高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研究——来自湖南省长沙市310位高龄老年人的调查[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77-79.
[7]徐勤.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分析[J].人口学刊,2001(5):45-52.
[8]石燕.城市低龄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建邺区为例[J].理论与现代化,2012(5):58-63.
[9]王建英,崔东梅,邢华燕.高龄健康老人147名人格心理特征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5,9(32):118-119.
[10]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中国高龄老人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9):614-617.
[11]吴植恩,曾尔亢,陈仲文,等.农村高龄老年人社会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探索[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8,25(2):85-86.
[12]吴振云.老年心理健康的内涵、评估和研究概况[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2):799-801.
[13]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2010:1-15.
[14]吴捷,程诚.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满足状况、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11,34(5):1130-1136.
[15]张文娟,李树茁.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科学(增刊),2004:37-42.
[16]廖晓春.养老机构高龄老人生活满意度及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0,8(5):627-628.
[17]王艳梅,李萍,张丽娟,等.社区空巢老人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护理研究杂志,2010,24(2):490-493.
[18]靳小怡,李树茁.中国社会转型期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 2):61-65.
[19]胡宏伟,串红丽,杨帆,等.我国老年人心理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145-152.
[20]贺寨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J].中国社会科学,2002(3):135-148.
[21]张坦,金再活.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2):80-82.
[22]李实,杨穗.养老金收入与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1(3):26-34.
[23]宋宝安,于天琪.城镇老年人再就业对幸福感的影响——基于吉林省老年人口的调查研究[J].人口学刊,2011(1):42-46.
[24]汪全海,姚应水,金岳龙,等.丧偶对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4):583-584.
[25]梁渊,曾尔亢,吴植恩,等.农村高龄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