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艾丽丝·门罗《播弄》的叙事策略
2016-06-02李志峰王小丽
李志峰,王小丽
(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论艾丽丝·门罗《播弄》的叙事策略
李志峰,王小丽
( 广西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要]艾丽丝·门罗的小说《播弄》通过打乱时间、淡化故事情节、设置悬念的叙事策略,将女主人公意图与矛盾的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洽谈表以强烈的震撼。
[关键词]《播弄》;叙事手法;叙事策略
艾丽丝·门罗是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有“当代契诃夫”之美誉,20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门罗描写的故事多发生在小城镇,故事的主人公多是有一定学识的女性。小说《播弄》也不例外,它描写了一对恋人因为命运的播弄而最终没能走到一起的忧伤故事。门罗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写了一件平凡的事,看似云淡风轻,细细品味,却让读者欲罢不能。而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则为其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风格增添了阅读的韵味。
一非线性叙事手法:时间的错乱
非线性叙事是相对于线性叙事而言。常规的非线性叙事有倒叙、插叙、复调结构等。此外,还有环形结构、分形叙事结构和多线性结构等。[1]不难发现,非线性叙事是对以时空为依据的线性叙事的反叛——时间错乱,空间常常位移,具有时空错乱特征,由此使得叙事视角获得了解放,透过视角的灵活变换,形成叙事主体多视角、多维度的叙事可能;就其叙事对象而言,则呈现出立体感强或与逻辑思维不吻合等特征。门罗的短篇小说《播弄》采取全知视角,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从一个中间的时间点开始讲起,然后回顾过去,随之又接着刚开始的时间进行叙述,[2]中间再穿插回忆、回忆中的再回忆,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障碍,从而调动读者的思维,给阅读带来进一步的兴趣。同时,时空的错乱,也扩充了作品的张力。
小说主要由时间跨度很大的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回忆多年前的那个晚上开始写起,讲述了女主人公若冰因丢失钱包与丹尼尔相遇,又因来年的“丹尼尔”没认出他而最终无缘走到一起的故事。第二部分的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大致重合,主要讲述若冰的心结解开,但又更添新愁。
我们先来把这个故事理一遍。若冰因家庭琐事,加之要照顾自己“半残”的姐姐,想外出透透气。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得到了一张邻镇斯特拉特福剧院的戏票,从此她就有了每年夏天去那看一次莎剧的习惯。一次,由于粗心,弄丢了钱包,也因此结识了出门遛狗的丹尼尔。临走前,他们在站台接了吻,并说好来年夏天若冰去丹尼尔家找他,但有个条件,她必须穿今天一样的鳄梨绿裙子,弄跟今天一样的发型。第二年,她送去洗衣店的那条绿裙子由于洗衣店老板的原因,没能及时拿回。无奈之下,她只得重新买了一条类似的裙子,但颜色与之前的稍有不同,是酸橙绿的。到了约定的那天,她焦急地看着戏,终因太激动没看完就跑了出来,去找她的丹尼尔。然而,丹尼尔没认出她,或者是不想认出她,甚至以直接关掉门的动作,省略掉了言语的解释。若冰伤心极了,发誓从此再不来这里看戏。四十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自己工作地方病床上认出一个老年人,就是丹尼尔。虽那次事后她决定忘记与他有关的一切,但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托人查了丹尼尔的资料。而正是这一举动,她发现,原来病床上的这个老年人不是丹尼尔,而是丹尼尔的孪生兄弟。多年的心结解开了,原来,当年她遇到的不是丹尼尔,而是这个跟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双胞胎兄弟。心结解开了,但又添新愁。她多希望把这件事跟他讲一讲,但,他已经长眠地下,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
如果按照传统小说的叙事,故事顺序大致如下:
(1)五年前第一次去临镇看莎剧《李尔王》以及接下来的几年连续去看;
(2)若冰看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后丢失钱包并与丹尼尔相遇、相识、相约;
(3)若冰因裙子不能按时拿回而焦虑;
(4)若冰买了类似的一款裙子,去斯特拉特福看莎剧,找丹尼尔,被拒;
(5)四十年后在医院看到丹尼尔胞兄弟,心结打开。
但门罗将之稍稍打乱,打乱以后的叙述,大致如下:
(1)若冰因裙子不能按时拿回而焦虑;
