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6-06-02谭磊

社会工作与管理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谭磊

摘要: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老年服务专业人才极为缺乏,培养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迫在眉睫。基于国外养老人才专业化和职业化的有益经验,我国老年社工人才培养应定位于一线服务、技术督导、项目与机构管理、政策研究与倡导等方向。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应在本科教育不同阶段推行“通才”与“专才”并重之路。为应对老年服务人才专业化、职业化滞后以及流失率高等问题,教育、民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等组织应采取多方联动措施,实现校内外联合培养、在职多元化培训、开发老年社会工作岗位,并从待遇、晋升、社会地位等层面给予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以优待,方能促成更多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与老年服务,缓解社会供需矛盾。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老年社会工作; 本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3907

一、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社会工作人才需求

2014年国民经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21 242万人,占总人口的155%,高出2013年06个百分点,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1%。[1]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预测数字,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可见,在全球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口的失能率和残障率将会增加,其对医学及非医学照顾的需求将会持续增加。因此,当前及未来很长时间,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衍生出的各种社会需求都亟待解决。与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较为匮乏。笔者于2015年上半年对广州市多家养老服务机构进行调研,了解到目前养老机构不仅缺乏基层从业者(如护理员),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也同样缺乏。

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变迁,老年居民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与康复照料,精神慰藉、社会交往、资源链接等需求日益凸显。由于老人生理机能退化,部分独居、空巢老人以及接受院舍照顾的老人缺乏与外界的有效沟通,生活中容易产生孤独、自卑、抑郁等情绪以及痴呆、谵妄、焦虑等认知障碍。另外,相对中青年群体,老年人群的社会参与减弱,运用社会政策信息、服务资源解决自身需求的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外界力量的主动介入。若老人需求得不到关注与及时满足,可能会导致老人健康状况恶化,引发生活照顾困难,甚至催生各类极端事件的发生。因而,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养老机构中广泛引入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关注老人的认知与情绪需求,链接社会多方资源满足老人全面需求,成为人口老龄化压力之下的必然之举。

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各类养老机构近425万家,养老床位4937万张,各地养老床位的建设如日中天。[3]然而,养老床位建成之后的管理和服务问题亦需要专业人才的参与。现有养老服务机构管理与专业人员多源自于各级医院、家政服务等行业,对养老服务业的对象需求和发展趋向的了解有待提升。极少数“海归型”管理人才回国后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因此,通过本科以上的专业教育,培养了解老年需求、掌握专业技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专业管理人才也应成为人才培养的重点。2015年初,由全国老龄办信息中心养老托管中心、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幸福养老基金主办的养老人才建设圆桌会议提出,有关部门将着手组建养老人才库,将养老行业的优秀管理者和专业大学生(含已毕业)纳入其中。由此可见,对养老服务业的管理和专业人才的重视已成为国家应对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发达国家养老人才培养经验借鉴

与国内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从事老年服务的探索实践有所不同,不少发达国家养老人才的培养,遵循更为精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路线。

美国高校养老人才培养堪称典范。以南加州大学为例,作为养老服务领域人才培养的先驱和典范,该校戴维斯老龄学学院设有两个学士学位、四个硕士学位和两个博士学位,此外还开展了在校和远程硕士研究生项目、本科生项目以及在职培训项目。在本科阶段,南加大老龄学学院设立了两个学士学位:人类发展和老龄科学学士学位、人类生命历程健康科学学士学位。人类发展和老龄科学学士学位重点围绕人类寿命的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设置课程,该学位有两个研究方向。一是社会科学方向,该方向专为愿意继续攻读老龄学硕士学位或希望进入法律、政策、心理学、社会学和健康管理等相关领域工作的学生设置。二是健康科学方向,该方向专为愿意继续攻读老龄学硕士学位或希望从事医学或其他健康领域职业的学生设置。人类生命历程健康科学学士学位的课程强调生物和医学方面知识的培训,包括疾病预防、检测和治疗。该学士学位是为愿意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从事制药业、职业治疗、物理治疗、心理学及相关领域的学生设置。[4]