(2)五年前第一次去临镇看莎剧《李尔王》以及接下来的几年连续去看;
(3)若冰看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后丢失钱包并与丹尼尔相遇、相识、相约;
(4)若冰买了类似的一款裙子,去斯特拉特福看莎剧,找丹尼尔,被拒;
(5)四十年后在医院看到丹尼尔胞兄弟,心结打开。
不难发现,门罗在叙述上只做了小小的改动——把原来的第三个步骤提到小说的最前面,但却把故事叙述分散开来。将事件重新组合后,变成完整的短篇小说,造成了阅读上完全不同的感受,作品的吸引力随之增强。
在被分割成这样几块叙述后,每小段又有时间上的打乱。如在上面的第3个小段里,若冰去丹尼尔家后,吃着丹尼尔做的内哥罗食物,喝着红酒,听一种爵士乐曲子,在音乐中,回忆了若冰的“恋爱史”,在一种看似随意却精心安排中告诉读者,若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恋爱经历;在第5小段中,写若冰生活的当头,插叙了她姐姐去世、她曾搬家的往事。这样,既对故事有个交代,又不显得死板。整个文章既有倒叙,又有插叙,时间被打乱,给阅读造成一定障碍。
二淡化故事情节
“中外小说大致经历了从故事体小说到性格体小说,再到现代心理小说的三大发展阶段”。[3]不论是故事体小说还是性格体小说,往往以完整、丰富而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读者,非常注重小说情节的发展。它们首先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一篇小说,要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进行。此外,还十分注重情节的丰富变化,一篇较好的传统小说,情节往往跌宕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最后,情节安排上要环环相扣,注意节奏的把握。[4]这类小说,扣人心弦,吸引力强,但套路太明显,加之过分强调巧合,使故事的真实感降低,这种让人一读就是“戏”的感觉,读者融入度往往也就较低。而情节对作品情感的抒发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部理想的小说,往往会靠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最终达到传达情感的作用。但情节与情感的关系,十分微妙。一味的抒情而忽视情节的推动,会让读者觉得煽情;而只顾情节发展忽视情感的考量又会使作品陷入单调、没有深度的弊端。[5]恰到好处的情节往往更能表达情感。传统小说在情节上较为单一和模式化,对作者情感的表达有一定限制。不少现代作家不满足于传统小说较为单一的情节模式,在小说创作中追求创新。[6]情节方面,往往表现出淡化情节的趋向,这样,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集中转向人物的塑造,对刻画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起到促进作用。艾丽丝·门罗在《播弄》中,很好地运用了情节淡化的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淡化情节中的冲突。冲突有几种释义,但要构成冲突,有两点是前提,即事件被两者或两者以上感知、存在意见的不一致甚至是对立。情节中的冲突,即指作品中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展示过程中出现的与之相对立的事件,或是阻碍事情按照作品中人物预期发展的状况。[7]情节中的冲突有利于推动故事的发展,调动读者阅读的兴趣。但一味地追求冲突式情节的表现,易产生审美疲劳,这就与观看武侠片一样,如果从头到尾都是武打场面一样,反而不能引发观众的兴致。《播弄》一改传统小说中注重情节中的冲突方式,将之进行淡化处理。在描述两件重要事情之间,穿插人物家庭、恋爱等方面的事情,在交代其人生经历时,断断续续,情节性本身就不强。而在描写文章高潮部分,作者通过穿插非情节因素如抒情、写景、议论等,转移读者注意力,进一步淡化冲突式情节,这就是作品似乎有两个高潮部分的缘由了。艾丽丝·门罗虽反复用“我会死的”这么极端的词来描述若冰没能及时拿到裙子时的心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但在描写若冰与丹尼尔相遇、相知之前,若冰钱包弄丢了,在她寻钱包无果后,用抱怨的方式间接抒情,折射出若冰性格上粗心但勇于承认、反省的一面。她与丹尼尔相遇后,在丹尼尔家吃饭,穿插了一段若冰“恋爱”经历,放缓了两人相知的步调。而第二年若冰去丹尼尔家找他遭拒后,她跑到河边,心情低落至极,突然插进来一段景物描写,写去年看到的那只黑天鹅。在描写到比较紧张、重要的情节时,门罗转而叙述其他事情,使冲突隐于无形,即使读者能感受到冲突两方,也因此而缓和了不少。
然后,作品还有意淡化情节中的悲剧色彩。乍看之下,若冰去丹尼尔家找他遭拒是很悲剧的了,但真正的悲剧却是若冰知道真相时的打击。两个相爱的人,本来有可能走到一起,却因为命运的播弄,无法牵手与共。要是若冰怀着对往事的恨意走完余下的一生,对她而言,也许会更幸福一些。可在丹尼尔死后,她也步入人生的晚年,老天却告知了她当年的真相。她懊恼之情难以排解,想找个人说说,而唯一值得她诉说的对象,再也听不到她的声音了。这也许才是若冰更为悲剧的一点。按照传统的写法,若冰知道真相后的这段,大致会用很长的篇幅。门罗在文中,仅仅用几个简单的词带过。刚知道消息时,用“不可思议”一笔带过。结尾处,她写到:
“如果她在这件事上未能成功,那必定是因为绿裙子的关系,由于洗衣店里的那个女人那个生病的孩子,她穿错了一条绿裙子。
她希望能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告诉他。”[8]
若冰心结解开,认为这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她把穿错裙子当成是错过的原因。在若冰多年以来的生活中,有各种酸甜苦辣,有对丹尼尔的怨,有对自己当年做法的悔,有许多开心不开心的往事,都可以说与丹尼尔听,但她唯一想告诉丹尼尔的,只有那条绿裙子,那条穿错了的绿裙子。这样一来,故事的悲剧色彩被冲淡,代之以一种巧合似的玩笑。
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情节的淡化,实际是上淡化了情感的因素。而这种不直接写情的情感淡化方式,更有助于加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文章的抒情效果也就更明显。[9]若冰的形象通过一次次议论、抒情,在读者的心中一步步明晰起来,在阅读过程中,她的喜、她的悲、她的忧、她的怨、她的悔、她的憾,读者跟着一起经历着、感受着。
三巧妙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是指“因对某行动的进展或结果抱有偏爱和感到焦急与没把握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心态,特别是有正面人物参与其中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情感或心态。”[10]简单地说,就是在欣赏小说、戏剧、电影或其他文学作品时,读者、观众对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命运很想知道又无从推断的关切、期待和焦急心理。
作家为了吸引读者,往往精心设置悬念,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悬念的构成,一般依靠以下几个条件:人物命运潜伏着危机;生与死、成功与失败均有可能出现,存在两种命运、两种结局;剧中主要人物的性格、行动能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爱憎;发生势均力敌又必须有结果的冲突;观众对故事的发展倾向了然于心。[11]而观众对人物所持有的强烈爱憎、文章合乎逻辑的剧情发展,是构成悬念的最重要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悬念又有总悬念与小悬念之分、期望式悬念与突发式悬念之别。艾丽丝·门罗在《播弄》中,巧妙设置悬念,[12]为文章增色不少。
首先,从整个故事来说,总悬念是丹尼尔为何要据若冰于门外。若冰与丹尼尔约好来年的夏天在丹尼尔家相见,若冰怀着期待的心情,好不容易等到那一天,丹尼尔却一句话都不说,将若冰关在门外。究竟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没穿去年的那条鳄梨绿裙子,还是在这一年之中丹尼尔已娶了老婆,抑或是丹尼尔当时只是逢场作戏没把若冰放在心里?读者与若冰一起,猜测丹尼尔拒绝她的原因,却又得不到答案,可谓吊足了读者胃口。在总的悬念背后,作者又通过设置小悬念,推动故事发展。文章开头,若冰的一句“我会死的”,极大地带动了读者兴趣——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仅因为一条不能及时拿回来的裙子,会置一个妙龄女子于“死”的境地呢?作者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转而慢悠悠讲起若冰的看戏经历,讲起她与丹尼尔的相遇。
期望式悬念和突发式悬念在作品中也有用到。艾丽丝·门罗首先运用期望式悬念以维持读者的情绪,然后通过突发式悬念,造成读者情绪与情节的跌宕,加强文章的震撼力。“我会死的。”文章开头反复用这句话表达若冰当时的心情,随后,作者介绍若冰为何事如此烦恼,原来是因为一条裙子。然而一条裙子何以至此?门罗随后写到若冰看戏、与丹尼尔相遇相识相约。虽然节奏缓慢,中途还插叙了与此事没有直接关联的事情,但总体而言,它还是围绕着读者的疑问一步步往前推进。写到火车站送别的地方,读者终于明白那条裙子对若冰的意义之重大,之前的谜团随之解开。随后,门罗又给我们一个期待——来年的见面会如何呢?作者继续围绕来年的相遇行文。当若冰终于到了丹尼尔家,结果却是被拒之门外,若冰绝望了,虽猜测各种原因,最终也风平浪静,过上了平淡充实的后半生。至此,门罗的期望式悬念成功地吸引读者跟着主人公走到了她的晚年。本以为文章会带着若冰被拒的疑问收尾,虽留有遗憾,但也美得刚刚好。然而,门罗笔锋突然转到病床上那张熟悉的面孔,看到这里,读者也许跟若冰一样想看看丹尼尔之前的生活。结局却出乎意外,门罗用双胞胎这一常用常新的桥段,给若冰、也给读者给出了一个答案。其实,看看题目“播弄”两字,读者应该猜到还有什么事发生,但门罗巧妙地利用了读者往往容易跟随主人公思维的心理,成功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看到结局时,读者有大吃一惊随之恍然大悟之感也就不足为奇了。