不少西方国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职业分类与认证体系,为职业准入和职业福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比如,法国拥有完善的养老人才职业分类体系,如基础服务人员、中层专业护理人员、高层养老服务管理人员,以吸纳具备不同教育背景和业务水平的人员参与养老服务。荷兰的养老服务职业培养与欧盟的整体标准和要求相衔接,建立了一套严格、有效的教育培养体系,养老护理人员分为4个级别,专业养老护士分为5个级别,学历资质在荷兰及其他欧盟国家均被认可。[5]日本的养老服务人才分为社会福祉士和介护福祉士。社会福祉士由国家统一认定资格,报考资格为学习过指定课程的福利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其主要工作为关于社会福利的咨询、建议指导和对其他专业人员进行联络协调等工作。介护福祉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使用专门的知识与技术对高龄者或残疾者实施护理行为,并对其他照顾人员和被照顾者进行相关指导。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国外养老人才培养的坚强后盾。如日本制定的《福利人才确保法》,规定了社区养老服务人才的权利与义务,尤其从法律上确保了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教育、经济保障和社会地位认可等内容,促进了养老服务人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2012年又出台法律,保障养老服务人才待遇的逐年提高。[5]

发达国家养老人才培养的经验主要经验体现为:注重系统教育,打造多层次相衔接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市场导向,构建服务分级的养老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绩效考核,建立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法规建设先行,为养老服务人才建设提供保障。

三、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定位分析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基本以高职专科类职业技术院校为主,学校层次以中专、大专居多,开设课程多围绕老年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具体服务技能或基层管理素质展开,关注老年人口心理、社会资源链接等需求以及老年服务管理等内容的本科以上人才培养较为匮乏。2014年6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教职成〔2014〕5号),明确提出要加大养老服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力度,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本科专业包括康复治疗学、护理学、应用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养老服务相关本科专业,开设课程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护理、老年人保健与营养、老年医学、老年心理学、生命伦理学等。[6]在2015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人才是重要支撑,无论是养老服务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还是面向老年人的心理抚慰和社会功能修复的新型工作人才、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都需要大发展。[7]

综合以上分析,相对中专、大专层次基础性养老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确定为:(1)在健康照护之外,围绕老年心理、社会功能需求展开专业技术工作的专业服务型人才;(2)能整合老年综合型需求(生理、心理、社会层面)并整合相关资源的服务管理型人才(或称“个案管理型人才”);(3)民政福利机构、社区养老机构、民营养老机构等老年服务单位的行政型管理人才或技术指导人才,如督导等;(4)于各级政府机关(如老龄委、退管办)或行业协会中参与老年服务政策的制定、执行或联络工作的人才;(5)老年服务研究与项目策划人才。

四、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

培养的路径分析笔者在调研养老服务机构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部分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包括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办养老院等)已不满足于仅仅为老年人群提供一般性心理慰藉、社会交往等服务内容,为打造精品服务,推出“拳头产品”,他们已开始尝试向专业服务精细化转型。除常规型专业服务外,部分机构还引导社会工作者结合老人个别化需求与社工个人兴趣与专长,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或称“宁养”服务)、失智老人照顾服务、园艺治疗服务、艺术治疗(音乐、美术等)等,赢得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纵深发展,为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现实基础和新的挑战。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拘泥于专业初创阶段的粗放式、“通才”式教学内容,需要结合服务实践需求,在课程教学和实习实践环节增加精细化、专门化授课内容,让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既掌握老年服务的一般性专业内容,也掌握一门以上特殊领域的老年服务内容,以增加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需要。下文将就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通才”和“专才”模式进行介绍与比较。1.老年社会工作的“通才”培养路径目前国内老年服务人才培养以中专、高职高专院校为主,专业方向包括老年服务与管理、老年医学、老年康复与护理等,暂时未有本科高校以老年社会工作人才为培养方向。笔者认为,对本科阶段老年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通才教育模式应满足学生毕业后在养老服务单位参与服务与管理的一般性需要,培养内容包括养老服务价值理念、养老服务知识与养老服务实操性技巧。养老服务知识层面,既有专业性知识的储备,又有政策和管理类知识的储备。专业知识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老年医学、营养康复等较为全面的知识,具体课程包括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与伦理学、老年医学、护理营养保健、老年康复训练、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等。政策和管理类知识的储备包括老年服务政策与法规,养老服务管理(跨专业服务团队管理)、社会工作督导培训等。实操性技巧通过服务策划、志愿者管理类等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环节等予以保证。从价值观到技巧的全面培养使老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养老服务行业的技术服务和一般性管理工作岗位。2.老年社会工作“专才”培养路径(1)艺术治疗。艺术治疗是以艺术为介质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方法,音乐、绘画、戏剧、陶艺、舞蹈、演戏等都可以作为介质。参与者通过介质在专业人士的引导下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经由参与者反思或专业人士的促进,使得参与者得到内在升华。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8]根据艺术的“过程”和“作品”的不同侧重点,艺术治疗被分为“艺术即治疗”(艺术的过程即为治疗)和“用艺术治疗”(艺术只是治疗的手段)两种形式。老年服务中,艺术治疗的多样化使得老人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去寻找适合其个人特征的方式。在此过程中,老人的手眼协调能力、听力、创造力等得到了强化,有助于预防和干预诸如阿尔茨海默症等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延缓老人的老化进程。

常见的艺术治疗形式,如音乐治疗,可以有效地刺激和强化人的记忆力。对健康老人来说,音乐治疗可帮助老人陶冶情操,延缓器官衰老,提升生活质量;对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已经证明,痴呆症患者对音乐的干预有着显著的反应;对孤独抑郁的老人来说,音乐治疗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活跃和改善情绪,消除外界精神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压力,减缓抑郁症状;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来讲,聆听适当音乐对稳定血压亦有积极帮助。①总之,对老年人群而言,艺术治疗在延缓老化、促进人格完善和达成自我实现方面能够起到显著功效。

(2)园艺治疗。根据美国园艺治疗协会(简称AHTA)的定义,园艺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策划和带领,让服务对象参与园艺活动,达致身心灵的益处。[9]园艺治疗注重过程,主张体验,有特定的方针及目标,目标及方针制定的依据源于对服务对象认知、社交、体能及情绪行为等方面的评估。园艺治疗以有生命的植物为介入媒介,使得服务对象在主动参与(动手参与)或被动参与(观赏)植物照料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沉淀。就老年群体而言,园艺治疗可以在其身体保健、精神健康与社会交往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在园艺治疗的过程中,植物外形可以刺激老人的感官,延缓器官衰老;借助身体运动的形式,老人的肢体协调能得到加强,强化运动机能;在劳动中大量精力的投入,会分散老人注意力,降低急躁与抑郁等不良情绪;同时,园艺治疗是群体性活动,在劳动中通过相互交流会增加老人社交频率,获得生活满足感。另外,在老年服务中,随着同龄人的去世或病重,老人自己也会产生抑郁或恐惧的心理,而通过园艺疗法,在参与植物的生命轮回中,老人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感会降低。[10]

(3)临终关怀。现代临终关怀运动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内地临终关怀起步较晚,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崔以泰于1990年建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临终关怀是对无治愈希望患者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患者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疾病、缓解患者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患者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患者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患者有尊严、安详地死亡。与此同时,向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11]