艾丽丝·门罗通过对加拿大小镇上平凡女性的描述,与她生长在宁静偏僻的小镇分不开,而作为女性,又能从切身角度思考女性的快乐与迷茫,反应女性面临的现实与社会问题。[13]在《播弄》中,门罗通过对护士若冰一次恋爱经历的叙述,为我们提出了一些思考空间。在家里,她作为身体有缺陷的姐姐乔安妮的妹妹,有照顾自己姐姐的责任,而社会上似乎也觉得这是她应该做的,当人们发现她因照顾姐姐而终身未嫁时,都投来赞许的目光。然而作为一个正常女性,她也渴望爱情,渴望打破家庭生活的沉闷。为了摆脱家庭和社会以至自己对自己的束缚,她选择到邻镇看莎剧,然而这一行为却与周围人的做法明显不同,他们要么不看,要么跑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看以展示他们自认为不俗的品味,就连她自己的亲姐姐也不能理解妹妹的做法。若冰坚持自己的爱好,并在看戏后遇到了自己的真爱。她努力追寻自己的爱,追逐自己的梦想,结果却因命运的播弄无果而终,在现实面前,梦想显得苍白无力。
艾丽丝·门罗在小说中,通过打乱时间、淡化故事情节、设置悬念的叙事策略,将女主人公意图与矛盾的冲突写得淋漓尽致,引导读者在与若冰共忧伤的同时,思考个人与社会、束缚与抗争、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看似平淡无声,细细读来,却给人以莫大震撼。
参考文献:
[1] 王维雅,赵文艳.小说中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类型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6):44.
[2] 薛舒.Narrative Time in Alice Munro’s Short Stories[J].海外英语,2013(19):215.
[3] 吴斌卡.略谈小说情节的淡化[J].小说评论,2008(5):156-199.
[4] 刘北.引人入胜讲故事[J].语文建设,2014(11):7-8.[5] 周致吟,詹丹.情感的节制和情节的空白——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两点理解[J].语文建设,2013(34):45.
[6] 梁爱民.小说观念与文化精神——兼论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形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4:51-60.[7] 许思悦.人物文化信息储备与故事片情节冲突的联系——以影片《人在囧途》和《洗澡》为例[J].电影新作,2012(2):44.
[8] 艾丽丝·门罗.逃离[M].李文俊,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286.
[9] 沈秀英.从小说《播弄》看爱丽丝·门罗讲述故事的技巧[J].名作欣赏,2014(22):67.
[10] 杰拉德·普林斯.叙述学词典[M].乔国强,李孝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223.
[11] 鲁占奎.关于剧本创作的几点认识[J].雪莲,2009(1):116-120.
[12] 周怡.从艾丽丝·门罗看加拿大文学——罗伯特·撒克教授访谈录[J].外国文学研究,2013(4):3-5.
[13] 夏琦,乐梦融.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女得主:艾丽丝·门罗[J].人民文摘,2013(11):22-23.
责任编辑:李珂
Analysis of Narrative Strategy in Alice Munro’s Tricks
LI Zhifeng, WANG Xiaoli
(School of Literature,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 China)
Abstract:Alice Munro’s famous short story of Tricks is very particular about the narrative techniques, such as: the story time is disordered, the story is diluted, and the suspense is set up. Alice Munro used the non-linear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strategy to describe the master’s life in order to convey the main idea of this novel.
Key words:Tricks; narrative technique; narrativ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6)02-0084-04
作者简介:李志峰(1972-),男,广西合浦人,广西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西文学文化关系;王小丽(1990-),女,湖北利川人,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
收稿日期:2015-11-10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6.02.015