临终关怀有两个功能。第一,凝聚社会力量支持亲属,提高临终者的临终生活质量。临终者去世的前几个月大多经历了各种身体上的病痛和心理上的折磨,这既是对临终者的折磨,也是对家人的摧残。由于现在较多的家庭是4+2+1的结构,老年临终者的亲属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临终关怀给予临终者的是对生命消逝的坦然面对,是对自己剩余时光的支配。临终关怀通过其服务团队(包括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义工等)对老人进行身体心灵的全方位的护理,给予临终者缓解病痛、表达情感与回顾自己生命历程的权力,使临终者有尊严地离开。临终关怀通过临终服务团队,对亲属的死亡教育,使得其正视亲人即将离世的事实,全力配合临终者的临终需求,使亲属不留遗憾;在亲属去世后,给予亲属以情绪疏导,帮助亲属顺利度过哀伤期。第二,转变社会观念。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在生活中对死亡讳莫如深,更别说开展死亡教育了。临终关怀是一场观念改革,在其推广践行中使得人们正视死亡、理解死亡。传统的“孝道”认为,子女在老人病重的时候,应在老人膝下承欢,同时设法延长老人的生命,但忽视了老人在接受治疗时忍受的痛苦,忘记去询问老人本身的需求和意愿。[12]临终关怀给予临终老人以自我抉择、认清自己需求及表达需求的权力,这本身也是对“孝道”的另一种解读,使得人们来反思何为真正的“孝”,何为真正的“善终”。

(4)失智老人服务。失智症,又称痴呆症,或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典型的老年疾病类型。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我国老年失智症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增长而呈显著增长趋势。目前中国有老年失智患者600万~1 000万人,占世界总病例数的四分之一,而且每年有30多万新发病例。[13]失智老人需要在疾病诊断和治疗基础上,接受日常生活的专业照料,如用药照料、营养照料、安全护理、康复训练等。

老年社会工作者在失智老人的照料中,一般通过痴呆功能评估制对老人进行个别化、全人式照顾。其中痴呆功能评估包括认知能力、体能、自理能力、社交能力、心理与情绪支持、行为表现及其他方面。在功能和需求评估的基础上,个案经理需要联络老人家属,共同制定个人照顾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定期进行评估与检讨。全人照顾是根据老人的身体、心理、社会、灵性等方面的情况而弹性提供的服务。全人照顾包括四个元素:重视痴呆老人、视痴呆老人为独立个体、从老人观点出发、为痴呆症老人提供社交心理支持。工作人员要了解痴呆症老人并学习基本照顾技巧。社会工作者通常以跨专业合作形式为老人提供综合性服务。3.老年社会工作“通才”与“专才”的共融培养路径“通才”与“专才”培养路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就本科人才教育而言,在通才培养路径的基础上,结合行业需求与学生特长,积极链接教学资源培养专才式学生,亦是必然之举。通才教育能够满足学生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一般性服务需求,而专才教育能够增加毕业生的竞争力,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在培养对象上,通才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展开教学与实训环节,而专才教育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由教学单位遴选专业基础较扎实、学习实训成绩优良的学生重点培养,而学生亦可结合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个人培养模式。在时间选择上,可在本科一年级、二年级阶段以通才培养为主,在三年级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挑选部分学生,通过增加其实习、实训与培优课程学时的方式,增加其对临终关怀、艺术治疗、园艺治疗、沙盘等专业手法的学习以及对失智、残障老人等群体的理解与服务技能的运用。在培养途径上,可通过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既有校内理论课程的学习,又有校外参与养老服务机构、政府老年服务部门、老年服务协会等部门项目的机会,确保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实习实践机会与较为理想的就业平台。

五、老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培养的挑战与对策当前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民政部和教育部在贯彻国务院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也已经制定了关于养老服务业的专业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利用高等院校来设计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进行人才培养。然而,现实教学中,高职高专等部分教学单位确实存在招生难、毕业生就业对口率较低等现实困境,据此推测,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将面临更大挑战。

笔者认为,当前影响我国养老服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实挑战存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养老产业人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严重滞后。养老服务行业尚未形成老年社会工作等专业技术岗位的明确数量与比例,影响了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渠道。现有老年社会工作从业者缺乏职称评定体系与职业晋升指引,职业发展与上升空间较为有限,造成从业者积极性不高、频繁跳槽等现实问题。第二,薪酬待遇制约因素较为明显。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养老人才的匮乏和养老人才难以稳定在养老服务业的岗位上,起源在于现在的薪酬待遇,没有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7]较低的薪酬与本科生专业培养的投入不成比例,必然会动摇老年社会工作毕业生的从业信心。第三,专业化老年服务尚未被社会广泛认识,社会中普遍存有对老年服务的认知偏见,如工作累、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等,这些社会评价使得从业者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难以得到认可,从而造成老年社会工作者流失率较高等现象。

当前包括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公办养老机构等在内的养老服务行业已经在养老服务实践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部分服务单位已取得宝贵的工作经验,而高校本科教育领域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较为滞后,暂不能回应养老服务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促进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笔者结合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内外环境,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老龄委、老年服务行业协会等政府或行业引领部门,应设定老年社会工作专职岗位,吸引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参与老年政策的制定与服务管理监督;民政部门可出台指导意见,对各级养老服务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其承接的社区日托或居家养老服务项目中,规范其老年社会工作岗位的数量、比例与层次,确保老年社会工作人才有稳定、较为丰富的就业渠道。

其次,通过人力资源部门、民政部门、行业协会与高校合作等方式,为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或其他学历人才提供培训与晋升的平台。通过定期培训,老年社会工作人才可以补充新的理念、知识体系与实践技巧,提升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的服务质量与水平,减少职业倦怠感。同时,通过规范化培训、相应考核并持证的形式,使老年社会工作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得到行业普遍认可,在有序的职业化晋升通道中,专业人才易获得更大的成就感。

再次,人力资源部门应更为重视人口老龄化冲击下养老服务人才的紧缺性,对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待遇(住房、入户、晋升、薪资等)从优考虑。建议参照事业单位岗位薪资标准,出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薪资指导办法,并保持动态提升。老年服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其他服务人群,老年服务缺乏新鲜感,工作压力大,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老年社会工作者从业队伍的稳定性,不仅需要依靠个体的社会责任感来实现,亦需要较为体面的薪酬晋升体系予以保障。

最后,老年社会工作本科人才培养可遵循校内外联合培养的方式,教学单位与行业内老年服务较为成熟的社工机构、养老院或行业协会合作,由这些校外单位提供实习实训与督导培训等资源,为校内致力于老年服务的优秀社会工作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学生毕业后亦可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优先进入上述校外单位就业。联合培养的优势在于弥补校内培养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弊端,增强招生的吸引力,又缓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渴求,压缩人才培养周期。对学生而言,丰富的实习、就业资源不仅可以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也将增强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感谢广州市鼎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王连权总干事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的观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5-12-18].http://www.stats.gov.cn/ tjsj/ndsj/2014/indexch.htm.

[2]字秀春.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EB/OL].[2015-12-18].http:// theory.people.com.cn/GB/40557/59413/59414/4165813.html.

[3]民政部.民政部发布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12-1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406/20140600654488.shtml.

[4]宋凌寒.美国南加州大学戴维斯老龄学学院:养老服务人才的摇篮[J].福利中国,2014(2):21.

[5]崔玮,周悦.国外怎样培养专业化养老服务人才[N].中国社会报,2013-12-02(4).

[6]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EB/OL]. [2015-06-1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7/170939.html.

[7]刘鹏程.民政部部长李立国在两会部长通道接受媒体集体采访[EB/OL]. [2015-12-18].http://www.mca.gov.cn/article/zwgk/mzyw/201503/20150300784531.shtml.

[8]倪婷,胡冰霜.近十年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应用情况及发展趋势[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2-97.

[9]冯婉仪.园艺治疗——种出身心好健康[M].香港:明窗出版社,2014:124.

[10]田苗.园艺疗法对老年人健康的积极作用[J].绿色科技,2014(3):309.

[11]张明,朱爱华,徐成华.城市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62.

[12]史金玉.社会工作介入临终关怀的本土化路径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2013(1):33-35.

[13]魏飚.中国加大对失智老人人性化关怀[EB/OL].[2015-12-25].http://news,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房价波动与银行稳定性关系研究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基于CiteSpace的近十年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可视化分析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老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